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眼睛——古代匾額2(2 / 3)

這些匾額至今保存在王金鐸生活的蔡莊,它們是人們對王金鐸美好品德和行為的一種褒揚。

“行重閭裏”匾額立於1890年。匾額主人王子振在清朝末年曾經做過登仕郎這種從九品的文散官,因為德高望重,所以被尊為“大德望”。

據說,給王子振贈送這塊匾額的是他的本族親友,主要想通過這一舉措來對王子振幫扶鄰裏鄉親的美好品行進行感謝和褒揚。

“急公興學”匾額立於1910年,它的特別之處在於題匾人的地位較高,由當時主掌新安縣政務的曾知縣題寫。

根據史料記載,這位曾知縣名叫曾炳章,此人學識淵博,思想開放,清朝末年和民國初期在豫西一帶頗具聲名。他於1908年來到新安任知縣。

當官之後,他在新安創辦講習所、圖書館,大興新學,發展教育事業,還趁著隴海鐵路修建至新安的機會,在這裏辦起郵局、火車站等,開展電報、彙兌等利民事務。

曾炳章在清末雖然職位較低,但品級甚高,被賞賜花翎頂戴,官居四品銜。他之所以為王金鐸贈送“急公興學”匾額,主要是對他熱心公益、支持辦學的行為予以表彰和弘揚。

“望重商賈”匾額立於1911年,這是由一個名為“同心社”的商會成員共同敬獻給王金鐸的,據說是因為王金鐸對當地的商業發展也出過不少力。

有美必彰,有善必揚。正是因為王金鐸先生擁有了種種美好的品行,他才獲得了一塊塊熠熠生輝的功德匾額。

[旁注]

大禹 後世尊稱大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第一任君王,。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曆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我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

黃陵廟 古稱黃牛廟、黃牛祠,又稱黃牛靈應廟,是一座以紀念大禹開江治水的禹王殿為主體建築的古代建築群,坐落在三峽西陵峽中段長江南岸黃牛岩下的湖北省宜昌縣三鬥坪鎮。內部建築大體分為主軸線建築和附屬建築兩大部分。

知州 我國古代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長官,稱“權知某軍州事”,簡稱知州。“權知”意為暫時主管,“軍”指該地廂軍,“州”指民政。明、清代以知州為正式官名,為各州行政長官,直隸州知州地位與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當於知縣。

登仕郎 我國古代文散官名。唐代開始設置,為文官第二十七階,正九品下。宋正九品。1103年用以代知錄事參軍、知縣令, 1116年,改為修職郎,為文官第三十六階。金正九品上。元升為正八品,掌管宗卷、錢榖的屬吏。明正九品初授將仕郞,升授登仕郞。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

花翎頂戴 頂戴是清代文武官員的朝冠式樣。清代改冠製,替以禮帽。禮帽分兩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簷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閱讀鏈接]

曆史上,為王金鐸先生贈匾額的有鄰裏鄉親、有政界官員,還有商界成員,那麼,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受到了這麼多的人的好評呢?

原來,這王金鐸是清朝末年當地的一位名人,他的父親名叫王東川,家境殷實,是一名武秀才,曾做過登仕郎這一低微小官。王金鐸長大後,繼承父業,耕讀傳家,同時到縣城管理鹽務,漸漸使家業越來越大,興盛異常。

王金鐸雖然善於經營,家中田地甚廣,但並不愛財,常懷仁義之心,多方幫貧助困。

蔡莊村原有兩所學校,簡陋不堪,師資薄弱,許多窮苦人家的孩子都無法前去讀書。為村中百姓長遠考慮,王金鐸除了拿出錢物,對這兩所學校進行了全麵整修,同時還將村西溝內自家的數十畝好地劃出來,悉數捐獻給了學校。

正是因為王金鐸經常做好事,幫助身邊的人,所以才使得各界人士均為他贈送功德匾額。

用來讚頌女性的貞節賢孝匾

匾額講究的是內容的意境及文采,它集中表現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在封建社會,那些維護封建倫理道德、政治規範政績顯著者,多被賞以匾額,稱“扁表”。

《後漢書·百官誌》裏說:

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

也就是說,在我國古代,獲得官府或百姓的扁表是一種很高的榮譽。在這些匾額中,有為民作出重要貢獻的表彰類匾額,也有維護封建倫理的匾額,這裏的貞節賢孝類匾額便是這種匾額的體現。

貞節賢孝類匾額主要是用來讚頌女性或者表彰烈女節婦的,它們主要針對的對象是古時能夠做到堅貞不二、從一而終,或者賢惠而又孝順的女性。

這類匾額是對我國古人恪守封建倫常、政治規範起警策、訓誡和宣傳作用的表現,如“母節子孝”、“孝慈勤儉”、“貞媲孟母”、“奉旨節孝”等。

這類匾額一般放置在家族祠堂的正門處,或者是修建在一些牌坊上。

“母節子孝”匾額在廣東省興寧黃陂鎮古村的中山公祠堂的正門橫梁上,這是為當地的石家媳婦劉氏和其兒子石介夫所題。

此匾額是一方長2米,寬0.8米,字徑0.4米的黑地金字木質匾額,匾文為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祝允明於1519年所寫,匾額的四邊邊框裝飾有金龍盤雲紋。

匾額中間的“母節子孝”幾個大字,是以楷體字書寫,用筆矜貴,格韻勁練兼勝,雍和之氣逼人,是祝允明書法藝術的難得之作。

據說,黃陂鎮石氏第四世祖石昂娶妻劉氏後不久病逝,劉氏誕下遺腹子石介夫,孀居守節,靠辛勞耕作把介夫撫養成人,授之以書。

介夫篤學不倦,終不負母望,年紀輕輕便考得功名。當時的知縣是吳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他對介夫非常賞識,有意委以官職,但介夫婉言推卻,寧願留家侍母。祝允明有感於劉氏的貞德與介夫的孝義,便親自題寫了“母節子孝”4個字頌揚。

後來,劉氏母子的感人事跡也因為祝允明的表彰而流傳於世,受人敬仰。

在我國,除了劉氏母子得到的這塊“母節子孝”匾額,其他各地也有很多的貞節賢孝類匾額。如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白泉田中央王氏祖堂裏,就高懸著一塊清光緒皇帝欽旌“節孝”匾額。

這塊匾額底色為灰黑,額中上方直書紅色的“聖旨”兩字,中間是“欽旌”兩個泥金大字,匾額的兩旁各有一行泥金隸書:右邊是“頭品頂戴陸軍部侍郎浙江巡撫部院提督軍務節製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增為”,左邊是“光緒三十四年歲次著雍涒灘厥律應鍾之吉故濡士王榮琮妻陳氏立”。

據《王氏宗譜》記載,此匾額的主人為王榮琮的妻子陳氏。

王榮琮,生於1833農曆二月,成年後,生有一子一女。其妻陳氏嫁給王榮琮後,28歲就守寡,當時其子昌頤才4歲,女兒剛出生不久。陳氏一心一意秉持家政,含辛茹苦,將子女撫養成人,成家立業,子昌頤後為國學生。

在陳氏65歲時,光緒皇帝頒旨表彰陳氏守節的美德,並為她禦賜了這塊“節孝”匾額。

另外,我國的貞節賢孝類匾額以建立在牌坊中間的坊額上居多。

[旁注]

祝允明 (1460年~1527年)。他家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讚譽。他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並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一齊被稱為“吳中四才子”。

兩浙鹽政 浙即錢塘江。春秋時浙江分屬吳、越兩國。秦朝在浙江設會稽郡。三國時富陽人孫權建立吳國。唐朝時浙江先後屬江南東道、兩浙道,漸成省級建製的雛形。鹽政即鹽業行政。它是整個國家行政的組成部分。浙江東部沿海一帶,海水含鹽量高,在清代是我國海鹽的著名戶區之一。

[閱讀鏈接]

王氏祖堂裏的“節孝”匾額上,左邊上的“歲次著雍涒灘厥律應鍾之吉”這一行字從字麵意思上來講有點難以理解,其實是古人表示年月日的一些說法。

其中,“歲次”是我國傳統的表示年份的用語。我國古代以歲星紀年,每年歲星所值的星次與其幹支稱為歲次。“著雍”即戊,“涒灘”即申,《爾雅·釋天》:“歲在戊曰著雍。”“﹝太歲﹞在申曰涒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