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白富埒——宋元明清陶器2(3 / 3)

偶爾有一個或少數幾個產品產生深綠色或古銅色的“窯變”體,是無法預測和控製的,素有“窯寶”之稱。欽州坭興陶的“窯變”技術,堪稱“中國一絕”。

坭興陶產品經窯變,表層還保留著朱色或紫紅的原色。經打磨去表層後才發現其真麵目,形成各種斑斕絢麗的自然色彩,若隱若現古銅、墨綠、紫紅、虎紋、天藍、天斑、金黃、栗色、鐵青等諸多色澤,質地細膩光潤,具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坭興陶耐酸耐堿。無毒性,它獨具透氣而不透水的天然雙重氣孔結構,有利於食物長久儲存。實踐證明茶葉置於坭興陶罐數年而無黴變。茶具泡茶,味正醇香,隔夜而色味不變。久用之空壺衝入白開水仍有芳香茶味,乃茶具上品。

坭興花瓶插花,花豔葉茂、經久不謝;尤其桃李,更可開花結果;坭興食具盛裝食品,暑天隔夜不餿。這些都是坭興陶獨具的特點。

坭興陶傳統的雕刻技法:是在坭興陶半成品的坯體上,用鋒利的鋼刀雕刻出文字喝圖案,氛圍平雕工藝和浮雕工藝兩大部分,平雕是在半幹稍濕得泥坯上進行,有線刻、鏤空、雕塑、鑲嵌等技法。浮雕是在全幹的坯體上進行,有高浮雕、低浮雕、陽刻與陰刻等技法。

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因產於雲南省建水呈赤紫色而得名。產生於清代,始於道光年間,是在明代粗陶生產昌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建水古城北郊有一個窯火燒出來的村落“碗窯村”。碗窯村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後人隻知道這裏世代以陶瓷為業,村落由製陶而生。村子後麵的紅土坡由東向西綿亙數裏沉寂著一大片行跡清晰的古窯遺址和堆積如山的陶瓷殘片。

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內。傳統製泥方法是:將不同的製陶黏土分別搗成粉末,篩棄粗砂後,按製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進行配比,再放入缸內加水製成漿狀攪拌淘洗,待含砂漿泥沉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麵的漂漿倒入另一隻缸內作再次淘洗。

如此反複五六次之後,讓其在封閉狀態下自然凝幹成泥,這時的泥料已經膩如膏脂,無絲毫砂粒。由於泥料的細膩,在濕潤狀態下的可塑性相對較弱,因此,建水紫陶一般不采取灌漿注模的方式製成器型,也不宜於製作大型器件,也因為此特性,也成就了建水紫陶可以在器物表麵做細微雕刻填泥和無釉磨光的特殊工藝。這也是建水紫陶與其他含砂陶器最本質的區別。

建水紫陶的坯土是紅色黏土,填色的泥料則是白色黏土,一些灰綠的、淺絳的、橙黃的天然彩泥被奇妙地敷上了紫色的陶坯,這種人為的創新和發揮,極大地彰顯了建水紫陶的藝術表現力。

“殘貼”更是將在陶坯上施泥為彩的藝術演繹得出神入化。殘貼的做法是:將坯上的字畫分別以陰、陽兩種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過五六塊,少則兩三貼,讓觀者心隨神移,浮想聯翩。

建水紫陶生產之初,主要生產煙鬥、茶具、花瓶、筆筒、印盒、燭台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樸典雅,別具一格;至清朝光緒年間開始生產一種用於燉雞的造型獨特的“楊林鍋”,又稱為“楊捏”,獨具匠心,外表飾有花鳥、蟲、魚、草、木、山、水圖畫、詩詞題,精美絕倫,具有“陶具一秀”之譽。

文人的字畫移位於紫陶之上,將古老的建水陶藝點化為一種經典。以陶為紙,既要保留筆墨的法備氣至,又要兼顧陶坯在不同弧麵和濕潤狀態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須由厚實的懸肘運筆功底。

紫陶上的字畫不以斑斕的視角衝擊取勝,而以一種純潔安詳的淡雅與觀者交流,傳導出的是一種優美單純的寧靜。

建水紫陶的魅力,還在於其雕刻填泥工藝所構成的陶製泐痕與纖毫圓勁之間的對比融合。對陶坯落墨後,刻工藝人立刻將濕潤狀態下陶坯上的墨跡雕刻成模,刻痕切口光滑而棱角分明,並無刻石般線條自然崩裂的糙刺邊沿。

然而,妙處在於,刻模經填泥、修坯、風幹、焙燒、分次打磨拋光以後,線條居然呈現出好似經千年鏽蝕風化而斑駁陸離的肌理變化,於是便有了金石之氣的天生古拙。刻工藝人多為女工,且大多不諳字畫之理,但她們對泥性和刀技十分熟悉。

“無釉磨光”是建水紫陶最能區別於其他陶品的特色,一件上好的作品需要經過七八道工序。使用先粗後細的打磨工具才能完成,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細砂石打磨留下的拉絲,最後用鵝卵石拋光,細致複雜的過程後,原本暗淡粗糙的陶體被磨出了鏡光,展現出其細潤的質感和光澤的變化。

建水紫陶代表作如紫陶殘貼、清香罐、三足筆筒、博古瓶、中號筆筒、仿青銅器台燈、大型紫陶花缸等陶器珍品。

榮昌陶器原產地為四川省榮昌縣安富鎮,清代以前叫磁窯裏,有史可證的陶器最早出現在漢代,明清時代得到廣泛發展。

榮昌陶器主要生產日用陶、包裝陶、工藝美術陶、園林建築陶,由於榮昌的陶土粘性和可塑性強、燒製的容器具有不滲漏、保鮮好等特點,素有“泥精”的美稱,人們因此給了榮昌陶器“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磬”這9個字的評價。

榮昌陶品種繁多,工藝陶中素燒的“泥精貨”,具有天然色澤,給人以古樸淡雅之感。以各種色釉裝飾的“釉子貨”,觀之有晶瑩剔透之形,叩之能發清脆悅耳之聲,裝飾大方樸質而富於變化,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安富鎮有優質紅、白陶土,質細色正,可塑性強,宜於製陶,尤其叫人稱絕的是,榮昌陶器對所儲藏的物品不串味、不變味、不滲色,可以長期保質、保味、保鮮,極具實用性。

榮昌陶器為我國陶瓷和工藝美術增添了不可缺少的一環。最早,榮昌主要生產缸、盆、缽、罐等粗陶產品,造型樸實自然,有粗獷、野性之美;從嘉慶時開始逐步發展到清鹹豐時的“泥精”,屬細陶類,釉質瑩潤,再逐步發展到光緒時的刻花、色釉。

在器型方麵,榮昌陶的始祖器物中也有著北方陶器的形體,造型上以“柳、卵、直、脹”為特色,與北方陶瓷粗、大、厚、重的風格迥然不同。

日用器型以泡菜壇、花瓶、罐、茶壺、缸、缽、蒸缽、鼓子、茶具、酒具、飯碗、文房用品等為主,工藝美術陶以鑒賞品、動物雕塑和煙具為主。

榮昌陶與同期的廟碑、摹刻一同屬於南北的合成藝術品,最終形成於有著北方、中原、本土三者合一的榮昌陶的定型品,隨即就有了招募名師,交流工匠,互派學徒,相互學習的方式,使各自的陶瓷藝術品輝映應互補。

榮昌陶造型上主要以人物和動物為主,形象生動優美,裝飾紋樣主要是卷草紋,這與當時文人畫的盛行是密切聯係的。明清時期盛行刻花和色釉,在陶器上出現大量的纏枝紋,這和當時花鳥畫的流行是有很大的聯係的。

康熙年間,榮昌陶窯由甑子窯發展為長窯,最盛時達20多座窯場。鹹豐、光緒時已先後建成中興窯、磨子窯、老興窯、崇興窯等一批名窯,燃料均以鬆柴為主。

由粗陶到細陶,以細陶為著,胎骨泥色分紅、白兩種,土質優良;釉色有黃、綠、藍、白黑、黃丹、朱砂等,以紅丹、錫配成的朱砂和銅砂、黃丹、玻璃渣配成的西綠釉最著名。

[旁注]

蘇東坡 即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學識淵博,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國畫 我國古代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

王羲之 東晉書法家,他博采眾長,精研體勢,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圓轉流利之風格,隸、草、正、行各體皆精,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草書《初月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八仙 是指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始定為: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

朱色 即朱砂的紅色。東漢之後,為尋求長生不老藥而興起的煉丹術,使我國人民逐漸開始運用化學方法生產朱砂。朱砂的粉末呈紅色,可以經久不褪。我國利用朱砂作顏料已有悠久的曆史,朱砂“塗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紅色粉末塗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

碑 指刻上文字紀念事業、功勳或作為標記的石頭。碑的結構一般分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主要刻些碑名,或僅起裝飾作用。碑身刻寫碑文,碑座起承重和裝飾作用。明以後,將碑座改成似龜非龜的樣子贔屭,傳說它是龍的九子之一,善於載重。

[閱讀鏈接]

欽州坭興陶曆史悠久,馳名中外。早在1915年美國召開的“巴拿馬運河開航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組團參加國際大賽,欽州坭興陶就榮獲金牌獎。

欽州坭興陶藝人名傳四海。從清朝起,曾被光緒皇帝召見。新中國成立後,坭興名家榮幸地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

曆代詩人、著名的書畫藝術家對欽州坭興陶情有獨鍾紛紛作詩讚譽。

1997年國務院頒布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中,欽州坭興陶和廣西“壯族織錦”一起列入被保護的民族特色工藝品。欽州坭興陶當屬廣西兩件寶之一。

0

1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