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雕塑館——麥積山石窟3(2 / 3)

“哼……”玉帝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少停一刻,就向火神發布命令道:“你去給我召回諸位天神,我有話說!”

“是!”火神應了聲,接旨出了南天門,乘一團赤紅雲彩,徑直來到麥積山。”

“眾位天神聽著!玉皇大帝有旨!”火神從西崖喊到東崖,又從東崖喊到西崖,竟然沒有一個天神出龕接旨。聽他喊得緊了,各窟天神都不約而同地“啪!啪!”關了門窗。

火神急了,忙從雲頭跳上崖壁飛橋棧道,挨洞挨窟地捶門敲窗,但是,仍然沒有哪位天神願意離開這人間天宮。

火神終於火了!他重新駕起赤雲,齜牙咧嘴,做起法來:麵向麥積山崖,上下左右擺動腦袋,口中“呼呼呼”地噴出火焰,直撲各洞神窟。

麥積山上的飛橋、棧道、窟門、龕簷,統統起火,“劈裏啪啦”亂響,頓時成了灰燼;但是,洞洞石窟,還都好好的。

原來,在火起的當兒,眾位天神也都念同做法,才保住了龕窟完好無損。並且,後世另外又重新修建起了神奇的雲梯空中棧道。

由於山體中部突出,下部凹進,上部收縮,故而中部以下棧道由下向上層層突出,成淩空穿雲之勢,現奇絕驚心之景。後世的人們能夠一個一個洞窟地登臨觀看,全靠貼壁淩空搭建的這些雲梯棧道。

麥積山東崖西部和西崖東部洞窟密集,棧道多達12層之多,被稱為“十二聯架”。東西兩崖之間有上下兩層棧道通達,上層棧道驚險至極,有“天橋”之稱。

由天橋西端至下部的第一百三十五窟天堂洞,由幾道“之”字形的棧梯、棧橋回環連接,被稱為“雲梯”。

木棧道按照秦漢以來的傳統方法建造,均采取耐腐朽的油鬆及水楸、漆木、山槐、山榆等硬雜木製作。挑梁一般長兩米左右,裏端楔入崖壁的方形樁眼中,承受棧道全部荷載。

道梯斜搭於上下兩層棧道的挑梁上,由斜梁、踏步板、欄杆組成,斜度一般呈45度。為此,麥積山石窟棧道堪稱我國石窟一絕。

漫步在麥積山石窟藝術棧道長廊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個朝代一個朝代往下看,美不勝收的石窟史一頁一頁往下翻。

古印度域外風格的西秦塑像、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曹衣出水”、隋和唐的厚重飽滿、兩宋的寫實、元明清的繁複,都在不同時代的塑像、壁畫、建窟形式上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麥積棧道像是一個出色的曆史記錄員。曆史上的木棧道,既真實刻錄了自然界的風吹日曬、蟲蛀雨淋,也留下了兵燹火災、信眾踩踏等人為破壞的斑斑傷痕。

神話傳說並不足信,據記載,1132年,棧道毀於兵火。明朝後期,木棧道為野火所燒,其間雖經多次修複,但僅修局部,致使西崖上部洞窟長達數百年無人登臨。

東崖牛兒堂通西崖天堂洞的淩空棧道,自唐開元年間因地震崖麵崩落後,東、西崖隔斷一直難以通行。

有一首流傳至今的民謠:“千佛廊,萬佛堂,鷂子翻身牛兒堂。”說的是從散花樓到牛兒堂,無棧道可通,遊人要參觀,隻有抓住懸在窟外峭壁上的一根蕩繩,像鷂子翻身蕩秋千那樣,淩空蕩到“牛兒堂”。

牛兒堂地勢險要,被人們冠以“鷂子翻身”來形容。這從何而來呢?

從散花樓穿過“小有洞天”的石洞來到牛兒堂非常容易。

而石洞開鑿於明代,在這之前人們想要從散花樓到達牛兒堂。必須要借助固定在兩座洞窟間崖壁木樁上的鐵索鏈。雙手緊抓鐵索挺身一蕩,借助巧勁兒,蕩足過去,在落地的一瞬間還要翻身挺腰站穩身形。此舉驚心動魄非膽略過人者不敢為之。

數百年間敢於此飛身激蕩者寥寥無幾。後來石洞是怎樣開鑿的呢?這裏麵又有一個故事。

相傳在明朝,有一年的農曆四月初八的這一天,秦州有個州官來到麥積山逛廟會,他遊性正濃,沿棧道層層攀援,被精美的佛像和壁畫所打動,不知不覺中來到了散花樓,聽了屬下衙役所講的“鷂子翻身”後一時興起,想親身試一試。

他用縱躍姿勢,遊蕩到牛兒堂去,眾人一齊為他鼓勁兒,州官居然成功了。

可是當州官站穩在牛兒堂,定睛向下觀看,隻見懸崖陡立,山穀人群如同螞蟻,頓時頭暈目眩,腿軟抖戰,說什麼也不敢邁步了。

沒有辦法,眾衙役隻得火速請來一群石匠連夜開工,用了三天三夜的時間鑿開了一個小洞,已嚇得半死的州官才從洞裏爬了過來。後來的工匠在小洞的基礎上逐年開鑿,才形成了後來這般規模。

麥積山石窟盡管飽經曆史風霜,經曆過無數的天災人禍,但石窟裏卻有許多微笑的佛像。

在麥積山石窟東崖的第四十四窟,有一尊“阿彌陀佛”塑像,傳說就是依照賜死在這裏的西魏文皇後乙弗氏麵容而塑,被稱為“東方的蒙娜麗莎”。佛像那飽含深情的雙眼,溫婉安詳的表情和低眉清純的微笑,令凝視者不由得會滋生出一種純淨和溫暖。

從第四十四窟順棧道而上,就是摩崖華嚴三聖塑像。一佛兩菩薩,盡管都滿含微笑,可依然難掩威儀莊嚴之感。順棧道繼續攀登,就到了散花樓。佛閣頂上的北周“薄肉塑”伎樂飛天,個個粉臉笑容,姿態萬千。

而萬佛洞裏的小沙彌,則更是麥積山泥塑的典型代表。他俯首、側耳,眼睛笑得細成一條線,看那樣子像是在靜聽,又像是在回味、領悟,更像一份對佛出自內心深處的謙卑。小沙彌的這種憨厚且稚氣的笑容,被遊客譽為“東方微笑”。

微笑是人類共同的語言,是溝通心靈的第名片。在1600多年前農業文明走向鼎盛之時,人們選中了這座形如麥垛的山崖開窟造佛,寄托豐衣足食、天下太平的美好願景。

在千年歲月裏,這座山,這些石窟,這些微笑著的塑像,這些舞動的飛天,這些精美的壁畫, 不管熱鬧也罷,冷落也罷,穿越曆史的風霜,躲過無數的天災人禍,一笑就是千年。

微笑,是當下我們最需要的一種表情。黑暗埋不住、大雪壓不垮、雷電劈不碎、地震搖不倒。隻要學會微笑,所有感觸過那場高頻率震顫的人,總會忘記憂傷、鼓足了信心。

麥積山石窟以佛教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淨土等內容,從壁畫和雕琢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傳故事是佛教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舍身飼虎、涅槃等。通過對佛、菩薩、飛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對現實世界的精神啟迪。

麥積山石窟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和審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