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後的瀟灑與輕鬆;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於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麵貌莊重。
藝術家們揚棄了以往那種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統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
從麥積山各時代造像可窺見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戒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的誇張、想象、概括、提煉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濃鬱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等形象。
第一百二十一窟中竊竊私語的佛弟子,第一百二十三窟中童男女所表現的虔誠,不是苦行者的虔誠,而是在時代思潮影響下的童稚般的真誠和愉悅。
所以,麥積山塑像受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其表現了當地的人與情,使佛教造像如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使人感覺佛國世界的可親可愛,從而虔誠奉教。
麥積山石窟曾是“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但由於多雨潮濕,壁畫大多剝落,但仍保留北朝時期的西方淨土變、涅槃變、地獄變及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舍身飼虎等本生故事,壁畫中描繪的城池、殿宇、車騎和衣冠服飾多具有漢文化特色,反映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
尤其是飛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琢、繪畫以及薄肉塑4種形式的飛天。
雖然飛天的故鄉在印度,但麥積山的飛天卻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藝術結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我國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國文化的飛天。她沒有翅膀,沒有羽毛,她是借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隻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淩空翱翔的美麗少女,是我國古代藝術家最具天才的傑作。
同時,在壁畫、雕塑中也同樣反映舞蹈、樂器等內容,為研究我國古代音樂等方麵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在麥積山石窟中,不同時代沒有留下姓名的雕塑藝術家,在手語上所下的工夫,可謂匠心獨運。但它所表現的豐富內涵,卻往往為人們所忽略。
例如有萬佛堂、碑洞、極樂堂等不同名字的第一百三十三窟,它位於麥積山西崖上麵。前堂正中而立的是高大立佛,高3.10米;身前合手佇立的是兒子羅睺羅,高1.44米。
據《佛本行集經》記載:羅睺羅生於其父釋迦牟尼佛苦修6年成道之夜。佛成道後回迦毗羅衛探親時,初次見到兒子羅睺羅。
15歲時羅睺羅從佛受記出家。跟隨其父而成為十大弟子之一,即所謂“密行第一”。釋迦牟尼預言其將來成佛,號“七寶華如來”。以上是佛經中記載的佛教神話。
這兩尊塑像的塑造者成功地實現了塑泥質料的凝重和父子生命的靈動,兩者的合而為一,使體積造型的藝術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軀幹立體的體積美,莊重肅穆而又蘊涵著動感和活力。
而如磁石一樣吸引欣賞者的審美關注的是立佛的手語。立佛右手前伸,中指朝下似乎是點化羅睺羅開悟的象征;左手拂袖平舉,做蘭花指印。
表現了自在、祥瑞、如意,不管光線從哪方照來,人們都可以看見兩朵逆向盛開的玉蘭。仔細琢磨就會感覺出“盛開的玉蘭”自然的悠久的生命來。
盡管創作者把應該是男性的手,卻藝術化地塑造成女性的“纖纖細手”,強化了超凡的一麵,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局部誇張,“影響”了整體比例。但卻正好加大其雕塑語言的表現力。
仔細地端詳這一雙“纖纖細手”,就會使人想到“以豐厚為體”的唐代仕女畫高手,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的蘭花指手。以及敦煌壁畫中的“蘭花指手”。
從這裏可以看到,麥積山宋手的創意者精心巧妙瀟灑不羈的藝術構思,與對泥巴捏塑的一氣嗬成的藝術製作,相得益彰,很有點讓人感到那是一雙美人的手。
沒有孤獨,沒有寂寞,隻有月光流淌,靜寂無聲,超凡脫俗,猶在世外。沒有對生命的深刻感悟,那一雙手是塑不出來的。
立佛10個指頭不同的曲線的韻律感,使人想到:這一雙不凡的泥塑佛手體現了麥積山宋代無名雕塑藝術大師之靈氣與那個時代“格物致知”的人文精神的統一,永恒與生動的完美統一,藝術性與真實性的完美統一。它是麥積山泥塑藝術的萬花筒在宋代達到理想美高峰的證明之一。
[旁注]
王仁裕 字德輦。其先祖太原人,遷居秦州長道縣碑樓川。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秦亭篇》、《錦江集》等,被時人譽為“詩窖子”。
揭諦 佛教術語,意為去,即從痛苦中走向解脫,從無明中走向覺照,從二走向不二。後來隨著佛教發展,演變成佛教護法神之一,也稱五方揭諦:金光揭諦、銀頭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摩訶揭諦 ,為佛教五方守護大力神.。
曹衣出水 又稱“曹家樣”,古代人物畫中衣服褶紋的一種表現方式,由北齊曹仲達創造。衣服褶紋多用細筆,似衣披薄紗,又如水中撈出,後人因之命名。
州 我國先秦時代的行政區劃單位,所轄地區的大小曆代不同。真正的行政區域還隻是郡、縣兩級,郡太守直接與中央政權聯係,不必通過州一級。東漢末年,州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形成州、郡、縣三級製。
沙彌 出自龜茲語,意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惡行慈,覓求圓寂的意思。在佛教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齡在7歲以上,未滿20歲時出家的男子。
周昉 我國唐代畫家,字仲朗,陝西西安人。初年學張萱,長於文辭,擅畫肖像、佛像,其畫風為“衣裳簡勁,彩色柔麗,以豐厚為體。”
鳩摩首羅天 佛教雕塑之一。原印度教的守護神,在佛教中被列為護法神。《大智度論》記載載其形象“童子麵,騎雀,四臂擎雞,持鐸,提赤幡。”
[閱讀鏈接]
唐朝以後,麥積山在雕塑方麵再無大的建樹,最多隻是一些數量的積累,或者是一些修修補補。但是由於有不少文人雅士、達官顯貴慕名前來,相關文章也因此多了起來,清代詩人吳西川曾寫過一首《麥積煙雨》,表現了麥積山石窟周圍美麗的景色,詩中這樣寫道:麥積峰千丈,憑空欲上天。最宜秋雨後,兼愛暮時煙。境勝端由險,梯危若末連。鍾聲路何處?遙想在層巔。
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