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碑,又稱岣嶁碑,位於嶽麓山頂禹碑峰東,碑文記述和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它是我國最古老的名刻,與黃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護界譽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
禹王碑鐫刻於石崖壁上,碑上有奇特的古篆文,寬1.4米,高1.84米,碑文9行,每行9字,凡77字,末有寸楷書“右帝禹製”。字體蒼古難辨。有謂蝌蚪文,有謂鳥篆。係宋嘉定年間摹刻於此。亭側有清歐陽正煥書“大觀”石刻,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實,此碑是宋代時人們從衡山拓來的複製品。真正的禹王碑唐代還在衡山,韓愈、劉禹錫賦詩歌詠,曾被稱為南嶽衡山的“鎮山之寶”。它還有可能是道家的一種符錄,也有說是道士們偽造的。
關於禹王碑的記載,最早見於唐代韓愈、劉禹錫詩作,但兩人並未實地考察過。親見親摹其碑文的,是南宋時的何致。1212年,何致在南嶽遊玩,遇到樵夫將他引到藏碑處,始摹碑文。何致過長沙時,刻碑於嶽麓山峰。
1533年,潘鎰剔土得碑,遂摹拓流行於世。明代學者楊慎、沈鎰等都有釋文。碑文主要記述大禹治水之功績。西安碑林、紹興禹陵、雲南法華山、武昌黃鶴樓等處,均以此碑為藍本翻刻。
相傳,大禹父親鯀被堯選中治水,采用造堤繩壩的辦法治水,長達9年,不但沒有把水患治住,水患反而變大。
舜繼位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察看,他發現鯀治水不力就把鯀殺於羽山。舜又根據四方部落推舉,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繼承父業,開始7年治水也沒有取得成效。但他頑強不屈,一方麵與老百姓一起鑿山挑土,一方麵找治水良法。
一天,他治水來到衡山,舜說黃帝把一部以金簡為頁、青玉為字的治水寶書藏在衡山上,但具體在什麼地方卻無人知道。大禹治水心切,就殺了一匹白馬,禱告天地,接著,他便睡在山峰上幾天不起。
直至第七天晚上,他夢見一位長胡子仙人,自稱蒼水使者,授予他金簡玉書藏地密圖。醒來後他按照密圖尋找,果然找到了這部書。他抱著寶書日夜細心研讀,求得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
大禹領先民,斬惡龍、鬥洪水,終於將洪水治好。先民歡欣鼓舞,感激萬分,紛紛要求在南嶽岣嶁峰頂上,立碑為大禹治水記功。大禹十分謙虛,不肯答應,但南嶽先民執意要立,否則就不放他回北方。
大禹隻得答應,卻提出了條件:碑文要刻得奇古,如天文一般,百姓不能相識。於是,南嶽先民派來最好的石匠,將大禹提供的77個字樣,全部鐫刻在南嶽岣嶁峰山頂的石壁上。
過了幾百年之後,有天早晨,一位雲遊四海的老道士路經南嶽岣嶁峰頭,他在石壁下好奇地停下腳步,麵對著碑文,一個字一個字地考證辨認起來。從早晨直至傍晚,認出了76個字。
老道士興奮不已,正要考證辨認最後一個字,忽然他感到腳下冰涼,好像被水浸了一般。他低頭一看,隻見自己正站在水中;他再回身一望,洪水就要將他淹沒了。他嚇得麵無人色,一下把所有考證辨認的碑文全忘記了。此時,就見那洪水也隨著他的忘記,一下子全退了。
老道士望著退去的洪水,想著那剛才的景象,心涼膽戰。他想,這一定是天書,百姓不得相認。於是,下山通告全城:禹王碑文是天書,百姓不得相認,否則洪水淹天!
當然,傳說是美好而又離奇的,然而傳說畢竟是傳說,它並沒有動搖文人學士考釋碑文的信心,多少人為其花費了畢生的心血。
原碑石於1212年最先發現於衡山岣嶁峰,後來才摹刻於嶽麓山頭,故又稱岣嶁碑。明代楊慎、沈鎰、楊時橋、郎瑛,清代杜壹,當代長沙童文傑、杭州曹錦炎、株洲劉誌一等人先後作“岣嶁碑釋文”。
但是,許多考釋者都沒有突破“大禹治水”的故事原型,而一些學者則認為“禹碑”並非禹碑。如曹錦炎認為岣嶁碑是戰國時代越國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親越王不壽上南嶽祭山的頌詞。而劉誌一則認為岣嶁碑為公元前楚莊王三年所立,內容是歌頌楚莊王滅庸國的曆史過程與功勳。
為此,這塊千古奇碑至今說法不一。
[旁注]
岣嶁峰 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北部40千米衡陽縣岣嶁鄉境內。1995年升級為國家森林公園。公園由岣嶁峰、嫘祖峰、白石峰、酒海嶺、大小海嶺等山體構成,總麵積2067公頃,公園屬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北部植被亞地帶。擁有獨特的亞熱帶山區氣候和優美的森林景觀,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
歐陽正煥 32歲鄉試中解元,36歲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之後曆任鄉試考官、監察禦史等職。1757年,應聘為嶽麓書院山長。遺留詩文尚存《靜一堂會課小敘》、《重修自卑亭記》、《竹淦詩文稿》等。
楚莊王 又稱荊莊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共在位23年,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閱讀鏈接]
隨著近代考古學的發展,現代人對禹王碑的碑文有著不同理解。
其中,劉誌一先生認為碑文為夏代官方文字,早於商周金文。這種文字到戰國末期逐漸消亡。秦漢文字改革後,絕大多數文人無法識讀了。加上內容南楚方言,又多通假,更難辨認。劉誌一花費10年心血破譯此碑文,其譯意與《左傳》所載楚莊王滅庸的過程大同小異。
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四大碑林
“碑林”由於碑林叢立如林,蔚為壯觀而得名,它是將眾多矗立的石碑集中在某一園落裏,供人們觀瞻欣賞、研習借鑒的場所。它們不僅是我國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點之一,也是曆代名家書法藝術薈萃之地。
在我國,最為著名的碑林一共有4座,它們是陝西省西安碑林、山東省曲阜孔廟碑林、台灣高雄南門碑林和四川省西昌地震碑林。
西安碑林位於西安市南城牆的魁星樓下,因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這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藝術寶庫。它始建於1087年,原為保存唐開元年間鐫刻的《十三經》、《石台孝經》而建,後經曆代收集,規模逐漸擴大,清代開始稱其為“碑林”。
整座碑林裏麵陳列著從漢至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計1000多通。而且藏品時代係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
這些碑石書體,篆、隸、楷、行、草各體具備,名家薈萃,精品林立,無論從書法藝術角度,還是從考古學、曆史學的角度考量,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代表作有東漢的“曹全碑”、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司馬芳殘碑”等;儒家典籍刻石代表有唐朝的“石台孝經”“開成石經”等;見證我國古代宗教文化交流的碑刻有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唐三藏聖教序”等。
東漢“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刻於東漢中平二年十月二十一日。明朝萬曆初年,在陝西郃陽舊城莘村發掘出土,石碑的篆額遺失不存。
它是我國漢代石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少數作品之一。這通碑是東晉文人王敞、王敏、王畢等人為紀念曆史人物曹全的功績而立的。碑文主要記載了東漢末年的曆史事件,為研究東漢末年曆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這通碑呈豎方形,高2.73米,寬0.95米,共20行,每行45字。書體為隸書,文字清晰,結構舒展,字體秀美靈動,書法工整精細,充分展現了漢代隸書的成熟與風格。碑上還陰刻有立碑題名者的名字,有處士、縣三老、鄉三老、門下祭酒、門下議掾、督郵、將軍令史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