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通碑的石材通身漆黑,如塗油脂,光亮可照人。碑石精細,碑身完整,是漢碑、漢代隸書中的精品,也是目前我國漢代石碑中少數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作品之一。
“司馬芳殘碑”出土於1952年,出土時隻有碑石上半,而且已裂為3塊。殘長1.06米,寬0.98米。
篆額“漢故司隸校尉京兆尹司馬君之碑頌”4行,15字尚清晰。碑陽16行,中間兩行損泐,存142字。碑陰上部14行刻屬吏名單,下部18行殘不成文,可識者41字。
此碑文為楷書,其體勢和用筆具備了北魏早期銘刻體的基本特點。
“石台孝經”碑刻於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注解並以隸書書寫的。
石台孝經的前麵一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為孝經所作的序。唐玄宗皇帝為孝經寫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來治理天下。後麵是孝經的原文,小字是唐玄宗為孝經作的注釋。
碑石長方形,上加方額,方額左右各浮雕瑞獸,上下刻湧雲,上承蓋石。碑下麵有方形台階石三層,因稱“石台孝經”。
“開成石經”刻成於837年,故稱“開成石經”或“唐石經”,因樹立雍地,故又稱“雍石經”。
此碑碑文是楷書。此碑文字跡清晰,筆畫精致,便於抄寫讀誦,對於當時傳播儒家學說起了積極的作用。
“開成石經”計有《周易》等12種經書,共刻114通碑石,每石兩麵刻。每通經石高約1.8米,麵寬0.8米。下麵設方座,中間插經碑,上麵置碑額,通高3米。。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一通記述景教在唐代流傳情況的石碑。此碑身高1.97米,下有龜座,全高2.79米,碑身上寬0.92米,下寬1.02米,正麵刻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上麵有楷書32行,行書62字,共1780個漢字和數十個敘利亞文。
這通石碑上說的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有一個從古波斯來的傳教士叫阿羅本,曆經艱辛,跋涉進入我國,沿著於闐等西域古國,經河西走廊來到京師長安。隨後,他拜謁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我國傳播波斯教。
此後,唐太宗降旨準許他們傳教,於是景教開始在長安等地傳播起來,也有景教經典《尊經》翻成中文的記載。
碑文還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經典和我國史書中的典故來闡述景教教義,講述人類的墮落、彌賽亞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跡等。碑文雖係波斯傳教士撰寫,但他的中文功底極其深厚。
除了這些碑石,在西安碑林中,書法精品代表的還有唐朝書法大家顏真卿的“顏勤禮碑”、唐朝書家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等。此外,碑刻還有唐朝的“昭陵六駿”、“驪山老君像”等。這些不同門類的代表作品,共同組成了西安碑林輝煌燦爛的碑石文化。
曲阜孔廟碑林位於山東省曲阜孔廟內,集各代碑石2000多塊。
廟內碑刻真草隸篆,各家書法具備,巨者逾丈,小者不盈尺,有唐、宋、金、元、明、清代所立石碑53座,碑文多是祭孔、修廟的記錄,除漢字外,還有滿文和八思巴文,是我國大型碑林之一。
其中,著名的漢代碑刻有公元前56年刻石史晨碑、乙瑛碑、孔廟碑、禮器碑、孔謙碑、孔君墓碑、孔彪碑、孔褒碑、謁孔廟殘碑等17通,漢碑集中存數居全國首位。
魏晉南北朝碑刻有黃初碑、賈使君碑、張猛龍碑、李仲璿碑、夫子廟碑等。孔子故宅西側四角黃瓦方亭中立有乾隆禦書“故宅井讚碑”,也為藝術珍品。
此外,陳列室內還嵌有玉虹樓法帖石刻584通,其他各處有各代各種碑刻1200通以上。
台灣高雄南門碑林是1791年修成的,最初是一座小陳,共有城門8座,城門增建外廓,安炮6座,成座高達兩米多。
南門碑林又名大碑林,位於大南門城右側。碑亭內陳列了61座清代遺留至今的碑碣,數量相當龐大。這61通古碑的曆史來源,大致上可分為紀功、修築、建築圖、捐題、墓道、示告等6類,若細細閱讀其含義,還可得知許多當時社會概況,十分有趣。
西昌地震碑林位於西昌市南瀘山光福寺內,共有石碑100餘通。石碑上記有西昌、冕寧、甘洛、寧南等曆史上發生幾次大地震的情況,詳細記載了1536年、1732年、1850年西昌地區3次大地震發生的時間、前震、主震、餘震、受震範圍及人畜傷亡、建築破壞的情況。
西昌地處安寧河、則木斯河斷裂帶,是我國西南部震區之一,曆史上發生過多次強烈地震,碑林為我們研究強震是否在同一地點重複、發震周期、內在規律等提供了實物資料,不僅可與曆史文獻相對照,並可補其不足,實為我國之罕見。
[旁注]
魁星樓 位於西安南門城樓東667米處,這是一座祭祀主管文運之神的廟宇式建築,該樓初建於1619年,後遭兵火所毀,清代雖有重修,但明清建築終未保留下來。現存的建築為1982年西安整修城牆時重建。
三老 是我國古代掌教化的鄉官,是縣的下一級官員,他的主要工作是向鄉裏的農民收稅。,擔任三老的人必須是具備正直、剛克、柔克三種德行的長者。三老的權利、任務類似族長之類,隻是族長的對象是一個宗族,而三老往往是地域性質。
《周易》 是一部我國古哲學書籍,也稱易經。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幹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至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作出較為準確的預測。《周易》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於闐 是古代西域王國,我國唐代安西四鎮之一。古代居民屬於操印歐語係的塞族人。11世紀,人種和語言逐漸回鶻化。於闐地處塔裏木盆地南沿,東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車、疏勒,盛時領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於田、民豐等縣市。
景教 即唐朝時期傳入我國的基督教聶斯脫裏派,也就是東方亞述教會,起源於今日敘利亞,被視為最早進入我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的一個活躍領域。唐朝時曾在長安興盛一時,並在全國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漢族民眾所信奉。在唐代,景教的寺院不僅建於長安,地方府州也有。
光福寺 又稱瀘山光福寺,位於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瀘山腰間,是瀘山的第一古刹。原名“大佛寺”,也是主廟。距今約1100年,總建築麵積約20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落依山勢分7級建造,由天王殿、望海樓、觀音殿、大雄殿、蒙段祠、三聖殿組成。
[閱讀鏈接]
在我國,除了上麵著名的四大碑林之外,還有一些著名的碑林,如龍門石窟碑林、涪陵碑林、浯溪碑林、焦山碑林和藥王山碑林等。
其中,龍門石窟碑林與西安碑林、曲阜孔廟碑林並稱為我國的三大碑刻藝術中心。
龍門石窟中的曆代造像題記多達3600餘品,其中以“龍門二十品”最負盛名,是學書法者尋訪的對象。龍門石窟中的很多佛像都刻有“造像記”,造像記的書法絕妙,特別是北魏書法遒勁有力,頗多變化。清中葉以後,有人在北魏造像記中選取“始平公”、“楊大眼”、“魏靈藏”、“孫秋公”等20種,拓本傳布,這就是有名的“龍門二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