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與土鑄就的生命,在火與色彩煆燒的藝術中獲得了永生。
漢代民間極為盛行說唱表演。漢代俳優大致以調謔、滑稽、諷刺的表演為主,並以此來博得主人和觀賞者的笑顏。他們往往隨侍主人左右,作即興表演,隨時供主人取樂。表演時,他們一般邊擊鼓邊歌唱。
當時的皇室貴族、豪富大吏蓄養俳優之風甚盛。漢武帝“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丞相田蚡“愛倡優巧匠之屬”。桓寬《鹽鐵論·散不足》記載:
富者祈名嶽、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儛像。
這些均可為證。
漢代畫像石樂舞百戲圖中,經常可以看見一些身材粗短、上身赤裸和動作滑稽的表演者,漢墓中也不乏此類形象的陶俑,均顯示了俳優表演在當時的盛行。
東漢最有特色的擊鼓說唱陶俑,發現於四川省成都天回山。擊鼓說唱俑以寫實主義的手法刻畫出一位正在進行說唱表演的藝人形象,反映出東漢時期塑造藝術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
此俑為泥質灰陶,俑身上原有彩繪已脫落,殘存白粉及褐色土痕。通高55厘米,頭戴軟小冠,並以長巾圍繞一匝,前額上打一花結。這個說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經進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表情誇張,竟不自覺地手舞足蹈起來。
他上身赤裸,下穿長褲。身屈,蹲坐在地麵上,赤足,右腿揚起,腳掌向上,張口,露齒,眯縫雙眼,活潑詼諧憨厚之態。額前有皺紋數道,開懷大笑,仿佛正進行到說唱表演中的精彩之處。
著橾頭,左臂下挾一圓形扁鼓,右臂平直,手執鼓槌欲擊,兩臂戴有纓絡珠飾,似作說唱狀,人物麵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畫得極為生動傳神,使觀者產生極大的共鳴。此俑表情生動活潑,反映了當時塑造藝術的高度成就。
正如漢代傅毅《舞賦》中所說:“論其詩不如聽其聲,聽其聲不如察其形。” 東漢陶俑造型生動活潑,手法簡潔洗練,具有濃厚的生活與時代氣息,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關係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川俑為漢陶藝術的奇葩,製作題材非常廣泛,包絡了人間百像。此時期的俑追求神韻的塑造,注意神情的把握與刻畫,體現了東方藝術的精髓。
紅陶聽琴女俑,顛覆了前代隨葬陶俑端雅乃至木訥的傳統。此件聽琴陶俑跪坐於地,身著寬袖的長袍,為典型漢代式樣。 其頭部是漢代女性常戴的巾幗,為以絲、毛製成的類似於發髻的飾物。此紅陶聽琴俑屬伎樂類俑,製作精美,神態生動,十分難得。
還有灰陶持鏟男俑,陶俑頭戴圓形笠帽,頭發在腦後向上綰起。雙眼微合,麵部略帶笑意。上身內穿圓領衣,外為兩層右衽衣,外衣有緣,袖口挽起,腰中係帶,下著褲,足穿布履。腰中垂掛環鼻刀,左手持箕狀物,右手拄長柄鏟,鏟立於雙足之間。
在漢代建築陶器當中,瓦當的藝術成就也非常突出。漢代瓦當是在秦代瓦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與秦瓦當相比,漢代瓦當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更加豐富,製作也日趨規整,紋飾圖案井然有序。在圓麵範圍內,盡量體現形體的伸展力度,神態性格明顯,是一種藝術性極強的裝飾浮雕作品。
尤其是漢代大量文字瓦當的出現,不僅完善了瓦當藝術,同時也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藝術領域和研究範圍,更加鮮明的反映當時社會經濟、思想意識形態。
西漢時期的宮室台榭之類建築,在繼承秦代基礎上,規模更為壯麗宏大。以國都長安為中心的宮殿建築,如長樂宮、未央宮、明光宮、北宮、桂宮、建章宮以及上林苑,各抱地勢,連屬成群,華麗豪奢,每處能容“千乘萬騎”,可見當時建築的規模之宏偉。
而在這些建築上,均用瓦當以顯示皇家的氣派與威嚴,這就為瓦當在漢代大放異彩奠定了廣闊的發展基礎。漢代瓦當以其數量之多,質量之精,時代特征之鮮明,文化內涵之豐富,把我國古代瓦當藝術推向了最高峰。
西漢瓦當可分為三期,漢初至文景時期為初期,武帝、昭帝、宣帝時期為中期,元帝、成帝以後至王莽時為後期。初後兩期,麵積略相似,隻有中期麵積特大,邊輪特寬。
初期的文字非常緊密嚴肅,“高安萬世”、“千秋萬歲”是代表作品。中期字體寬博,“永承大靈”、“湧泉混流”是代表作品。後期字體流麗勻圓,“則寺初宮”是代表作品。
漢代畫瓦在中期亦有明顯之區別,龍虎四神,為其代表作品,大氣磅礴,姿態生動而雄偉,一望可辨。但四神瓦多見於西安棗園村王莽九廟遺址,其他地區,出土數量極少,王莽在建九廟時,皆拆毀漢代包陽宮等之土木材料,瓦當應亦在移用之列。
西漢晚期至東漢末是畫像磚藝術的繁榮期。從西漢晚期起,畫像磚墓開始擺脫了呆板的箱式結構,迅速向居室化發展,畫像磚也擺脫了空心磚的舊模式,向多形化發展。
東漢時期,畫像磚藝術發展到巔峰,畫像磚墓的分布範圍擴大全國範圍的廣闊區域。並形成了以中原地區和四川、重慶地區為代表的兩大中心分布區,其中四川、重慶地區的畫像磚持續繁榮,一直到蜀漢時期。
由於磚本身的裝飾性和藝術性逐漸增強,漢代畫像磚的裝飾技藝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兩漢畫像磚的形製有兩種,一為邊長40厘米左右的方形,一為長45厘米左右、寬25厘米左右的長方形。
畫像磚可分為成都和廣漢、德陽、彭縣、邛崍市、彭山縣、宜賓等地兩種類型。而不同的題材50餘種,大體可分為5種內容:
主要有表現現實題材的。反映漢代農業、副業、手工業和商業,如播種、收割、舂米、釀酒、鹽井、桑園、采蓮、市井等為主題的畫像磚。
這類畫像磚,內容最為豐富,頗具研究價值。如成都羊子山一號墓的“鹽井畫像磚”,長46.8厘米,寬36.5厘米,細致地刻畫了漢代井鹽生產的情況。
畫麵上的鹽井設有提取鹽鹵的滑車,鹽鹵正通過架設的竹梘,緩緩地流向燃火的鐵鍋。鹽井畫像磚是我國古代鹽業難得的真實寫照。
四川大邑安仁鄉發現的“戈射收獲畫像磚”則是這一類型的代表作品之一。該畫麵高39.6磚米,寬46.6磚米,整個畫麵分成上下兩部分。
上部為“弋射圖”,圖中池塘水波漣漣,群魚遊動,蓮蓬挺立水麵,風姿綽約。一群水鴨倉皇飛散,驚慌失措。池畔兩位獵人側身跪地,引弦搭箭,衝天而射,身姿健美。
下部為“收獲圖”,圖中有農夫正在揮鐮收割。其中左側的一組3人彎腰小心翼翼地割稻穗,右側一組兩人高高地舉起鐮刀砍稻莖,最左側一人荷擔而立,似向田間送飯者,這是辛勤勞動生活的反映。
“戈射收獲畫像磚”整個畫麵簡潔分明,但所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而且將不同的空間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所表現的勞動場麵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表現墓主身份和經曆的畫像磚。此類墓主多為當地的豪強顯貴。這類畫像磚所表現的內容,與文獻記載相符合。如桓寬在《鹽鐵論·刺權》中所說:
貴人之家,雲行於塗,轂擊於道……中山素女,撫流征於堂上,鳴鼓巴俞,作於堂下。婦女披羅紈,婢妾口希寧。子孫連車列騎,田獵出入,畢弋捷健。
四川省成都揚子山墓的“九劍起舞圖”是這類漢代畫像磚中的珍品,磚長46.4厘米,高40厘米,厚5.3厘米。畫麵偏左有大小兩鼎,杯盤已撤,宴罷開始歌舞。
右上方一人耍弄彈丸,一人舞劍,並用肘耍弄瓶子。右下方一高髻細腰女高揚長袖而舞,一人搖省鼓伴舞。左下方兩人共坐一席,同吹排簫。左上方席上一男子向前伸展長袖,勢欲起舞;一高髻女子正在吹排簫伴奏。
構圖緊湊,氣氛熱烈,形象生動,線條流暢,刻畫極為成功。表現當時社會生活和政治製度的,諸如以市集、雜技、講學授經、尊賢養老等為主題的畫像磚。
除了“九劍起舞圖”,這類畫像磚的典型代表作品還有“車騎出巡圖”等。
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在《西京賦》中描寫當時的雜技表演場麵:
臨迥望之廣場,陳角觚之妙戲。鳥獲扛鼎,都盧緣穜,銜狹燕濯,胸突鈷鋒,跳丸劍之揮霍,走繩上而相逢。
這些場景,都可以在畫像磚上找到印證。 “西漢成都文翁石室接經講學圖畫像磚”,就生動地塑造了講授儒經時的情景。圖中形象較大者為老師,其餘為弟子。教師循循善誘,弟子畢恭畢敬。此圖歌頌了漢代關心百姓、興辦教育的清官文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