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古籍——古代碑石1(1 / 3)

石刻古籍——古代碑石1

碑石,具有濃烈的東方色彩和極強的文化價值,長期以來一直影響著我國的文化、曆史、考古等眾多學科。在我國古代,它一般以紀念碑、書法碑刻和墓葬用品等形式呈現。

碑的結構一般分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主要刻些碑名,或僅起裝飾作用;碑身刻寫碑文;碑座起承重和裝飾作用。明代以後,將碑座改成似龜非龜的樣子贔屭,傳說它是龍的九子之一,善於載重。

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豎石

碑石就是把功績勒於石土,以傳後世的一種石刻。我國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它為“豎石”,是一種作為紀念物或標記存在的石頭。這種石頭多鐫刻文字,意在垂之久遠。

據說,這種豎石大約在周代便已經出現,當時的碑,多在宮廷和宗廟中出現,但它與後來的碑石功能又有所不同。

在那時,宮廷中的碑是用來根據它在陽光中投下的影子位置變化,推算時間的;宗廟中的碑則是作為拴係祭祀用的牲畜的石柱子。史載:

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陰陽也。凡碑引物者,窆用木。

至漢代時,這種豎石又具有另外的一種功能,就是用作舉行葬禮的葬具。由於當時貴族官僚墓穴很深,棺停運到墓旁邊時,往往在墓的四角設碑,於是,便有了墓碑的出現。

漢代經學大師鄭玄注:

豐碑,斫大木為之,形如石碑,於停前後四角樹之,穿中,於間為鹿盧,下棺以縷繞,天子六縷四碑。

這裏的“豐碑”是砍大木頭做成的,形同石碑。棺停下葬時,在墓穴四角各設置一個,碑上有圓形穿孔,孔中係繩,繩子一頭繞在軲轆上,一頭係在棺停上,將棺停平穩地放入墓穴之中,殯儀結束後,這種木碑往往就埋葬在墓穴中。

為此,也可以說,我國的墓碑是起源於古代用作牽引棺停下葬用的“豐碑”的。它最初是木質,沒有文字,從漢代起,人們為緬懷逝者生前的業績,便利用現成的木碑,在上麵書寫逝者的生平事跡以及歌功頌德之辭,碑首中間仍鑿有圓孔,叫“穿”,這樣,墓碑便正式形成了。

由於當時的墓碑多是木質的,所以能夠保存下來的漢代石碑非常之少,現存最早的墓碑是公元前26年的《鑣孝禹碑》,碑文寫道:

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平邑裏鑣孝禹。

該碑是後來在1870年時,在山東發現的。碑高1.45米,表麵粗糙,未經磨光。

東漢時期,重視厚葬,墓碑風行。至漢代以後,刻碑的風氣逐漸普及,幾乎處處可碑,事事可碑。有山川之碑、城池之碑、宮室之碑、橋道之碑、壇井之碑、家廟之碑、風土之碑、災祥之碑、功德之碑、墓道之碑、寺觀之碑、托物之碑等。

南朝梁時劉勰《文心雕龍》也寫道:“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

不僅王公貴族墓前樹碑,就連一般的庶民百姓乃至童孩墓前也樹碑,如《隸釋》記載有《故民吳仲山碑》,《蔡邕集》有《童幼胡根碑》。

這一時期的墓碑製作精致,大多經過磨光。碑首尖的叫“圭首”,圓的叫“暈首”,碑首中間有圓形穿孔。有的碑有“穿”,如江蘇省南京溧水東漢“校官碑”;有的碑首還浮雕出龍紋,如東漢晚期四川省雅安“高頤碑”;有的碑側刻有花紋,如東漢晚期的“乙瑛碑”。

三國兩晉時期,人們一改東漢的厚葬之風,崇尚薄葬,禁碑之風盛行。當時,帝王規定:帝王陵墓之前不設石碑。門閥土族經過皇帝特許,方可在墓前樹碑,如當時的名人王導、溫嶠、郗鑒、謝安等人均有石碑。

在我國曆史書籍《全晉文》中,僅東晉著名文士孫綽書寫的碑文就保存有7篇,它們是:“丞相王導碑”、“太宰郗鑒碑”、“太尉庾亮碑”、“太傅褚褒碑”、“司空瘐冰碑”、“潁川府君碑”和“桓玄城碑”。但遺憾的是,這些墓碑無一遺存。

至南朝時期,雖有碑禁,但已成一紙空文。帝王陵墓神道石刻中,石碑與石柱、石獸均成對出現,成為一項固定的製度。

這時的石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組成。

碑首呈圓形,碑身呈長方形,碑座為角趺形,又稱龜趺坐。碑首頂部圓脊上,兩側各浮雕著相互交結成辮狀的雙龍;碑首正中有一長方形額,額內刻有與墓主有關的朝代、官銜、諡號之類的文字;額下有圓形穿孔,穿孔為古製的孑遺,已無實用價值,僅起裝飾作用;額四周線刻龍、鳳、火焰、雲氣、蓮花等紋飾。

碑身正反麵均刻有文字,文字四周飾以卷草紋之類的紋飾;碑身側麵有的飾以浮雕圖案及線刻畫。碑座為一角趺,龜趺又名贔屭。

古人認為,龜是靈物,耐饑渴,有很長的壽命,所以用它托碑。

不過,關於龜的名聲,至宋代以後才逐漸不雅了。南朝陵墓石碑的碑座刻物,可以理解為龍子之一。其形狀似一隻大烏龜,凸目昂首,一足前邁,做負重匍匐爬行的姿態。元代翰林傳講學士袁桷曾參與朝廷很多勳臣碑銘的撰作。

明清以後,人們在立碑石時,都喜歡在將碑座改成似龜非龜的樣子贔屭。這一時期的石碑,碑首和碑身為一塊整石雕琢而成,碑座是用另一塊巨石雕琢而成,兩者之間以神卯結構相連,渾然一體。

[旁注]

鄭玄 (127年~200年),東漢經學大師、大司農。他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曆》、《九章算術》,最後從馬融學古文經。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

劉勰 (465年~520年),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文學理論家。他曾擔任過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雖任多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我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校官碑 全稱“漢溧陽長潘乾校官碑”,簡稱“校官潘乾碑”隸書。額題“校官之碑”4個字,為江蘇境內唯一完整存世的漢碑。碑為青石質,圭形,碑額有圓孔。被譽為“江南第一名碑”。

贔屭 龍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排行老六。貌似龜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其背也負以重物,在多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人們在廟院祠堂裏,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閱讀鏈接]

從五代以後,開始流傳“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說法,並且根據每個龍子不同性格、愛好等特點,把它們裝飾在不同的器物上。

它們是:長子贔屭,因為它的長像鱉形龜貌,氣力大,好負重。所以,它充當了人間石碑座子;二子鴟吻,喜歡眺望,裝飾在屋簷上;三子蒲牟,它整天喜鳴愛吼。傳說它的喊聲可傳千米以外。寺廟的和尚在鑄鍾時,把它鑄在鍾扭上,作為裝飾品。四子狴犴。生來麵貌威嚴,人人見了都害怕,人們便將它裝飾在監獄門上;五子饕餮嘴饞身懶,愛吃愛喝。人們便把它裝飾在食具上;六子蚣蝮,愛喜波弄水,裝飾在橋欄杆上;七子睚眥,嗜殺成癖。裝飾在兵器上;八子狻猊,它好煙火,閑下無事,到處煽風點火,人們便將它裝飾在香爐蓋上;九子椒圖,喜歡給人當警衛。後來人們就把它派用在大門上的龍頭“門環”。

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禹王碑

我國的石碑文化起源於周代,興起於漢代,成熟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在這漫長的曆史發展中,我國保存至今最古老的碑石為發現於衡山岣嶁峰的禹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