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白富埒——宋元明清陶器1(2 / 3)

遼雞冠壺,仿契丹族皮囊容器樣式,整體由壺身、管狀流和不同形式的係構成,壺體上做出仿皮革縫製的痕跡和皮條、皮扣等附件。後人常以皮製品痕跡的多少區別雞冠壺時代的早晚。雞冠壺有五種樣式,即扁身單孔、扁身雙孔、扁身環梁、圓身環梁和矮身橫梁式。

內蒙古赤峰959年遼駙馬墓發現的白陶綠釉雞冠壺扁身單孔,是雞冠壺的早期形式。河北遷安遼韓相墓發現的綠釉帶蓋雞冠壺,是稍晚的扁身雙孔樣式的典型器。

另外,遼寧的兩座遼墓發現的白陶雞冠壺和綠釉雞冠壺,是遼晚期盛行的圓身環梁式雞冠壺的作品。

遼寧北票水泉遼墓發現的鳳首瓶、鳳嘴珠,是鳳首瓶的早期樣式。鳳首瓶為鳳頭口、旋紋或竹節式長頸、高體、豐肩、瘦胴、圈足。

遼寧義縣一座遼墓發現的花口鳳首瓶,鳳首托起花口蓋,秀麗挺拔,最為常見。雞腿瓶為小口、豐底,器身細高,上豐下斂,形如雞腿,以弧棱形弦紋為飾,是契丹族普遍使用的貯藏器,產量很大,瓶體上常有刻畫符號。

遼代典型器具還有盤口穿帶壺,亦稱背壺,古代名為攜壺,是遊牧民族用以盛甜酒、奶漿等飲料的容器。壺式有扁體和圓體兩種,體兩側有溝槽和環係,可係繩,便於騎馬攜帶。

遼寧義縣清和門西村遼墓、法庫葉茂台七號遼墓和北票水泉遼墓發現的穿帶壺,展現了扁體或圓體壺式的特點。

方碟為仿木碟樣式,花邊敞口,四方形,淺身平底。白釉印花方碟精美,但產品極少。三彩印花方碟頗多,遼晚期墓葬中時有發現,西弧山1089年遼墓、建平和樂村1090年遼墓發現的三彩印花方碟為其中的代表作。

海棠花式長盤係仿金屬製品式樣,淺壁,平底,作八曲海棠式,以黃、綠、白三色釉花者居多,樣式美觀,色彩嬌豔,一些模仿自然界物品燒造的魚壺、鴛鴦形壺,均形態生動,實用美觀。

遼寧淩源縣發現的三彩鴛鴦壺,高19厘米,鴛鴦式壺體臥在荷葉式托上,嘴為流,背上貼五瓣花式口,與腹腔相通,花口下部至尾端連以曲柄,以黃、綠、白三彩釉遮體,羽紋清晰,色彩斑斕。

還有依照印度神話中“摩羯魚”製作的獸首、魚身壺和燈,設計新巧,造型優美,寧城發現的三彩摩羯壺為代表作。

遼代陶器受中原裝飾技法的影響,有刻畫、剔、印、彩繪和色釉裝飾,以簡樸豪放為特點。如取法於磁州窯的黑繪裝飾,多以散點式構圖展現簡潔的紋樣,有疏朗灑脫的美。

建平五十家子遼墓發現的白釉黑花瓶,三組花蝶環列器體,筆致稚拙有力,頗具野趣。

有的在器物表麵塗畫彩或描金裝飾,別具一格。單色和三彩釉飾是遼代陶器的一大特色,嬌豔的黃色或蔥翠的綠色給人以美感。

裝飾題材以花卉中的牡丹、野芍藥居多,取材於自然界的飛禽、動物、魚蟲、花草、水波等紋樣也廣見於裝飾畫麵,還有傳統紋樣中的龍、獸麵、騎士、力士、火珠、流雲等。

金代所處的年代是和南宋相對峙的特殊年代,同時又是北方少數民族所建,因此具有濃鬱的時代特色與民族風格。

金代陶器之所以興起,一是由於女真族在契丹遼代及北宋地區大量掠奪珍寶,刺激了金代陶器的發展;二是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促進了陶器的發展。

金代前期陶瓷多利用遼代舊窯燒造,工藝水平較低,製品多粗糙,民族風格和地域色彩較明顯。遼寧撫順大官屯窯和遼陽江官屯窯是金前期日用陶器產地,品種有黑、白、醬釉和茶綠色釉等,胎質粗厚多雜質,釉質混濁不光潤。

金代陶器類以碗、盤為主,帶三係、四係的瓶、壺、罐是地域特點突出的器物。裝飾簡單,僅見白地黑彩裝飾,刻、劃、印、雕、加彩等極少見。

黑龍江雙城縣發現的白釉黑花四係瓶上的黑色草葉紋,自由奔放。遼寧彰武縣發現的白釉黑花葫蘆形壺,貼在壺流上的坐式老人,新穎罕見,展現了金前期陶器的特殊風貌。

金遷都燕京後,陶器的生產集中在大定年間或以後發展起來的河北曲陽定窯、磁縣觀台窯、河南禹縣鈞窯和陝西銅川耀州窯、山東淄博磁村窯等。

定窯以白瓷為主,刻、印花為飾。帶紋飾的細白瓷,以覆燒工藝裝燒,器均“芒口”。民用粗瓷,以創新的砂圈疊燒工藝燒製,形成器物內底一圈無釉的特點。

北京通縣1177年金墓和北京先農壇金墓發現的白釉刻花盤、碗、洗、壺等與江蘇江浦縣1195年章氏墓發現的白釉印花鴛蓮紋碗,都是金代定窯的代表作。

磁州窯品種豐富,有白釉、黑釉、醬釉、白釉劃花、白地黑花、紅綠彩瓷和色釉陶器等。如金“大定二年”銘白地黑花鳥紋虎枕,河南新鄉金綠釉刻蓮花紋枕,北獻縣發現的白釉黑花牡丹紋瓶,河南濟源縣發現的三彩刻人物紋枕,以及磁縣彭城鎮發現的紅綠彩俑,均為不同品種的代表作。

金代磁州窯罐,通高12.8厘米,罐口直徑6.3厘米,罐底7.9厘米,腹部最大直徑為27.5厘米。底色為白釉,上麵有黑褐色花紋,勾畫簡潔,似水生植物。罐胎內部施黑褐色全釉,做工樸實簡潔。

從器型和工藝上具有金代典型特色,是比較普遍的磁州窯係,它應該是山西地區生產的磁州窯係罐。

鈞窯主燒天藍色乳光釉陶瓷。遼寧遼陽金墓、山西侯馬金墓發現的陶器胎質細膩,色灰,釉麵潤澤,有片紋、顯暈斑或小黑點,工藝不夠精細。同類的還有山西大同1190年金墓發現的鈞釉小爐,也初步揭示了金代陶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