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探源——新石器陶器1(2 / 3)

在天水的新石器時期彩陶中,伏羲、女媧人首蛇身交尾的圖畫和陶器,是國內能夠證明伏羲、女媧活動於天水一帶的最有力證據。

在天水市武山縣和甘穀縣還發現了仰韶時期的“人麵鯢魚圖”彩陶瓶,這與伏羲時期的“人首蛇身”圖騰崇拜的記載相符。

自古以來,天水卦台山和伏羲廟一直是成紀地域內祭祀先祖伏羲的最大的廟宇,天水也被稱之為“羲皇故裏”

從“匏析”一詞可以推演出伏羲氏時代還開創了陶器的先河。有一種原始的製作陶胚的技術稱為胎模製陶術,以葫蘆等器物為胎模,外麵塗泥,泥幹後脫去胎模而成為陶胚,然後燒製成陶器。這種作法完全可能出現在伏羲氏時代後期。

首先,古代北方住房是用立木為支架塗泥成牆而成,天水秦安大地灣遺址更是將這種辦法用於大廳內獨立大柱的防火上。

其次,在伏羲氏時代後期,隨著人們用火知識和技術的提高,也可能出現燒煮食物的要求,為了防止易燃的瓢被火燒毀,會在瓢外麵塗泥,瓢中加水燒煮食物。如果意外瓢中沒有水,就可能把瓢外的防火泥燒結成陶,從而開創了陶器時代。

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東北的仰韶遺址位於洛陽市以西,仰韶村北麵不遠處是屬於崤山山脈的韶山,這裏流傳著最古老的關於陶器由來的故事。

傳說大約六七千年前,人類還群集在那深山密林的石洞裏,過著捕獵采果的生活。山上的獵物和野果日益滿足不了他們的生活需要,他們便漫漫的走出了山。

崤山山脈韶山峰下,有一片沃野,南臨黃河,北臨韶山,草木叢中野果累累,鳥兒在空中飛高飛低,走獸在林裏竄來竄去,真是一片富饒美麗的好地方。從山上下來的人,有個叫陶的族長,帶領族人來到了這塊地方。

起初,大自然的豐富物資,足以讓他們過著捕獵摘果的美好生活。後來人越來越多了,大自然的財富維持不了生活,他們於是披荊斬棘以開墾田地耕種,並且開始了獵物捉鳥養畜放牧的新生活。

有一年秋天,秋風瑟瑟,大雨連綿不斷地下。那風像猛獸一樣不斷的撕去他們賴以生存而用樹枝搭起的篷子,薅掉辛勤耕種的莊稼,卷走日夜相伴的牛羊。

雨後,大地被洪水衝出道道溝壑,人們隻好在這溝壑上覆蓋厚厚的樹枝茅草,住在下麵用來避風驅寒。

一天,陶在巡視族人們的生活時,發現這些居住在溝壑茅草棚下的人,冬天雪透,夏日雨浸,不少因潮濕而得病。

他想:要是在幹燥的地方挖洞開穴,再用茅草蓋頂,那一定會更好些。於是在陶的帶領下,大家轟轟烈烈地幹了起來。

在辛勤勞動中使他們發明了不少勞動工具,陶把這些經驗積累起來,磨出了各種各樣的石器:石斧、石錐、石鑿、石碗等。

同時,漫長的生活需要他們將獵物的骨頭磨製出骨針、骨錐、骨筷等,用樹皮、獸皮、毛草擰成了各種長短粗細不等的繩子。錐和繩子的出現使人們披上了蓑衣,穿上了獸皮。

長期沒有發生過戰爭,社會經濟不斷得到發展。各族人之間和平相處,平等相待。從而出現了馴服飼養的家畜、獵物和糧食的交流和交換。

這樣就需要儲存糧食、幹肉和果品了,於是他們用土和泥製成各種各樣儲物器,在太陽下曬幹使用,這種泥器成為他們當時較為廣泛使用的生活用品之一。

一天黃昏,災禍突然降臨,刹那間,狂風大作,天昏地暗。原來還沒來得及熄滅的烤肉火堆被風吹散開來,燃著了雜草、樹木、莊稼和茅草棚,一會兒成了一片火海。大火之後,樹上的果子沒了,隻留下枯幹殘枝;田野的莊稼沒了,隻留下片片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