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2年,明代大臣高拱的侄曾孫高有聞因原刻磨損不清,出其家藏拓本重新刻石,立於新鄭縣高氏祠堂。刻石手技精巧,較之原作有過之而無不及。
碑共18通,每通長0.6米,寬0.4米,為宋朝文學家歐陽修撰文、蘇軾書寫,刻石手法極為精巧,稱之為“三絕碑”當之無愧。
後來,政府為了保護此碑,將它移置於鄭州市博物館建立長廊內,方便保存。
[旁注]
蘇仙嶺 是湖南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主峰海拔526米,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勝地”的美稱。蘇仙嶺因蘇仙神奇、美麗的傳說而馳名海內外,嶺上有白鹿洞、升仙石、望母鬆等“仙”跡,自然山水風光久負盛名。《踏莎行。郴州旅舍》被轉刻在蘇仙嶺的岩壁上,史稱“三絕碑”。
白鹿洞 在蘇仙嶺風景區內,位於桃花居上方。洞內寬敞,洞頂一般來說岩突,怪石猙獰,洞外藤葛披拂,叢林繁茂。傳說白鹿、白鶴在此為蘇耽哺乳、禦寒。現洞口塑有大小兩隻白鹿,母子碎步相吻,形象逼真。洞前桃花流水,溪上有人工雕塑的三隻白鶴,姿態各異,趣味天成。
跋語 “跋”與“序”相對,是寫在書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後麵的短文,內容大多屬於評價、鑒定、考釋之類。一般認為,在書畫、文集等後的題詞稱為“跋語”。因此,故跋語也就是書後作者作的一個說明。一般為寫書的一些感受。
知軍 我國宋代官名。“軍”是宋代縣以上的一個行政區域。軍的長官一般由朝廷派員,稱“權知軍州事”,簡稱“知軍”。知軍實際是宋朝時以朝臣身份任知州,並掌管當地軍隊。宋代作為地方行政單位的軍,其長官稱知軍,也有稱軍使。
柳公綽 (763年~830年),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稠桑鄉柳家塬人。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哥哥。他聰敏好學,政治、軍事、文學,樣樣精通。累官州刺史,侍禦史,吏部郎中,禦史丞。憲宗時為鄂嶽觀察史,討吳元濟有功,拜京兆尹。
端明殿大學士 我國古代官名。926年起開始設置,以翰林學士擔任,掌進讀書奏。宋沿置,由久任學士大臣擔任,元豐改製後,並以執政官擔任,無職掌,僅出入侍從備顧問。
刺史 我國古代職官,漢初,文帝以禦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公元前106起開始設置,“刺”指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分全國為十三部,各置部刺史一人,後通稱刺史。刺史製度在西漢中後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成起著積極的作用。
摩崖碑刻 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記事。它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岩畫。它起源於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連綿不斷。摩崖石刻有著豐富的曆史內涵和史料價值。
神道碑 又叫“神道表”。指神道前的石碑,上麵記載死者生前事跡。立在墓道上的碑。記錄帝王大臣生前的活動。神道即墓道。神道碑文原較簡單,一般隻稱“某帝或某官神道之碑”。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記述漢楊震碑首為:“故太尉楊公神道碑銘”,則神道碑之名,漢已有之。
[閱讀鏈接]
關於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嶺“三絕碑”的保護,郴州人忘不了偉人毛澤東。
1960年3月的時候,毛澤東到南方視察,接見了原郴州地委書記陳洪新。會談中,毛澤東兩次問到“三絕碑”的保護情況,並侃侃而談,介紹講解了秦觀作詞的曆史背景和該詞的藝術價值。
陳洪新書記聽了感到很慚愧。回來後,就在地委常委會上專門討論此事,常委們都不了然。於是,廣為發動,四處尋找。
當時,郴州專科學校有個曆史老師對詩詞有研究,提供線索說,郴州是有個“三絕碑”,可能就在蘇仙嶺上。這樣,又漫山遍野搜尋,果真在蘇仙嶺的山坡石壁上找到了,視如珍寶,就將這片樹林地辟為公園,取名蘇仙嶺公園。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