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雕塑館——麥積山石窟3(1 / 3)

東方雕塑館——麥積山石窟3

石窟曆盡磨難仍魅力永存

1000多年來,麥積山遭到過風雨的侵襲、人為的破壞,曆史上還經曆過數次大地震。但是天災與人禍並沒有磨滅麥積山的光芒,它仍完好地保存著佛教窟龕194個,泥塑石雕、石胎泥塑7200餘件,壁畫1300餘平方米。

麥積山景區地處於我國昆侖——祁連——秦嶺東西中央造山帶和賀蘭——川滇南北中央構造帶的交接複合部位,該位置又恰處於西秦嶺——鬆潘構造結的東北結點上。特殊的地質地貌,既塑造了麥積山北雄南秀兼有的大地奇觀,同時也埋下了地震災害的隱憂。

從石窟“牛兒堂”向西行,有一條長38米,距地麵高80米的天橋棧道將麥積山東崖和西崖連接起來。天橋之下,東西崖之間,崖壁懸空垂立,洞窟皆無。

原來,在734年,秦隴發生了強烈地震,使麥積山崖麵中部窟群及東崖上部大麵積坍塌,窟群自此被分裂為東西兩崖。

從那以後,山峰腳下就殘留著當年地震中被震落的巨大石塊。這應該算是麥積山石窟曆史上最慘重的損失了,很多珍貴的洞窟、塑像、壁畫在山體的搖晃中跌落粉碎,還原成了泥巴。

這樣的天災在當時被視為不祥之兆,導致香積如山、僧侶過千的麥積山宗教氣脈遭受毀滅性打擊。

就是這場地震,使麥積山在大唐盛世時隻開鑿了為數不多的幾個石窟。

接下來,隨著我國行政中心的南移和北上,作為長安佛教文化的重要部分、“關隴石窟”的傑出代表,麥積山石窟濃妝豔抹的“主角”地位也一去不複返。

杜甫流寓秦州時,麥積山在天水大地震中,東西崖佛龕被一分為二,加之當時的安史之亂,所以他自然隻看到了“野寺殘僧少”的淒慘景象。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杜甫流寓秦州之後20多年,我國曆史上就發生了著名的“會昌滅佛”事件。我們現在已很難知道,麥積山是否因位置偏遠而且山路險絕逃過了那一劫。

從此,麥積山石窟在蒙蒙煙雨中銷聲匿跡了近千年。但就是在這次地震後不久,民間匠人還是順著殘留的棧道,搖搖晃晃地攀上了牛兒堂,並塑了一組天王踏牛的塑像,其實這組塑像更像是一個避除震災的祈禱。

傳說,天王名為鳩摩首羅天,因為腳下踩一頭神牛,所以民間又稱它為“踏牛天王”。天王腳踩的小牛犢是一頭神牛,力大無比,要是一動,就會發生地震,於是天王牢牢踏在牛背之上,不讓它亂動。

鳩摩首羅天高鼻深目、上身著鎧甲、下身著戰裙、雙拳緊握,顯示出威武不屈、不可侵犯的英雄氣概,宛如馳騁沙場統領萬軍的將軍。將軍應該去治國安邦、建功立業,可他為什麼卻在這裏千百年始終如一地踩著一頭牛犢呢?

這還要從天水曆史上頻發的地震說起。天水地處於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區、寧夏——龍門山地震亞區、昆侖——秦嶺巨型緯向構造帶和南北地震帶的交彙地區,天水地區共發生過破壞性地震130餘次。

古時候的人們自然科普知識水平有限,認為地震是怪獸在搗亂,為了趨吉避禍人們總希望能用神靈來鎮住製造地震的怪獸,這項重任便交給了鳩摩首羅天,而他所降伏的地震禍首便是腳下的這隻牛犢。

傳說,這頭牛犢隻要從睡夢中醒來便會挺身而起,給人間帶來房倒屋塌的災難,所以鳩摩首羅天絲毫不敢懈怠,日夜緊盯著這頭牛犢。

一天夜裏,月黑風高。小牛睜開了雙眼四下觀瞧,見周圍漆黑一片,除了“呼呼”作響的山風外再無他人,便要奮蹄而起。

眼看著人間就要發生一幕慘劇。說時遲那時快,鳩摩首羅天早在一旁看個分明,還沒等牛犢站起來便縱身一躍,踩在了它的背脊之上,千鈞的重量牢牢地鎮住了牛犢,它喘了幾口粗氣後便老實了下來。

為了不再讓人間發生慘劇,鳩摩首羅天從那一天開始再也沒有放鬆警惕,雙腳一直踩在牛犢的身上,一踏千年。

唐朝以後,麥積山在雕塑方麵再無大的建樹,最多隻是一些數量的積累,或者是一些修修補補。但是由於有不少文人雅士、達官顯貴慕名前來,相關文章也因此多了起來,如五代王仁裕等,王仁裕在登臨麥積山最高處的天堂之後寫專門寫詩留念。

宋朝在開封建國之後,我國政治經濟中心也隨之南移,加上由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逐漸被海路運輸所代替,麥積山由此進入了將近1000年的幽居階段。

期間雖然也有一些善男信女塗彩塑像,供奉香火,雖然也有一些文人雅士尋幽探奇、登高懷古,但相對於北朝及隋唐,畢竟隻是一種寂寞的延續。

麥積山就這樣靜靜地矗立了千餘年。

要說麥積山的千年曆史,不得不說說這裏獨一無二的雲梯棧道,它們是麥積山曆史的見證者。麥積山石窟自開鑿以來,就修建木質的雲梯棧道,以連接“密如蜂房”的窟龕。

麥積山上,古代人在懸崖陡壁上建造的淩空木頭飛橋棧道,早已被火焚毀了,剩下的一些焦黑折殘的窟簷和樁孔,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它昔日的壯觀。

它們是怎樣燒毀的?當地傳說著這樣一個故事:

這天,玉皇大帝早朝,登上靈霄寶殿。按照天庭慣例,他垂簾落座,眯縫了眼睛稍事養神等待著各方天王、星宿、神靈、揭諦等出班呈奏,以處理上天各界種種事務。

他靜靜地等了好一陣子,怎麼?鴉雀無聲?他欠欠身,命童子撩起簾子,一看,唉?殿下大庭空空蕩蕩,竟無一神在位?繼而睜大眼睛細瞧,才發現隻有火神獨自一個,噘了嘴巴坐在那個偏背的角落裏。

玉帝忙問火神:“眾位天神都到哪裏去了?”

火神不高興地答道:“都上麥積山去啦!”

“到麥積山去幹啥?”

“住在那裏啦!說是要在麥積山上永享天年哩!”

“怎麼?萬千年來,大家在天宮不是一直住得好好的嗎?為啥突然要移駕遷居,到區區一座麥積山上去呢?”

“哼!您老人家還蒙在鼓裏呢!麥積山石窟修得比天宮可要好多了!”

玉帝奇怪了,問:“既然如此,諸位天神都到那裏去安家,你怎麼不去?”

火神眼裏閃著淚花,委屈地說:“麥積山上給人家都設了神位,獨獨沒有我的。”

“啊?”玉帝急了,“有我的沒有?”

“有,有是有,”火神嘟囔著說,“但不如其他眾神的位子那麼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