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古籍——古代碑石2(2 / 3)

泉州的“萬安橋記大字碑”在福建省泉州市洛陽橋南的蔡襄祠內。

蔡襄,是宋代著名四大書法家之一,字君謨,仙遊人。官至端明殿大學士,兩度出知泉州,建洛陽橋,卒諡“忠惠”。祠曆代均曾修建,現存係清代重建,麵3間,深3進。

蔡襄一生除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書法作品外,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建造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洛陽橋,同時,他還為橋親自撰寫並書寫了“萬安橋記大字石碑”碑文。

其文章精練,僅用153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銀兩、參與的人數等,書法遒美,刻工精致,為洛陽橋增輝添彩。碑刻書法遒勁,刻工精致,世稱“三絕碑”。

臨潁的“上尊號與受禪碑”在河南省臨潁縣繁城。

此碑刻於220年。碑石上的碑文為八分隸書,高體方正。碑文記載了144年農曆十月,魏公卿將軍勸進及漢獻帝禪位於魏王的曆史事件。此碑傳為王朗文、梁鴿書、鍾繇鐫字,世稱“三絕碑”。

祁陽的“浯溪摩崖石刻”在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城西約2000米的湘水之濱。

浯溪摩崖石刻是我國南方摩崖第一家,其詩文書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此地蒼崖石壁,巍然突兀,連綿78米,最高處撥地30餘米,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處。

1200多年前,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元結卸卻道州刺史之職回鄉,途經此地,見這裏山水秀麗,遂居家於此,並將一條無名的小溪命名為“浯溪”,意在“旌吾獨有”,撰《浯溪銘》,浯溪得名從此開始。

元結又將“浯溪東北廿餘丈”的“怪石”命名“峿台”,撰《峿台銘》。還在溪口“高六十餘尺”的異石“上築一亭堂,命名“廣吾亭”,撰《浯廎銘》。

後來,元結將“三銘”交給篆書家季康、瞿令問、袁滋分別用玉箸篆、懸針篆、鍾鼎篆書寫,並刻於浯溪崖壁上,此便是後人所稱“浯溪三銘”,也稱“老三銘”。這三通碑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另外,元結還將自己在761年所撰的《大唐中興頌》一文,請顏真卿手楷書書寫,於771年摹刻於浯溪靠近湘江的一塊天然絕壁上,因文奇、字奇、岩絕,世稱“浯溪三絕”。

“大唐中興頌碑”原高3米,寬3.2米,為浯溪碑林中最大的一通碑刻。碑文記述了安史之亂、玄宗逃蜀、肅宗即位、克長安、洛陽等史實,是世界罕見的保存比較完好的著名摩崖碑刻。

據說,這是顏真卿生平的得意之作,後人稱讚他的《大唐中興頌》為“顏體筆翰高峰”、“楷書典則”。

開善寺的“寶誌公象讚詩碑”在南京靈穀寺無梁殿西的鬆濤深處。

碑上的“寶誌像”是唐朝畫聖吳道子所繪,大詩人李白作讚,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寫字。因文字、書法、鐫刻均為名家之作,精湛至極,冠絕碑林 。

陝西高陵的“李晟墓碑”,全稱“唐故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贈太師李公神道碑”, 在陝西省高陵縣白象村渭水橋北。

該碑是829年,為紀念西平郡王李晟而立。碑文主要記述了李晟的生平傳略及為大唐所立戰功業績。

碑身通高4.35米,寬1.48米,厚0.46米。蟠首龜座。碑文為名相裴度所撰,裴文莊重嚴謹。碑文為柳公權書丹,柳書端麗、秀潤。並由名匠刻字,世稱“三絕碑”。

碑陰有明弘治年間第二十五世孫參政蕪湖李讚所做祭文和正德年間教諭李應奎及副使曹璉的題詞。

據說,此碑最初立於李晟的墓前,後因渭河不斷向北侵崩,使奉政原原體不斷倒崩,原墓葬被水毀掉。至明代時,人們便將此碑遷移到現渭河大橋北端偏東處的渭橋村。

鄭州的“蘇軾書歐陽修醉翁亭記石碑”在河南省鄭州市博物館內。

1091年,蘇軾在潁州當知府時,應開封詩人劉季孫之請,以真行草兼用字體寫成《醉翁亭記》長卷,卷末有趙孟頫、宋廣,沈周、吳寬、高拱等人的跋尾讚敘。

後來,在1571年時,人們把蘇軾的《醉翁亭記》刻成石碑,立於河南鄢陵縣劉氏家祠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