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眼睛——古代匾額3(1 / 3)

古建眼睛——古代匾額3

多用於樓閣建築的樓閣類匾

樓閣類匾額指主要懸掛在我國古代樓閣式建築上的匾額,如“滕王閣”、“望月亭”、“望江樓”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天津市薊縣“觀音之閣”、江西省南昌“滕王閣”、 浙江省寧波“寶書樓”、山東省蓬萊閣和福建省漳浦“完璧樓”等。

薊縣“觀音之閣”匾額在天津薊縣城內西大街獨樂寺的主建築觀音閣簷上。

這座觀音閣麵闊5間,進深4間,是一座外表兩層實為三層的木構建築,整座建築主要圍繞一尊高約16米的麵觀音塑像而建造的。“觀音之閣”匾額便高懸在觀音閣正麵上層明間的前簷下。

這是一塊藍底金字塔形匾額,這種形式的匾額在《營造法式》中被稱為“花帶牌”。

該匾額心寬1.63米,高2.08米,每字徑約一米。其字筆法古勁而略拙,結構寬厚,線條豐潤,富有彈性,多用轉筆,筆力堅實徐緩,以澀氏為主。

就字體感覺而言,筆意端重,筆勢矜持,但氣韻和睦安詳,不激不厲,風規自遠,頗似唐人筆風,特別是其巧妙的布局,豐富的表現手法,都恰到好處第烘托出了高堂殿宇的宏偉氣魄。

在“觀音之閣”大字的左下角,還寫著“太白”兩個小字,為此,人們認為,這塊匾額上的題字為唐代詩人李白所寫,但也有人認為這明代書法家李東陽所做。

南昌“滕王閣”是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它是我國南方唯一一座皇家建築,位於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整個建築群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獨特風格和輝煌成就的傑出代表,象征著我國五千年積澱的文化、藝術和傳統。

這座古老的建築始建於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在這座名樓內,有一著名的樓閣類匾額“滕王閣”匾。

此匾額高懸在滕王閣的最頂層第六層屋簷下,是一塊長4米,寬1.6米的巨型大匾。

匾額為木質藍底金字,匾額四周為紅色,另刻有金龍為飾,顯得穩重而大氣。匾額中心是金光閃閃的“滕王閣”3個大字,據說,這是選自北宋書法家蘇軾手書的《滕王閣序》拓本而成。

這三個大字用筆均勻,架構穩健,是不可多得的書法佳作。

在“滕王閣”大字的上款出,還寫有“己巳重陽立”幾個小字,在其匾額的左下角,還有兩方印鑒,一說“軾”,一說“眉山之印”,皆為篆書,均出自蘇軾手書的《滕王閣序》拓本。

在滕王閣上,除了這塊最具特色的金字匾額之外,在其他五層的屋簷下,分別還有“西江第一樓”、“俊采星馳”、江山入座”、“水天空霽”、“棟宿浦雲”、“朝來爽氣”、“東引甌越”、“南溟迥深”、“西控蠻荊”和“北辰高遠”等匾額,這些匾額將古老的滕王閣襯托得更加壯觀而雄偉。

我國的“寶書樓”匾額位於寧波市區月湖之西的天一閣內的藏書樓內。

天一閣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書樓之一。始建於1561年,建成於1566年,原為明兵部右侍郎範欽的藏書處。

藏書樓一樓為讀書會友之用,6開間,偏西一間設有樓梯。樓上為一大開間,以書櫥相隔,櫥櫃深棕色,高盈兩米,前後開門,兩麵貯書。中間區域上方便是黑底金字的“寶書樓”匾額。

這是一方長1.09米,寬0.8米的匾額,中間是“寶書樓”3個大字,上款為“守郡前柱史東粵王原相於”,下款署“隆慶五年歲次辛未季冬吉旦立”。

從匾額上的題字可以看出,此匾額為天一閣修成後的第四年由範欽的好友郡守王原相所題,“寶書樓”3個字,筆法淳厚,嚴謹端正,稱得上是楷書中的楷模。

建於北宋嘉祐年間是蓬萊閣是我國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也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八仙過海之地,號稱“人間仙境”。在這座著名建築上,有許多的匾額楹聯,尤以清代大書法家鐵保書的“蓬萊閣”金字巨匾著稱。

這塊匾額在蓬萊閣主體建築的二層內北壁上方,匾額的正中寫著“蓬萊閣”幾個大字,匾額的上款寫著“嘉慶九年甲子七月之吉”,下款寫著“鐵保書”幾個小字,一旁還有兩個鐵保的印章。

其中,“蓬萊閣”3個大字為楷體,風格蒼鬱飽滿,堪稱蓬萊閣的點睛之筆。

[旁注]

李白 (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一生不以功名顯露,不畏權力,藐視權貴,寫了許多具有晶瑩剔透的優美意境的詩。在盛唐詩人中,兼長五絕與七絕。

江南三大名樓 分別為湖南省嶽陽市的嶽陽樓、江西省南昌市的滕王閣和湖北省武漢市的黃鶴樓。其中,嶽陽樓聳立在嶽陽市西門城頭、緊靠洞庭湖畔,為三國東吳始建。現存建築為1879年重建。黃鶴樓位於武漢武昌長江南岸蛇山峰嶺之上,享有“天下絕景”之稱。

拓本 凡摹拓金石、碑碣、印章之本,皆稱為“拓本”,即用紙緊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紋上,用墨或其他顏色打出其文字、圖形來的印刷品。按用墨分,可分為墨拓本、朱拓本。按拓法分,可分 烏金拓、蟬翼拓。拓本實物最早見於唐代,但很稀少,僅有碑拓幾篇。

郡守 我國古代官名。郡的行政長官,始置於戰國。戰國各國在邊地設郡,派官防守,官名為“守”。本係武職,後漸成為地方行政長官。秦統一後,實行郡、縣兩級地方行政區劃製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漢景帝於公元前148年,改稱太守。明清則專稱知府。

[閱讀鏈接]

曆史上的蓬萊閣,是曆代文人薈萃之地,碑刻匾額琳琅滿目,後因世事變遷,尤其是抗日烽火和解放戰爭的洗禮,絕大多數匾額楹聯毀於戰火。至建國初期,蓬萊閣上所存的木製牌匾楹聯已寥寥無幾,隻有“蓬萊閣”匾額得以保全,就此成為蓬萊閣古建築群中舊有僅存的唯一匾額。

雖然如此,在20世紀60年代中,此匾額又曾經過了一些人為的破壞。我國現存蓬萊閣建築上的這塊匾額中的上款和下款題字,均為20世紀80年代初期補上的。其上、下款識後補的字體與鐵保的傳世作品出入頗大,尤其是下款“鐵保書”3個字的上下空白處,有的字跡和兩枚印章的痕跡似乎還隱隱可見。

用於書院內外的書齋類匾額

我國書齋類匾額主要是指用於書院或者書房內外的這類匾額,這類匾額最為著名的有湖南省長沙“嶽麓書院”匾、福建省泉州“小山叢竹”匾、江西省廬山“白鹿洞書院”匾、浙江省紹興“一塵不到” 匾和湖南省益陽“印心石屋”匾等。

嶽麓書院位於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嶽麓山風景區,為我國古代著名四大書院之一。書院始建於976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

在這上千年來,這所譽滿海內外的著名學府,曆經宋、元、明、清代時勢變遷,晚清改製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

嶽麓書院屬於後來形成的湖南大學中的一部分,在整個書院內,最為耀眼的,便是書院的正門處那塊在北宋年間由宋真宗皇帝禦賜的“嶽麓書院”匾額了。

據說,此題字是當年宋真宗召見書院山長周式時所禦賜的,隨後被鐫刻製匾額懸掛在書院山門之上,明代又刻石嵌於嶽麓書院的外門牌樓上。

書院內現存的這塊木質黑底金字匾額,是後人依照明代遺存的石刻複製而成的,是一塊長3.4米,寬1.3米的匾額,這塊匾額結構縝密,方正莊嚴。

字體圓勁潤道,筆法舒展流暢,剛柔相兼,氣勢恢宏,風格古樸,人們依然能從這字體中感受到宋真宗皇帝的書法之精妙,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