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主要窯場有河南的安陽窯,位於安陽市北郊洹河安陽橋南岸,是隋代規模最大的一處;河北磁縣窯,位於河北峰峰礦區西部的賈壁村內;另有位於湖南的湘陰窯;安徽淮南窯;四川邛崍窯及江西豐南窯等。
隋代陶器的主要器形有壺、罐、瓶、碗和高足盤等。壺的基本特征是盤口、有頸、係耳都貼附在肩上,盤口較前代高,橢圓腹,係耳多作條狀。高足盤在南北墓中均有發現,可見燒造量大,是隋瓷中較為典型的器物。
隋代陶釉仍屬石灰釉,呈玻璃質,透明度強,多呈現青色,青中泛黃或黃褐色;器體施釉一般不到底,多是用支具托墊疊燒。
隋代陶器的裝飾紋樣以花草為多,並常在布局上巧妙地穿插替換而組成新穎圖案;盤碗類器多在中心裝飾,由朵花卷葉組成圓形圖紋;瓶罐類器物的裝飾主要集中在肩部和腹部,一般用花朵、卷葉紋組成的帶狀圖案。裝飾手法有印花、刻花、貼花、堆塑等,其中印花應用最為普及廣泛。
隋代越窯蓮紋四係罐,直口,溜肩,扁圓腹,實足。肩部安四方形橋係,呈對稱分布。器外壁塑兩層倒置蓮瓣,采用浮雕的裝飾手法,富有立體感。麵施青釉,底部則不施釉。
隋代陶器以白土陶胎敷青白色釉的作品為多,如隋青釉塑龍屋宇蓋罐,器身斂口,深腹,腹外鼓,平底。口沿以下塑荷葉邊一周,底部以上塑蓮瓣和繩索紋各一周。中間塑有一蟠龍,作昂首挺胸狀,另塑有屋宇、楊柳、雲彩。釉青黃色。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豔,唐三彩就是這一時期產生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豔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
唐三彩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它吸取了我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
唐貞觀之治以後,國力強盛、百業俱興,同時也導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於是厚葬之風日盛。唐三彩在當時也是作為一種冥器,曾經被列入官府的明文規定,分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說可以允許他隨葬多少件,但是實際上作為這些達官顯貴們,並不滿足於明文的規定,他們往往比官府規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數,去做厚葬。
於是從上到下就形成了一種厚葬之風,這也就是唐三彩當時能夠迅速在中原地區發展和興起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赭、綠三色為主。
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我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
釉燒出來以後,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發這麼一個過程,然後這一件唐三彩的產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基本成型方法包括輪製、模製、雕塑三種,在一件器物上,幾種方法往往結合使用,才能製成一件較為複雜的三彩器。
三彩寶相花紋罐,高22厘米,口徑12厘米。罐敞口,平沿,短束頸,圓肩,鼓腹,圓底,下附獸蹄形三足。罐口帶有綠、白、黃釉斑的拱形圓鈕蓋。通體施黃褐釉,其肩部有凸弦紋一周,並飾綠色圓形貼花6朵,腹部亦勻飾6朵大小相間的綠色寶相花紋。
唐三彩種類很多,如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
而人物一般以宮廷侍女比較多,反映的是當時的宮廷生活。其他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
貴婦麵部豐圓,梳成各式發髻,穿著色彩鮮豔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精品。
洛陽北邙山一帶有一批唐代墓葬,發現了為數眾多的唐三彩隨葬品,有三彩馬、駱駝、仕女、樂伎俑、枕頭等。尤其是三彩駱駝,背載絲綢或馱著樂隊,仰首嘶鳴,那赤髯碧眼的駱俑,身穿窄袖衫,頭戴翻簷帽,再現了中亞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聯想起當年駱駝行走於“絲綢之路”上的景象。
動物中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這可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在我國古代馬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戰場上需要馬,農民耕田需要馬,交通運輸也需要馬,所以唐三彩中的馬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