在我國各地一些古建築上,如大天後宮、城隍廟等,都可見我國曆代帝王,尤其是明、清皇帝封贈的匾額。
由此,可以得出,我國的匾額起步於兩漢時期,發展於唐代,完備於宋代,興盛於明清時期。
自有匾額以來,它就與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與建築、民俗、文學、藝術、書法相結合,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其寫景狀物,言表抒情,寓意深邃,具有極大的文學藝術感染力。
懸於宅門則端莊文雅,掛在廳堂則蓬蓽生輝,裝點名勝則古色古香,描繪江山則江山增色。雖片辭數語著墨不多,望之卻巍然大觀,令人肅然起敬。
[旁注]
殳書 秦書八體之一。是一種刻在兵器上的文字。從秦“大良造鞅戟”和“呂不韋戈”上的文字看,結構不脫小篆,書法作風和秦權、秦詔版上的一樣,草率省便而近於隸書。秦書八體是指秦朝的八體,指的是8種書寫的字體。
《說文解字》 簡稱《說文》。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獻,此書是他獻給漢安帝的。成書於121年。它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對古文字、古文獻和古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太平廣記》 是宋代人編的一部大書。全書500卷。書中收錄了先秦兩漢至北宋初年期間的野史、筆記、傳奇等作品,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巨大、內容豐贍的古代文言小說總集。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
《邵氏聞見錄》 又名《邵氏聞見前錄》。宋代邵伯溫撰寫。本書共有20卷,前16卷記宋太祖以來故事,其中雜及北宋著名文人王禹偁、柳開、穆修、尹洙、歐陽修、蘇洵、王安石等,有助於了解北宋古文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宋太祖趙匡胤 (927年~976年),北宋王朝的建立者。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我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
《清明上河圖》 是北宋張擇端的代表作,描繪了北宋故都汴京的景色,是北宋風俗畫,被稱為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作品以長卷形式,生動記錄了我國12世紀城市生活的麵貌,這在我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城隍廟 起源於古代對《周宮》八神之一水隍庸的祭祀。“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
[閱讀鏈接]
在我國,匾額的題寫,雖然自古沒有強製的規定,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完整的匾額格式應該包括上款、下款和印章。同時,對上下款題寫的內容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上下款的內容主要包括:題匾者,受匾者,立匾者,年月日。有時一些匾額為了表彰受匾者,往往會在寫一段關於受匾者事跡的文字,這段文字根據匾額整體的形製以及上下款的規則,或是放在上款作為序或是放在下款作為跋。
印章的位置一般是在題匾者名字的旁邊或下麵,但也有不少匾額的印章是在匾文正中央偏上方。
自表家門的官署門第類匾額
我國匾額曆史悠久,寓意深遠,雖曆盡歲月滄桑,在今天的中華大地上仍能不時見到它們端莊文雅的身影,這充分證明了我國匾額文化影響的深遠。
這眾多的匾額,按形式分,分為橫匾和豎匾。
按材質分,有木質、石質、灰質和金屬等質地,以及琉璃匾、瓷匾、絲織、紙匾、竹匾等。
按製作技藝分,可分為陰刻匾、陽刻匾、陽刻中刻陰曹之匾及陰刻陽刻結合之匾。
按匾文的外形裝飾則可分為有框匾和無框匾,有框匾額的邊框又分素平、雕刻與描金。
按匾文功能,則可分為官署門第類、官家類、功德聲望類、貞節賢孝類、寺廟宗祠類、樓閣殿堂、書齋堂號類、婚喜壽慶匾類、醫德教澤類,以及繪景抒情類等。
一般情況下,匾額的寫作文字很少,也無複雜的結構款式,主要是講求適情應境,文辭精粹。
官署門第類匾額指的便是門閥類匾額。古人的門閥製度頗為嚴格,宋秦觀《王儉論》中稱:
自晉以閥閱用人,王謝二氏,最為望族。
後來,隨著科舉製度的興起,門閥製度漸次衰弱,但父死子蔭和光宗耀祖的傳統並沒有完全消失,名門望族的觀念還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匾額就成為自表家門的一種形式。如“武惠第”、“司馬第”、“進士第”、“翰林第”、“大夫第”“狀元匾”等類匾額。
其中,司馬作為官職,在我國沿用的曆史非常悠久。從西周直至清代,曆朝曆代都有司馬官職,雖然有虛有實因時而異,職能變化也很大。
周代的大司馬,位高權顯,直接掌管軍事大權;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西漢時期,常授給掌權的外戚,多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聯稱,也有不兼將軍號的。
東漢初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別置大司馬;魏晉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南北朝或置或不置,陳朝為贈官;隋唐時是州郡太守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明清時,大司馬多作為兵部尚書之別稱,而司馬則成為州同、同知、左堂的別稱。按《清史稿·職官表》雲:“州同分掌糧務、水利、防海諸職”,從六品。
因司馬之職長期沿用,所以我國古人有“司馬者,非榮即貴”的說法。為此,那些曾任過同知之職的官員,致仕後,往往在宅第前署“司馬第”,以光耀門楣。
在我國,“司馬第”匾額很多地方都有,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名鎮黃姚古鎮中,便有一座“司馬第”的清代建築,在此建築中,房門門額上,便掛著一塊寫有“司馬第”字樣的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