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寧波天一閣內,也有一塊“司馬第”的牌匾,掛在廳堂與祠堂相交處,特別是“司馬第”院門的門頭上九層鬥拱,極顯尊貴。
天一閣的主人為範欽,明嘉年間兵部右侍郎範欽所築。1532年,範欽27歲時中進士,出任湖廣隨州知州,人為工部員外郎,江西袁州知府,廣西參政,福建按察使,雲南右布政使,陝西、河南等地方官,後又巡撫南贛汀漳諸郡,累官至兵部右侍郎。
在我國,還有很多地方也有“司馬第”匾額和建築,但大數被破壞了,尤其是在偏僻的農村,大多數因長年沒有修複,已經殘破不堪。
“進士第”是封建社會取得進士稱號及官階的人建造的宅第。由於進士出身高貴,地方引以為榮,往往不惜財力為其住所大興土木,贈“進士第”匾炫耀,立雙鬥桅杆招搖。
在我國,著名的“進士第”匾額在台灣新竹市的北門街。這是一座閩南式的官宅,大門上方書有“進士第”3個大字,是開台第一進士鄭用錫的住宅,距今已140多年曆史,是新竹著名古跡之一。
據記載,1823年,鄭用錫赴京殿試及第,成為開台第一個進士。10年後他告假還鄉,建了這座進士第,具有閩南官宅之傳統,為清代中期台灣官宅代表。
另外,在山西省的常家莊園內,也有一座進士第的官宅,據說是,本堂學子常齡書會試中進士後所立。
翰林是皇帝的文學侍從官,翰林院從唐朝起開始設立,始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但自唐玄宗後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製的重要機構,院裏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為此,這些任職為翰林學士官員所建的宅第為翰林第。
在我國,最著名的翰林第位於浙江省烏鎮。這“翰林第”原是名門蕭儀賓的府邸,蕭儀賓有一外甥叫夏同善,自小得到蕭家的悉心培養,26歲中了進士,被皇上欽點為翰林,並賜“翰林第”匾額一塊。
夏同善知恩圖報,將這塊匾掛在了蕭家的廳上。由於夏文章超群,慈禧太後很是賞識,就任命他和翁同和一起擔任光緒的老師。
1871年,浙江發生了轟動全國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在夏同善的幫助下,此案最終真相大白,從此,蕭家“翰林第”也聲名大振。
“大夫第”,一般是指文職官員的私宅。“大夫第”就是士大夫的門第,不是平民百姓的草廬。
在我國,掛有“大夫第”匾額的官宅有很多,在廣東省揭陽、汕頭、湖北省通山、四川省蓬安、安徽省黟縣和湖南省雙峰等地都有。
廣東揭陽的大夫第官宅位於揭東縣港畔村,是一處前後罕見的潮汕古建築。“大夫第”的匾額在官宅麵闊5間的正門上,為石刻“大夫第”3個字,背後為“克紹箕裘”4 個字。
湖北通山的大夫第官宅位於大路鄉吳田村畈上王自然灣,是清末知縣王明璠的府第。
據王家族譜記載,王明璠在清鹹豐年間中舉,曾任江西武寧、瑞昌、上饒、南康、豐城、萍鄉知縣,為官30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兩宮西巡”王明璠跋涉數千裏麵奏聖上。朝廷褒其忠義,授予“朝議大夫”封號。
為此,在他的府第大門上,便有一塊“大夫第”的匾額。
四川省蓬安的大夫第官宅,位於蓬安縣利溪鎮南1000米處,是伍氏後人於清代光緒年間修建。清嘉慶年慶間,伍氏後裔伍德全、伍貴芳、伍蘭芳一同中舉後,朝廷賜封為朝議大夫,皇上筆賜“大夫第”牌匾一方,掛在伍家宅子的正門入口處。
因為此匾額是皇上親筆禦賜,所以顯得格外珍貴。
[旁注]
門閥製度 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勢族、世家、巨室等。門閥製度是封建等級製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形成於東漢,魏晉南北朝時盛行。
《周官》 又稱《周禮》,全書的定型是在戰國時期,從書名來看應該是記載周代官製的書籍,但內容卻與周代官製不符,可能是一部理想中的政治製度與百官職守。相傳為周公所作。《周禮》內容六篇分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古代理想官製。
殿試 為宋、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禦試”、廷試”、“廷對”,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
唐玄宗 (685年~762年),即李隆基。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親竇德妃。唐玄宗也稱唐明皇。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在位期間,開創了唐朝乃至我國曆史上的最為鼎盛的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朝議大夫 我國古代文散官名。隋文帝始置。煬帝時罷。唐為正五品下,文官第十一階。宋元豐改製用以代太常卿、少卿及左、右司郎中,後定為第十五階。宋徽宗政和年間重訂官階時,在醫官中別置“大夫”以下官階。明從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議大夫。清從四品概授朝議大夫。
[閱讀鏈接]
我國古人的“司馬第”匾額中,“馬”字下麵的“一”是寫作4點的,即“馬”。
在廣東省普寧市後溪林場山區有個偏僻的小山村內,也有一座寫有“司馬第”匾額的府宅,但奇怪的是,這座宅子的“司馬第”匾額“馬”字下麵,隻有3點。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座宅子的主人司馬姓鍾名子範,是清代乾隆庚子科舉人。1745年,他被皇帝任命為江南直隸六安州司馬。
鍾司馬為官清廉公正,律己愛民,深得民心。但是,有一次司馬出巡的時候,他的兒子居然想嚐嚐做官的滋味,竟代行父職升堂問案,亂斷官司,坑害良民。
司馬回府,聞知此事,十分氣憤,送子投案,並引咎掛印辭官歸田。
司馬回到家鄉,為自己的府第門匾題書了“司馬第”3個字,而且“馬”字下麵隻寫了3點。
後來,六安州官民緬懷鍾司馬,又派人來請鍾司馬回去當官。但當他們看見“司馬第”3個字的匾額時,長歎一聲:“鍾司馬不願複出了。”
眾人忙問何故。這人說:“馬失一蹄,難道還能奔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