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白富埒——宋元明清陶器2(2 / 3)

紫砂壺發源於江蘇省宜興,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世稱“供春”,他創製的“供春壺”,當時人稱讚“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

供春後來傳給時大彬、李仲芬,兩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雅堅致,妙不可思。

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製作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樸渾厚。傳說,徐友泉幼年拜時大彬為師學陶藝,懇求老師為他捏一頭泥牛,時大彬不允。

此時一頭真牛恰從屋外經過,徐友泉急中生智,搶過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對著真牛捏了起來,時大彬大加讚賞,認為他很有才華,於是欣然授其全部絕活,後來果然自成一家。

以上4人為第一期的紫砂陶大師。第二期紫砂陶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臣。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薺、荷花、青蛙等的造型入壺,工藝精雕細鏤,善於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氣與活力。

同時,陳鳴遠還發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序,對紫砂陶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

第三期紫砂陶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陳鴻壽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主張創新,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

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

紫砂壺按工藝可分五大類:光身壺、花果壺、方壺、筋紋壺、陶藝裝飾壺。

光身壺是以圓為主,它的造型是在圓形的基礎上加以演變,用線條、描繪、銘刻等多種手法來製作。

花果壺是以瓜、果、樹、竹等自然界的物種來作題材,加以藝術創作,使其充分表現出自然美和返璞樸歸真的原理。

方壺是以點、線、麵相結合的造型。來源於器皿和建築等題材,以書畫、銘刻、印版、繪塑等當做裝飾手段。壺體壯重穩健,剛柔相間,更能體現人體美學。

筋紋菱花壺俗稱“筋瓤壺”,是以壺頂中心向外圍射有規則線條之壺,豎直線條叫筋,橫線稱紋,故也稱“筋紋器”。

陶藝壺是一種似圓非圓、似方非方、似花非花、似筋非筋的較抽象形體的壺,可采用油畫、國畫之圖案和色彩來裝飾,有傳統又非傳統的陶瓷藝術。

紫砂壺按行業可分為三大類:

花貨即自然形,采用雕塑技法或浮雕、半圓雕裝飾技法捏製茶壺,將生活中所見的各種自然形象和各種物象的形態以藝術手法設計成茶壺造型,諸如鬆樹段壺、竹節壺、梅幹壺、西瓜壺等,富有詩情畫意,生活氣息濃鬱。明代供春樹瘩壺是已知最早的花貨紫砂壺。

光貨即幾何形,特點是壺身為幾何體,表麵光素。光貨又分為圈貨、方貨兩大類。圈貨,即茶壺的橫剖麵是圓形或橢圓形,如:圓壺、提梁壺、仿鼓壺、掇球壺等;方貨,即茶壺的橫剖麵是四方、六方、八方等,如:僧帽壺、傳爐壺、瓢梭壺等。

筋貨是從生活中所見的瓜棱、花瓣、雲水紋幹創作出來的造型樣式。這類壺藝要求口、蓋、嘴、底、把都必須作成筋紋形,使與壺身的紋理相配合。這也使得該工藝手法達到了無比嚴密的程度。近代常見的筋紋器造型有合菱壺、豐菊壺等。

宜興紫砂泥的發現,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宜興丁山位於太湖之濱,是一個普通而美麗的小鎮。

傳說很久以前,鎮裏的村民早出晚歸,耕田做農活,閑暇時便用陶土製作日常需用的碗、罐。就這樣,他們過著無憂無慮而又簡單平凡的生活。

有一天,一個奇怪的僧人出現在他們的鎮上。他邊走邊大聲叫喚:“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們都很好奇地看著這個奇怪的僧人。

僧人發現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說:“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嗎?”

人們就更加疑惑了,直直地看著他走來走去。

奇怪的僧人提高了嗓門,快步走了起來,就好像周圍沒有人一樣。

有一些有見識的長者,就跟著一起走,走著走著到了黃龍山和青龍山。突然間,僧人消失了。

長者四處尋找,看到好幾處新開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種顏色的陶土。長者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鑄燒,神奇般地燒出了和以前不同顏色的陶器。

一傳十,十傳百。就這樣,紫砂陶藝慢慢形成了。

紫砂陶是從砂錘煉出來的陶,既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蘊。砂質茶壺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時日能增積“茶鏽”,所以空壺裏注入沸水也有茶香。冷熱急變適應性強,寒冬臘月,注入沸水,不因溫度急變而脹裂;而且砂質傳熱緩慢,無論提撫握拿均不燙手。

當年蘇東坡用紫砂陶提梁壺烹茶,有“鬆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也絕非偶然。這就是古今中外講究飲茶的人,所以特別喜愛用紫砂壺的原因。

紫砂名壺樹癭壺的造型模仿樹癭,壺麵凹凸不平,有樹皮模樣刻紋,整把壺呈暗栗色。是明代製壺大家供春創製的一種壺式。

再如“冰心道人”壺,壺體顏色似瓷器中的茶葉末釉,壺身正麵是一個凹進去的龕,內坐一人,龕外壁裝飾有桃樹、桃花、桃葉。壺身另外三側為雕刻的雲紋,壺底款為“冰心道人”。

另外還有“二泉”銘壺,是清末紫砂名家邵二泉銘的壺。這把壺型質古樸,壺為土黃色,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應和古人“祝福”意願。壺腹一側,陰刻行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句詩源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署名“二泉”。壺底有“唐冰”款。

宜興窯玉麟款紫砂覆鬥式壺,高7.5厘米,口徑5.7厘米,底徑9.8厘米。壺呈上小下大覆鬥式,平底四方委角形。

薑黃色砂泥,滋潤細膩。壺身鐫刻篆書“子孫宜”3字,底鈐篆書“玉麟”印章款。此壺造型方中有圓,給人以剛中帶柔的感覺。

“玉麟”指黃玉麟,清道光、鹹豐年間的製壺名家,善製掇球、供春、魚化龍壺諸式,所製砂壺精巧而不失古意。

坭興陶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古稱越陶,據史誌記載可能發明於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欽州城東平心村於山麓發現逍遙大塚,內藏寧道務陶碑一通,旁邊有陶壺一個,此碑刻有“唐開元二十年”字樣。

坭興陶在清朝中葉時期,還沒有確切的名稱,至清朝鹹豐年間,欽州陶器發展鼎盛,坭器得以廣泛興用,故得名“坭興”。

坭興陶產品主要有茶具、文具、食具、咖啡具、花瓶、花盆、熏鼎及仿古製品等八大類,花色品種達600餘種。大的有高達2米的大花瓶,小的有直徑僅3厘米的小茶杯。其中以各式茶具、花瓶筆筒、盆景和食具最負盛名。

坭興陶盛行於清朝鹹豐年間,坭興陶的祖師爺是胡老六,是一個讓坭興化蛹成蝶的老陶人。胡老六當初在製作小煙鬥時作了3個新嚐試:棄沙土改用城西紅泥、棄缸改窯高溫煆燒、燒成後反複打磨。

當時隻是為了讓自己所製作的煙鬥更細膩更堅硬,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已這一改,燒成後的煙鬥經打磨後竟細膩柔滑猶如玉質,且呈現出神秘的古銅色。這是欽州陶器第一次出現窯變。

更沒想到,這一改製出的煙鬥精良遠勝江蘇宜興而暢銷省內外,從而讓已有1000多年的欽州陶器開始有了一個自己的名字:欽州坭興陶。

隨後,鄭金聲、潘允興等坭興巨匠相繼而出,以至於一時間有40多家生產坭興工藝的人家聚居在欽州那條名揚各省的小小坭興巷裏,而來往官員無不購買坭興器分贈親友,這是欽州坭興繁榮的開始。

當時生產的產品有各種吸煙小泥器、茶壺、小花瓶和文具。從事此項生產的有40多家,其中較負盛名的有“黎家園”、“仁我齋”、“符廣音”、“麥興記”、“潘允馨”等家。

至清同治年間,從事坭興工藝的人家,大都聚居於市城南魚寮橫街設店經營,形成一條坭興巷,即“煙鬥巷”。

清光緒年間,坭興陶已馳名於各省,自欽設道署後,官員來往較多,無不購坭興陶帶出外省,名傳各地。期間曾參加世界性的陶藝評比,均獲大獎。

坭興陶器中一件為風格獨特的白泥紋瓶,瓶高29.8厘米,器底落印陽紋“欽州官窯”款。從它的胎體和製作工藝斷定其使用的泥極細膩,燒成後都經過磨光,有玉質效果,這是它區別於其他窯口生產的陶器的主要特征。

欽州坭興陶製作工藝是世代相傳的。藝人們利用具有很強可塑性的泥質,在器皿坯體上雕刻詩文和繪畫,詩文內容高雅,繪畫主要以山水花鳥為題材,富有國畫白描風格。

人們在坭坯上按預先設計好的圖樣雕刻,如仙女散花、桂林象山、水月洞、八仙過海或各種花、鳥等,刀法老辣、古拙,工藝精湛,運刀如運筆。

坯體上刻出花紋後,再在刻痕中填上另一種坭料,例如填以白色坭料,趁坭濕時填充融合,可以燒出紅器白花、白器紅花的效果,使坭興陶在單純古樸中透露出一種又醇又濃的人文味,是一種雅致的工藝品,又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博得了人們的喜愛。

坭興陶在燒製過程中不添加任何陶瓷顏料可產生窯變體,在傳統工藝的燒製過程中,其顏色多為朱色或紫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