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畫廊——敦煌莫高窟1(1 / 3)

佛教畫廊——敦煌莫高窟1

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它位於河西走廊西端,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曆經千年鑿窟造像和不斷修繪,形成了南北全長1700多米的宏大石窟群。

莫高窟現存洞窟、壁畫、彩塑,是世界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南北朝時首開莫高窟

我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有座鳴沙山,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就是聞名世界的莫高窟、西千佛洞,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5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

盛大輝煌的敦煌,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

敦煌,曾曆經滄桑,曾幾度盛衰,步履蹣跚地走過了近五千年漫長曲折的曆程。悠久的曆史孕育了敦煌燦爛的古代文化,使得敦煌永遠輝煌。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後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敦煌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生,並逐漸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

在夏、商、周時期,敦煌屬古瓜州的範圍,有三苗的後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遊牧定居。

在戰國和秦代時期,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族人。在以後,大月氏逐漸強盛起來,兼並了原來的羌戎。在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了烏孫人、塞族人,獨占了敦煌,直至秦末漢初。

在西漢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兩次挫敗大月氏,迫使大月氏人向西遷徙於錫爾河、阿姆河兩河流域,整個河西走廊被匈奴占領了。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繼位後,采取武力防禦和主動進攻兩者兼用的戰略,一邊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烏孫夾擊匈奴,一邊派霍去病率軍北征,攻伐匈奴。

公元前121年,西漢政府在河西設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並采用設防、屯墾、移民等措施,不斷充實、加強建設河西。

公元前111年,西漢政府又將酒泉、武威兩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又從令居,即今永登經敦煌直至鹽澤,即今羅布泊修築了長城和烽燧,並設置了陽關、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從此,我國的絲綢以及先進技術就源源不斷地傳播到中亞、西亞和歐洲等地。歐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瑪瑙、奇禽異獸、農作物等也都長途轉運到中原。各國使臣、將士、商賈、僧侶往來不絕,都要經過絲路要道敦煌。因此,敦煌成為了中西交通的“咽喉鎖鑰”。

當時的敦煌疆域遼闊,統管六縣。西至龍勒陽關,東到淵泉,即今玉門市以西,北達伊吾,即今哈密市,南連西羌,即今青海柴達木。

東漢初年,匈奴又逐漸強盛,征服了曾是西漢管轄的大部分西域地區,絲綢之路被迫中斷。

公元75年,東漢王朝出兵四路進擊北匈奴,重新打開通向西域的門戶。同時派遣名將班超兩度出使西域,殺死匈奴使節,聯絡西域諸國,重新使他們與東漢建立了友好關係,使斷絕六十五年的絲綢之路重新獲得暢通。

自西漢設郡到西晉末期的數百年間,絲綢之路雖幾通幾絕,但敦煌日漸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也逐步發展成為西北軍政中心和文化商業重地,成為“華戎所交大都會”。

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後建立了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前涼張駿時期,曾改敦煌為沙州。

尤其是自漢魏時期傳入我國的佛教,在敦煌達到空前興盛,飽受戰爭之苦的百姓拜倒在佛的腳下,企望解脫苦難,過上幸福和安定的生活。因此,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也是河西地區的佛教中心。

那時,有一大批佛學高僧在敦煌講經說法,河西各地的佛門弟子多來此地研經習學。法顯、鳩摩羅什等佛學大師無論東進還是西去,都曾在敦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366年,一個叫樂尊的和尚杖錫雲遊到了敦煌三危山下,黃昏到來的時候,樂尊和尚回顧四麵,極目遠望,想找個住的地方。

當樂尊和尚向三危山望去之時,他非常驚訝地看到:落日的金輝灑落在三危山,三危山放出了萬道金光,猶如一個個金佛閃動。

樂尊和尚激動萬分,虔誠地匍匐於地禮拜再三,於是決定常住於此,行走化緣,並將三危山下所見廣為傳播,當地民眾百姓聽聞之後將他視若神明。

不久,莫高窟的第一個洞窟開工。

又是一年春天,風沙向此地再次襲來,卷起的沙子漫天飄飛,播種不久的種子在風沙過後已顆粒不見。百姓痛苦地望著田地,老人們眼角再次濕潤,孩子們站在旁邊,呆呆地望著。

人們開始埋怨:上天為什麼這樣?到底是什麼原因?這風從何處來?他們想到了“妖魔鬼怪”。

正當人們為此紛紛議論之時,人群中一位老者緩緩站起來說道:“前些日子在我們這兒化緣的那個和尚,聽說法力無邊,我們大夥去請他來做法,求神靈保佑我們吧!”

於是眾人三步一叩,來到三危山下的莫高窟請樂尊和尚。

樂尊欣然答應,率弟子做了七七四十九天法事。自此,當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當地百姓萬分感激,為了紀念高僧樂尊,在他圓寂之後,把他葬於該地,並建“鎮風塔”立碑紀念。此地從此更名為土塔村。

該村的人們還在距此塔約10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廟宇,並請工匠在四周的牆壁畫滿了壁畫,精美絕倫。

繼樂尊之後,莫高窟開鑿於北朝時期的洞窟共有36窟,其中年代最早的第二六八窟、第二七二窟、第二七五窟可能建於北涼時期。

窟形主要是禪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圓塑和影塑兩種,壁畫內容有佛像、佛經故事、神怪、供養人等。

北魏滅了北涼並統一了北方後,占據了河西。在這個時期,敦煌比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佛教隨之盛行。於是,北魏的人在莫高窟開鑿洞窟13窟。

這一時期的彩塑以飛天、供養菩薩和千佛為主,圓塑最初多為一佛二菩薩組合,後來又加上了兩弟子。塑像人物體態健碩,神情端莊寧靜,風格樸實厚重。

壁畫前期多以土紅色為底色,再以青綠褚白等顏色敷彩,色調熱烈濃重,線條純樸渾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後,底色多為白色,色調趨於雅致,風格灑脫,具有中原的風貌。

典型洞窟有第二四九窟、第二五九窟、第二八五窟、第四二八窟等。如第二四三石窟北魏時代的釋迦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頭頂紮扁圓形發髻,保留著犍陀羅樣式。

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和洞窟中的壁畫,可以說明外來宗教藝術對於直接描寫生活的傳統繪畫的影響。

第二六七窟至第二七一窟中的十六國壁畫已被隋代壁畫覆蓋,這一組洞的建築形製和第二七二窟、第二七五窟兩窟的窟形與壁畫,以及三者關係都是獨具特色的。

第二七二窟、第二七五窟中十六國時期的壁畫有特殊風格,它是在土紅色的背景上布滿散花,人物半裸體,有極其誇張的動作。人體用暈染法表現體積感及肌膚的色調,但因年代久,顏料變色,隻能看見一些粗黑線條。

而根據某些保存了原來麵貌的壁畫片段,可知那黑色原來都是鮮麗的肉紅色。具有這樣風格的第二七二窟菩薩像和第二七五窟的《屍毗王本生故事圖》,都是代表性作品。

菩薩像的身體重量放在右腳上,姿態從容嫵媚,說明這一時期處理佛像形象出現新的方式,是根據現實生活選擇被認為美麗的姿勢來加以表現的。這一尊菩薩像和其他菩薩一樣,都是從生活中進行攝取並進而加以提煉出美的形象。

《屍毗王本生故事圖》畫麵上屍毗王垂了一條腿坐著,有人用刀在他腿上割肉,另外有人手持天平,在天平的一端站了一隻安靜的鴿子,這樣雖然說明了故事內容的一部分,卻還不能比較概括地說明全部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