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眼睛——古代匾額2(3 / 3)

而古人又把樂律和曆法聯係起來,依照《禮記·月令》,一年12個月正好和十二律相適應,“孟冬之月,律中應鍾。”應鍾與十月相應。至於“厥律應鍾”的“厥”在這裏大概是“這、那”之意;“吉”即“初一日”。

加在一起,“光緒三十四年歲次著雍涒灘厥律應鍾之吉”即為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年十月初一日,也就是1908年。

懸掛在廟宇門前的寺廟匾額

我國古代的寺廟類匾額主要指寺院、廟宇正門或者大殿門上懸掛的匾額,這類匾額在我國各地的寺廟門前非常常見。

其中最著名的有遼寧省義縣的“大雄殿”匾、福建省泉州的“正氣”匾、廣東省廣州的“六榕”匾、山西省應縣的“釋迦塔”匾、廣東省海康的“天寧古刹”匾、湖北省丹江口的“金殿”匾、河南省嵩山的“少林寺”匾和湖南省湘潭的“大唐興寺”匾等。

義縣的“大雄殿”匾額在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城內奉國寺的大雄寶殿正門上。

這裏的大雄寶殿又稱大雄殿,是奉國寺的主殿。“大雄”是釋迦牟尼的德號。

懸掛在這座主殿上的“大雄殿”匾額,高3.05米,寬1.52米,是一塊巨大的木質豎匾,而且上麵是字是藍底陽刻的金字,字體外形潤美,筆力顯得沉著雄渾,功力深厚,堪稱是書法名作。

在這塊匾額的四邊,還透雕著6條龍飾,上邊一龍翹首俯視,龍體側隱現在舒卷雲朵之中;下邊一龍昂首仰望,龍身又浮沉在翻卷海濤之間。

兩豎邊則各鑲二龍,四首昂起,左右相對,其雕工精細,玲瓏剔透,生動形象,活靈活現,充分體現出了製作工匠的精湛技藝。

據說,這6條龍之所以如此配置,是象征天地四方,寓含六合之意,這實在是一種妙不可言的技術處理。

泉州的“正氣”匾額在泉州塗門街中段北側的關帝廟正殿大門上。此門上有3塊匾額,一塊寫著“正氣”,一塊寫著“充塞天地”,一塊寫著“鼎漢立宋”。

其中,寫有“正氣”匾額的是南宋理學家朱熹題書,此字為顏書法度,繼續道統,下筆沉著典雅,點畫波磔,雖疾書迅毫,但嚴守矩矱。

另外,“充塞天地”匾額為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書寫,“鼎漢立宋”則為近代學者蔡浚題寫。

廣州的“六榕”匾額在廣州市六榕路的六榕寺寺門處,此匾額因北宋文學家蘇東坡當年為寺廟題字而來。

據說,六榕寺本來叫淨慧寺,1100年,蘇東坡路經廣州時來到淨慧寺遊覽,他見寺院內植有6棵蒼翠成蔭的古榕樹,便欣然寫下了“六榕”兩字。

後來,寺院僧人因敬重蘇東坡的文品和人品,便將其留下的“六榕”墨寶刻成木匾,懸掛在山門之上,並將淨慧寺改名為“六榕寺”。

不過,六榕寺山門上的那塊“六榕”木質匾額早已不在,現存的為後人複製。匾額長1.7米,寬0.98米,上麵的字體仍然是“蘇體”字樣。

應縣的“釋迦塔”匾額在應縣縣城西北的佛宮寺釋迦塔的第三層外簷南,位置恰在釋迦塔塔身中部,呈長方形。這是一塊長2.65米,寬1.7米的長方形匾額,其構成與宋李誡在《營造法式》中所列舉的“花帶”匾額極為相同。

匾額正中豎刻3個雙鉤黑字,顏體楷書,渾厚遒勁有力,由金代“昭信校尉西京路鹽使判官王獻書”。

匾麵除了主要的“釋迦塔”3個大字之外,還有附236字的陰刻題字,通過這些題記,人們不僅可以得知作匾時間為1194年,最晚題記為1471年,前後曆時長達277年之久。

此外,在釋迦塔上麵,除了這塊最具代表的匾額,塔內外其他還有數十塊匾額,有明成祖朱棣所書的“峻極神功”,還有明武宗朱厚照所書的“天下奇觀”,以及寫有“天宮高聲”和“正直”、“天柱地軸”和“萬古觀瞻”等字樣的匾額。

這些匾額不僅文辭精練,寓意貼切,而且書法遒勁,氣勢軒昂,堪稱文學和藝術上的價值,而且也是木塔修繕曆史和重要活動的珍貴史料。它們將古塔輝映得更加輝煌而絢麗。

海康的“天寧古刹”匾額在廣東海康縣海城鎮的天寧寺大門門額上,由我國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所題。

這塊石匾,長2.1米,寬0.65米,字徑0.45米,匾額四周裝飾有灰塑圖案,匾內並無上款,下款有“海瑞書”3個字。

匾文“天寧古刹”這4個楷書,行筆遲澀,拙撲遒勁;構字駿雄沉毅而沒有晦滯之色,殊屬難能可貴,其作品特色可以遠追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和柳公權。

據說,書寫此匾額的海瑞本是海南瓊山縣人,他曆任浙江安西知縣,戶部右侍郎、南京右都禦史等職。當他每次回故鄉瓊山時,都要經過雷州天寧寺。

一次,在明嘉靖年間時,海瑞又一次經過這座寺廟時,他便寫下了這塊著名的匾額。這塊匾額保存至今,仍非常完整,可以算做是天寧寺的鎮寺之寶。

湖北丹江口的“金殿”匾額在湖北武當山主峰天柱峰頂端的銅鑄鎏金金殿大殿簷下,是一塊通高0.55米、寬0.42米,而且和大殿材質一樣的鎏金豎匾。匾額中間寫著“金殿”幾個字,四周鬥邊上鑄有浮雕龍寶珠。

據說,位於武當山主峰的這座金殿其全部構件都是在京城裏鑄造,並經過明成祖朱棣親自驗收後,才由皇帝敇都何浚用皇家專船護送,由運河經南京溯江進入漢運至武當山安裝而成。

整座金殿坐西朝東,指向太陽升起的方向,由於高高聳立在武當山巔峰之上,每當太陽東升時則金光閃爍、耀人眼目,實在是武當山上一道絢爛而獨有的景致。

當然,作為這座金殿的點睛之筆還是那方光彩奪目、霞光萬道的“金殿”匾額。特別是那兩個楷書“金殿”,更是被人成為是楷書中的精品。據說,這塊匾額為明朝太監李瓚監製而成,上麵的“金殿”兩字據說是明成祖親自動手書寫,可謂是非常珍貴。

當然,在我國,除了這塊金殿匾額為我國古代帝王親自題寫,其他還有一些由帝王親自題寫的寺廟大殿匾額,如我國河南嵩山的“少林寺”匾額據說就是出自清代皇帝康熙之手。

這塊匾額在彩繪鬥拱,朱門雕棟,氣宇軒昂的少林寺山門上方,是一塊長方形黑底金字橫式匾額,匾中間書寫“少林寺”3個閃閃發光的鬥大金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禦筆之寶”6字印璽。據說,這塊匾額是1704年禦題頒賜,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

另外,在我國的各地寺廟內,還有很多著名的匾額,他們有的是我國古代書法大家所題,有的是我國古代帝王所題,這些匾額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研究重要材料,它們為我國古代文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證。

[旁注]

奉國寺 在遼寧省義縣城內東街路北。創建於1020年,是世稱釋迦牟尼轉世的遼朝聖宗皇帝耶律隆緒在母親蕭太後的“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寺院。初名鹹熙寺,後易奉國。原建有山門、伽藍堂、東西廊廡、東三乘閣、西彌陀閣、觀音閣、大雄寶殿、法堂等。

朱熹 (1130年~1200年)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考亭先生、雲穀老人。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製。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海瑞 (1515年~1587年),廣東瓊山人。明朝著名清官。曆任知縣、州判官、尚書丞、右僉都禦史等職。為政清廉,潔身自愛。為人正直剛毅,職位低下時就敢於蔑視權貴,從不諂媚逢迎。他一生清貧,抑製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汙吏,因而深得民眾愛戴。

[閱讀鏈接]

雖然很多人認為嵩山少林寺的“少林寺”匾額出自康熙皇帝之手。

但是也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康熙帝從未到過少林寺,山門高懸“少林寺”匾額是從康熙手書文章中選取出來拚合而成,也就是所謂的集字。少林寺借清聖祖的字傳名,清聖祖因少林寺借字宣威,這就叫兩全其美。

但另一種說法又說,匾額上的3個字本是康熙所寫,但1928年軍閥混戰中,一場大火把牌匾上的“少”字燒的了無痕跡。據傳,當時以為俗姓錢的僧人,自稱是唐代書法家懷素的後代,好書法。於是,他便模仿著康熙的筆法修複了這塊匾額。當他把寫好的“少”字與“林”、“寺”兩字放一塊時,僧人都稱讚3個字如同出自一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