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情遣性——秦漢隋唐陶器2
以彩俑為代表的漢代陶器
兩漢前後延續了近500年,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我國陶瓷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漢代藝術陶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時期。
漢代陶器主要是各種飲食器、貯藏器等容器,也包括其他生活用具,以及專為隨葬而製作的明器。因年代和地區的差異,器物的種類形態、製法、紋飾及燒成溫度等都有所不同,大體上可分灰陶、硬陶、釉陶和青瓷 4大類。
河南省滎陽牛口峪發現的西漢彩繪雙鳥怪獸陶壁壺,通高45厘米,寬25厘米,壺為壁壺式,呈蹲獸狀,直口,蒜頭,器身雕塑成一怪獸,嗔目,呲牙,上戴蒜頭形冠,身著衣物,雙臂雙腿挽起,雙手雙足為鷹爪,上部兩爪抓一魚,作欲吞狀。
雙鳥怪獸陶壁壺通身彩繪,以白色為底,其上繪毛;壺兩側附加堆塑雙鷹,鷹扭首立於獸肩,長尾與下部鳥首相接,鷹首繪有頭、目、嘴,鷹身繪羽毛;壺背麵繪一尖耳圓目的怪獸。
灰陶是漢代最主要的陶係,已普及到全國各地。漢代灰陶容器是繼承商周以來的傳統而進一步發展,在製作技術上達到更高的水平。一般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勻,燒成溫度約在攝氏1000度以上,質地堅實。
灰陶凡屬圓形的容器,其坯胎多係輪製,形狀規整,表麵較光滑。除了隨著陶輪的旋轉而刻畫的少許平行的弦紋及一些局部幾何形劃紋和印紋以外,基本上是素麵的。
西漢前期,少數容器如甕、罐之類,偶爾還帶有一些不甚明顯的繩紋;西漢中期以後繩紋則基本上絕跡。有些灰陶器繪有彩色的花紋,稱“彩繪陶”,其花紋的陶器燒成後才繪描的,易於脫落。這種“彩繪陶”隻發現於墓葬中,不見於居住址,可見是專為隨葬而作的。
有些灰陶器表麵塗漆,是模仿當時的漆器。戰國時期流行的陶豆在西漢前期還偶有所見,但不久即消失。戰國後期開始出現的陶鈁,盛行於西漢,東漢時已不見。
硬陶流行於長江以南,包括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及江蘇南部等地區,用當地一種密度較大、黏性較強的黏土製成。與灰陶相比燒成溫度更高,陶質更堅硬,故稱硬陶。
漢代的硬陶是繼承華南地區自新石器時期後期以來的“幾何印紋硬陶”的傳統。一般圓形的容器,主要亦係輪製。器物表麵往往拍印細密的方格紋,或刻畫有波狀紋、鋸齒形紋等。
器物的種類,多屬甕、罐、壺、盒、碗等容器。有些器物,如匏形壺、三足罐、四聯罐或五聯罐等,在形態上具有顯著的地方性特色。
漢代製陶業的一項新發明,是濃厚的棕黃色和綠色的釉陶。燒成溫度約為800度,內胎呈磚紅色。由於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所以也稱“北方釉陶”。
釉陶開始出現於西漢中期,先在陝西中部和河南流行,西漢後期,迅速普及到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東漢時,長江流域也有所見。
棕黃色的釉陶出現較早,綠色的釉陶出現較晚,但東漢時後者大量流行,較前者更為普遍。器物種類有鼎、鍾等仿銅容器,也有倉、灶、井、樓閣等模型及雞、狗等動物偶像。由於陶質不堅,釉也易於脫落或變質,隻存在於墓葬中而不見於居住址,可以認為是專供隨葬用的。
江蘇省儀征市劉集聯營趙莊發現的西漢青釉陶熏青釉陶熏,高19.1厘米,口徑9.6厘米。灰白陶質。器作子母口,淺腹,下腹斜折,倒置豆形足,蓋頂中部凸起一棱柱,頂端立一鳥,作振翅欲飛狀。
還有漢代褐釉水波紋兩係罐,帶蓋,蓋傘形,蓋頂部平,頂部中間塑一蹲立狀熊鈕,蓋麵四周刻畫有斜格紋。罐體子母口,溜肩,深腹,平底,底部附獸蹄形三足。肩腹部飾弦紋兩組,中間飾水波紋一組。施黃褐色釉,底部不施釉,釉麵光潔潤澤。
漢代陶藝最高成就可以說是鉛釉陶的生產,西漢宣帝以後,在關中、河南等地較多出現,東漢普及全國,數量大增,成為漢代一個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種。
這種釉陶器,胎體是陶,釉是以銅和鐵的氧化物作呈色劑,鉛的氧化物作助熔劑的釉。鉛釉陶燒成溫度低,大多為700度,所以叫低溫鉛釉陶器。
鉛釉陶器的特點是:釉的熔融溫度低,高溫下黏度小,流動性較大可以比較均勻地覆蓋在器物表麵,冷卻後的釉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質較強,指數較高,光彩照人,有很高的裝飾作用。
由於燒成溫度低,胎體不結實,釉中鉛含量高,所以不大作食器,大多作裝飾器和明器,器形有:鼎、盒、壺、倉、灶、井、水碓、磨、樓閣、池塘等。
漢代鉛陶的大量燒製成功,不僅是漢代陶器的一大成就和特點,開創我國低溫釉陶大量生產之先河,而且對我國漢以後陶器生產影響深遠,唐代的三彩陶、宋明的琉璃釉陶均從中發展而來。
東漢褐綠釉陶刻花蓮瓣紋奩,呈圓筒狀,三足鼎立,足為三隻站立的小熊頂起奩的模樣,造型有趣。奩兩側有仿青銅器的銜環獸首紋刻,奩外有數條弦紋,中間兩層為刻花蓮瓣紋。這件陶器成功的利用兩種釉色相結合,形成色彩分明的圖案,褐釉為陽麵秞,綠釉為陰刻條紋。
陶鼎和陶鍾是漢代最常見的仿銅陶器,流行的時期甚長。其他容器如甕、罐、盆、樽、盤、碗等,在整個漢代都大量存在,它們的形態隨著年代的推移而演變。
西漢前期少數帶有繩紋的甕、罐等尚有為圜底的,從西漢中期以後,除了三足器和圈足器以外,幾乎所有的器物都為平底。還有一些日常用具如案、燈、熏爐及撲滿之類,既非飲食器,亦非一般的貯藏器,為前代所少見或未見。
漢代人重視墓葬,成為習俗,殉葬品力求豐富而精細,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質品、金屬製品、木質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為陶製品,因為這種材質可曆千年而不腐敗。
漢代陶明器除飲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模擬生活場景,加以縮微,如陶製的樓閣、倉房、灶台、獸圈、車馬、井台、奴仆等,營造虛幻環境供死者享用。
明器當中的壺、尊、盆、罐之類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設一層粉彩,並不與胎體相融,稍摩擦便脫落;小型生活場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綠色低溫鉛釉。
綠釉陶鴨,胎土呈淡紅色,通體施綠釉,釉的表麵泛現一種銀白色的光澤。由於長期水浸土蝕,部分漢代綠釉陶製品器表呈銀色,這是由於表麵形成具有層狀結構沉積物而導致泛色現象。
還有綠釉陶狗,釉呈暗綠色,釉麵富有光澤,四足端露胎處可看到紅色胎土。其造型作昂首、聳耳狀。雙目凝視前方,咧口露齒,凶狠欲吠。頸部有項圈,頸後並有環以套拴繩,可見它為豢養之馴狗。造型具寫實風格,神態生動。
燈具的發展直至漢代進入普及化,燈具不隻限於達官貴族,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擁有。青銅燈仍是主流,陶燈次之。
人俑燈則是漢代燈具的一大亮點,一般是達官顯貴使用燈具的代表器物之一。中下層人民使用的則是姿態各異的陶熊燭台、陶梟燭台。綠釉陶熊燈便是代表民間使用的燭台之一。
自西漢中期以後,大量各式各樣的陶俑用於隨葬。西漢時較有特色的陶器就是獨立俑,還有陝西省鹹陽楊家灣漢墓發現的彩繪指揮俑,俑像頭紮圍巾,下垂紅色飄帶,身穿紅白相間的戰袍,外披黑色甲衣,腰間係帶,足蹬高筒靴。此俑以簡潔、洗練的手法,鮮明的色彩,突出了指揮者的神氣,十分動人。
陝西省陽陵是西漢景帝劉啟和皇後的陵墓,劉啟在位的17年間,是我國曆史有名的“文景之治”盛世的重要時期。秦漢人講究“事死如事生”,修建陵墓時,帝王是按陽間的享用而營造陰間環境的。
在陽陵陵園十幾個從葬坑和陪葬坑中,發現了大批陶俑,內容豐富多樣,藝術上精美傳神,尤其是罕見的男女無臂裸體俑。
這數千尊裸體俑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他們原都穿著衣服、有木質可活動胳臂的。由於埋藏久遠,衣飾、木臂皆腐朽脫落了。這些陶俑采用寫實手法,比例合度,肌肉骨骼具有質感,形象刻畫細膩傳神,有的俑身上還依稀可見麻織品的痕跡。
從另一葬坑中發現184尊女騎馬俑,很可能是宮中做騎馬表演的舞伎。
陽陵的陶塑漢俑先塑出人體的原型,施彩加發膚的真色,然後裝上可以活動的木製胳膊,隨後再穿上衣服。這些俑一般高62厘米,按真人身體1/3縮小,有的仕女俑身上抹染了紫色礦物質顏料。
裸體俑的麵部表情真可謂細膩入微:臉龐有方、圓、闊、長,表情有悅、冷、慈、媚。那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神態沉靜者,顯見是成熟穩健中年的男子;那臉形方渾,顴骨突兀、神情冷峻者,無疑是來自西域的剛烈丈夫;那麵如滿月,口闊唇厚,敦實康健者,擬或是關隴大漢;那小嘴和兩眼因臉蛋的隆起而深陷的女俑,雖說是徐娘半老,卻風韻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