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眼睛——古代匾額2
多懸於公堂之上的官家匾額
在我國古代,還有一類官匾,是官員為表白為官初衷和抱負,用懸金匾形式昭示民眾,並以此為鑒自勉的。
這類官匾多懸於公堂之上,內容則以表白為官清廉勤政者居多。如“明鏡高懸”、“公正廉明”、“明察秋毫”“正大光明”、“清正廉明”、“勤政為民”等。
宋太祖統一天下後,在自己的殿房上懸“公正明”手書匾額,自警治國要公正。
官匾中的“明鏡高懸”,從字麵意思是比喻官員判案公正廉明,執法嚴明,判案公正,辦事公正無私。關於這塊匾額的來曆,據說,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
據漢朝劉歆著《西京雜記》記載,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劉邦進入秦都鹹陽宮,看到無數珍寶中有一塊方鏡,寬約為1.33米,高約為1.97米,表裏有明。
人若在它前麵照鏡子,裏麵就出現倒著的人影;用手按著心,就能看見人的五髒六腑;如果有疾病,就能看出生病的部位。據說,秦始皇常常用這塊鏡子來照手下的大臣和宮中的宮女、太監,如有異常,通通殺掉。
後來官吏借用這一典故來說明自己審案的公正和明察秋毫。
由於這塊鏡子出產在秦國,所以又稱為“秦鏡”。又因為這塊鏡子功能奇特,所以人們經常用秦鏡來比喻官吏精明機智,善於斷案。
後來,不論是清官,還是貪官、混官、糊塗官,為了標榜自己“清正廉潔”、“公正廉明”,全都在公堂上掛起了“秦鏡高懸”的匾額,再後來逐漸變成更為通俗的“明鏡高懸”了,直至清末。
在公堂之上,古人除了掛“明鏡高懸”等寓意自己審案公正的匾額,也有的官員會選擇掛“正大光明”等匾額。
我國北宋著名清官包青天的府衙大堂內,便掛著一塊 “正大光明”的匾額。匾額上寫著黑底金字,氣勢輝煌,匾額下的屏風上洶湧澎湃的海水拍打著礁石,浪花飛濺,氣勢磅礴,以警示官員要清似海水,不可貪贓枉法。
在“正大光明”匾額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小一點的牌匾,上麵分別寫著“勤政為民”和“清正廉明”的字樣。匾額下方為公案,公案前方放置著“龍頭”、“虎頭”、“狗頭”三口銅鍘,令人望而生畏。
除了以上這些匾額,在我國古代的部分官衙公堂之上,為了表示州縣官們的操行,還有掛“守己愛民”、“禮樂遺教”、“公明廉威”等匾額的。其中,在我國清代,公堂內最常見的則是“清慎勤”、“天理人情國法”等匾額。
“清慎勤”是我國古代最常見的官府匾額,無論何種官署都有這樣的匾額。州縣衙門裏的這三字匾,有的掛在大堂上,有的掛在穿堂、二堂,幾乎沒有不掛這三字匾的州縣衙門。
這三字匾的來曆很久,據清代學者趙翼《陔餘叢考·清慎勤》的考證,三字匾出於三國時的司馬懿。據說,司馬懿有一次接見地方官時,提出當官的要做到清廉、謹慎、勤快,有了這三項美德,還怕治理不好嗎?
他又問官員這三項中哪一項最重要?
有的說是“清”,有的說是“勤”,而司馬懿卻同意“慎乃為大”的說法。
從此這三字就成為官員的基本要求。
“天理人情國法”的匾額往往掛在大堂和二堂之類涉及司法審判功能的建築裏,這三項是州縣長官主持審判時必須參考的三項要素。
天理指傳統的“三綱五常”為核心的禮教原則,也可以指被當時社會所認識的一些自然規律。人情指人之常情,既可以是紳士標榜的“忠恕之道”,也可以是指被紳士所倡導的社會輿論,有時也可包括一地的風土人情。
國法當然就是指朝廷的正式法律。
此外,在我國清代京城,各部官府衙門懸掛的匾額也各有不同。如吏部懸匾額為“公正持衡”,戶部為“九式經邦”,禮部為“寅清讚化”,兵部為“整肅中樞”,刑部為“明刑弼教”,工部為“教飭百工”。
管理皇室宗族事務的宗人府為“教崇孝弟”,管理皇宮內務的內務府為“職思總理”,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理藩院為“宣化遐方”,掌管刑事的大理寺為“執法持平”,掌管宗廟祭祀的太常寺為“祗肅明禋”,掌管車馬、馬政的太仆寺為“勤字天育”等。
[旁注]
鹹陽宮 是我國秦代宮殿。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東,當初秦都鹹陽城的北部階地上。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開始營建宮室,至遲到秦昭王時,鹹陽宮已建成。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該宮又經擴建。據記載,該宮“因北陵營殿”,為秦始皇執政“聽事”的所在。秦末項羽入鹹陽,屠城縱火,鹹陽宮夷為廢墟。
包青天 (999-1062),包拯。曆任三司戶部判官、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其事跡被後人改編為小說、戲劇,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戶曉。
銅鍘 是我國包公執法時在民間廣為流傳的特殊刑具。有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三種,分別代表對三個階級的死刑用具。龍頭鍘是用於處死違法的皇親國戚的;虎頭鍘是對貪官汙吏處以極刑的刑具;而狗頭鍘則是用於處置無賴之徒的。
吏部 我國古代官署。西漢尚書有常侍曹,主管丞相,禦史,公卿之事。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事務。下設四司。
[閱讀鏈接]
關於“明鏡高懸”匾額的來曆,在古典名著《三俠五義》裏中,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據說,包公小時候被二嫂陷害掉入井中,得到一麵鏡子,滴上鮮血便能照出世間罪惡之人,這就是後來的開封府三寶之一的陰陽鏡,包大人就憑這塊寶鏡,夜斷陰,日斷陽,明察秋毫,查清了無數疑案,為老百姓伸張正義。
包公臨死時,怕後任貪贓枉法、殘害良民,就把寶鏡,命人悄悄懸掛在開封府的正堂之上,才放心地閉上眼睛。
後來,過了很多年後,開封府來了個名叫錢如命的貪官。這個貪官不好好辦案,專門幹貪贓枉法的勾當。
一次,開封府的寶鏡把錢如命在開封府的醜行和劣跡一幕幕地重演出來。錢如命驚恐萬狀,最後被活活嚇死。
後來,各個衙門的大堂上高掛明鏡高懸的牌匾,以表示官員判案公正廉明,執法嚴明,判案、辦事公正無私。
對人歌功頌德的功德聲望匾
功德聲望匾額是我國古代對有功於民者或人格品行為世人所仰慕者多以匾額述其業績懿行,以示褒獎的一種匾額。如“名垂宇宙”、“玄功萬古”“望重閭裏”、“望重一鄉”、“桃李滿園”“愛民如子”“高山仰止”等。
“名垂宇宙”是出自杜甫的詩名:諸葛大名垂宇宙。名垂宇宙字麵意思為,名譽傳遍天下。“名垂宇宙”的匾額位於成都武侯祠的諸葛亮殿門上,匾額是由清代康熙皇帝的子愛新覺羅·允禮所提。武侯祠的匾額和對聯眾多,而最著名的便是這塊“名垂宇宙”古匾。
“玄功萬古”是對我國古人大禹功德的,“玄功萬古”匾額位於湖北宜昌黃陵廟禹王殿的正門處。
在此正門處,有兩塊古匾,一為“玄功萬古”,是明惠王朱常潤所題,邊框浮雕遊龍,飛金走彩,頗為富麗;一為“砥定江瀾”,是清愛新覺羅·齊格所題,裝潢莊重典雅。
在我國,人們除了對諸葛亮和大禹等人非常仰慕之外,在生活中,人們對自己周圍為百姓幫忙的人,也會贈送一些功德類匾額。
在河南省洛陽新安縣鐵門鎮的蔡莊,有一位名叫王金鐸、字子振的人,他在世時,經常幫扶鄉裏百姓,出資助學興教,支持商賈發展,德高望重。
為此,人們先後為其贈送了“行重閭裏”、“急公興學”、“望重商賈”等3塊功德匾額。
其中,“行重閭裏”匾額長1.34米,寬0.80米,上款為“大德望、登仕郎子振王先生懿行”,下款為“光緒庚寅年嘉平月,諸親族立”。此匾四周邊框還雕刻五福捧壽、雙獅戲繡球等圖案,裝飾華麗精美。
“急公興學”匾額長1.66米,寬0.72米,上款為“花翎四品銜、在任候補直隸州知州、河南巡撫部院營務處、新安縣正堂曾,為從九王金鐸立”,下款為“宣統二年歲次庚戌四月穀旦”。此匾樸素大方,匾文中上方還雕刻有官印。
“望重商賈”匾額長1.3米,寬0.72米,上款為“登仕郎振翁王老先生懿行”,下款為“大清宣統三年菊月穀旦,同心社仝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