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古籍——古代碑石2
中華著名的十大“三絕碑”
我國的碑石中,有一種碑文的文章、書法和雕刻技巧都很精絕的石碑,人們稱它們為“三絕碑”,這種碑石,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大多數為碑文、書法、刻工精妙絕倫,又能彙於一碑者;其二為文章、書法及文章所述之人的德政功績傑出者又能彙於一體的;其三為文章、書法及鐫刻之石奇特。
但是,不管哪種情況都離不開文章、書法的精絕為其基礎,才能稱得上是“三絕碑”。
在我國,著名的“三絕碑”有: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嶺“三絕碑”、四川省成都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湖南省永州柳子廟的“蘇軾荔子碑”、山東省“濰坊新修城隍廟碑”、福建省泉州的“萬安橋記大字碑”、河南省臨潁的“上尊號與受禪碑”、湖南省祁陽的“浯溪摩崖石刻”、開善寺的“寶誌公象讚詩碑”、陝西省高陵的“李晟墓碑”和河南省鄭州的“蘇軾書歐陽修醉翁亭記石碑”。
其中,蘇仙嶺“三絕碑“位居十大著名”三絕碑“之首。這通石碑在蘇仙嶺公園的白鹿洞石壁上,上麵刻有北宋詞人秦觀的一首詞。
據說,當年秦觀被削職到郴州後,於1097年作了《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詞: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多愁善感的詩人的詞中傾吐了他被削職後的淒苦失望的心情。後天,他將詞寄給了蘇東坡,蘇東坡非常喜歡,愛不釋手。在秦觀死後,蘇東坡出於敬佩,在其詞後寫下了“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的跋語而流傳開來。
後來,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米芾又把秦觀的詞和蘇東坡的跋書寫在扇麵上,流傳到郴州。
郴州人為了紀念秦觀,就把“秦詞、蘇跋、米書”刻在碑上,史稱“三絕碑”。又過了100多年,南宋郴州知軍鄒恭命石匠,將其摹刻在蘇仙嶺白鹿洞附近的大石壁上,這就是後來白鹿洞上的“三絕碑”。
白鹿洞是一個天然的懸崖石壁。此碑高0.52米,寬0.46米,11行,每行8字,行書,碑文藝術手法極高,感染力也很強,可謂郴州一絕。
成都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立於武侯祠大門內右側,是成都最古老的碑刻之一。說到在後世的名聲和影響,此碑在成都則首屈一指。
此碑本名為“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立於809年。碑身及碑帽通高高3.67米,寬0.95米,厚0.25米,下有碑座。碑帽的雲紋雕飾,具有唐代石刻藝術特點。其石質為峽石。碑文共22行,每行約50字,楷書。
碑文作者裴度,是唐代中後期有名的政治家。807年,唐王朝派相國武元衡出任劍南四川節度使,裴度作為幕僚隨行。裴度久欲撰文頌揚諸葛亮,到成都遊武侯祠後,便懷著景仰之情寫了碑文。
碑文內容分序文和銘文。序文開篇處,裴度稱頌諸葛亮兼具開國之才、治人之術、事君之節和立身之道,是千古罕有的封建政治家。
後來,著名書法家柳公綽親自寫下柳體筆韻的碑文,並名匠魯建親自完成了石碑的刻寫,為此,此碑便因文章、書法、鐫刻都極精湛,而世稱“三絕碑”。
湖南永州柳子廟的“蘇軾荔子碑”在零陵縣永州鎮的柳子廟內。
“蘇軾荔子碑”共有4通,每通高2.4米,寬1.32米,厚0.21米,長方形,平額無座。原碑為唐朝韓愈撰文,宋蘇軾書寫的“羅池廟享神詩碑”,與河東柳宗元之德政,世稱為“三絕碑”。
因其詩開頭有“荔子丹兮蕉黃”之句,因之又稱為“荔子碑”。原碑宋代刻於廣由柳州羅池廟,明代劉克勤摹刻於零陵永州鎮愚溪廟,現存於柳子廟內之碑為清順治年間永州知府魏紹芳所重刻。
“濰坊新修城隍廟碑”位於山東濰坊,此碑碑文為1752年濰縣知事鄭板橋撰並書,碑文思想性很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精神,堪稱一絕;其書法為板橋極為少見的正書傑作,稱一絕;丹書石上,由其高足弟子司徒文膏鐫刻,不失筆意,與真跡不差毫厘,又稱一絕,所以世稱“三絕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