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探源——新石器陶器1(1 / 3)

陶器探源——新石器陶器1

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期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成就,我國古代先民至少在10000年以前就已掌握了製作陶器的技術。而傳說中的人祖伏羲氏,也與陶器有著密切聯係。

在我國南北典型的新石器文化,包括黃河流域、東南地區、西南地區和北方地區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龍山文化中等,都有代表性的陶器,如彩陶、黑陶與白陶及印紋陶等。

古老傳說中的陶器起源

當上古先民剛剛結束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開始使用磨製精細的各式石器,並利用獸皮、獸骨、貝殼裝飾打扮自己的時候,便嚐試著展開思維的翅膀,來解釋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那時,他們既無法理解宇宙間神奇的造化和大自然無窮的破壞力,也無法說清自身奇妙的由來與延續。於是,麵對這不可思議的一切,描繪出一個萬能的上帝,比如盤古氏開天辟地,以及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的動人故事。

所有這些關於“創世”的傳說中,神祗們卻幾乎是用同一種方法創造了人類本身,那就是用了泥土。

傳說中,女媧煉五色石補好崩塌的蒼穹後來到河邊,休息時摶土為獸、為畜、為人。可泥太軟,造出的人沒有氣力,無法抵禦洪水猛獸,所以,她又用麻繩橫於中,人便這樣誕生了。

不論多麼精彩、豐富的想象,都與人們最為熟悉的事物密切相關。而那個時代,人類最富創造力的表現,莫過於將那一團團黏糊糊的泥土,改變成各種各樣的應用器皿,或捏塑、燒製成他們能夠見到和想要見到的一切,這就是陶器。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誌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我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曆史。

在遙遠的古時候,人們把黏土加水混合後,製成各種器物,幹燥後經火焙燒,產生質的變化,就形成了陶器。

陶器作為一種器具,首先應用於古人的生活之中,製成罐、碗、盆、缽等用於儲藏、飲食。古代先民至少在10000年以前就已掌握了製作陶器的技術,並已懂得了在做炊器用的陶器中要加進砂粒,以防燒裂。

由於陶器的發明通常是原始農業的直接產物,因而其功績似非當時的婦女莫屬。那時,男人們整天忙於捕獵、打魚,以獲取整個部落主要的食物;婦女則從事相對比較安全的農耕、畜牧,及肩負著小心保護火種的重責。因此,唯有她們最容易發現泥土遭火烘烤後的變化。

人類尚處在母係氏族公社晚期的一些地區,陶器的製作都是出自女性那靈巧的雙手,男人們最多也就是幫著挖土、運土、砍柴,從事一些粗夯的、純輔助性的重體力勞動,或者幹脆什麼也不插手。

隻是到了原始公社的晚期,農業生產逐漸上升為人們主要的活動時,也就是說,人類開始進入父係氏族社會後,製陶才隨之被男人們把持了。

據傳說,上古神話中的伏羲、盤古均為葫蘆的擬人化。伏羲氏本名最大可能是“匏析氏”,就是“匏析成瓢”的意思。製瓢技術解決了先民喝水的大問題,是一項足以與石器和火的發明相提並論的技術進步,伏羲氏其實是葫蘆時代的象征。

據古史記載,伏羲生於成紀,即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秦城區一帶,女媧與伏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傳說他們均是“人首蛇身”,在人類遇洪水、人煙斷絕之際,結為夫妻,繁衍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