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琅源流——唐元時期2(1 / 3)

琺琅源流——唐元時期2

晶瑩剔透的元代琺琅器

在我國宋元以來的史料中,大食屬波斯之別稱。《宋史·外國列傳》:“大食國,本波斯之別種……市肆多金銀、綾錦,工匠技術鹹精其能。”

元人吳淵穎詩《詠大食窯瓶》:“西南有大食,國自波斯傳,茲人最解寶,厥土善陶埏……。”

史料記載表明,“大食”是宋元時期我國對西亞阿拉伯地區的稱謂,並與之來往甚密。大約在12世紀前後,東羅馬帝國先後流行的金屬胎掐絲琺琅和鑿胎琺琅工藝傳入西亞地區,並盛極一時。

如斯布魯克·裴狄南德拉姆美術館收藏的“銅胎掐絲琺琅盤”,以紅、黃、藍、白、綠色琺琅釉,描繪亞曆山大大帝駕馭天馬升天的故事。

從作品上的銘文可知,該作品是12世紀前半葉兩河流域東北地區的阿米德地方製造的,是典型的阿拉伯風格掐絲琺琅製品,也是研究“大食窯器皿”曆史淵源的重要佐證。

13世紀,蒙古軍隊遠征,橫跨歐亞大陸。進攻大食國,每每攻下一城,往往保住工匠。成吉思汗重視工匠,並廣設工場來發展手工業。

元朝統一全國後,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多,阿拉伯地區流行的華麗的金屬胎琺琅製品,在這種形勢下,燒造“大食窯器”的阿拉伯工匠,也就隨之來到我國。他們帶來了燒造琺琅的技術和主要原料,在內府中協助我國工匠燒造了晶瑩剔透的銅胎琺琅製品。

這些琺琅製品的造型和圖案風格,多按我國傳統的藝術形式製造,同時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阿拉伯風格。以元明之際流行的纏枝蓮紋為例,琺琅之上的纏枝蓮紋,枝葉肥厚,展卷自由流暢,並襯托著小的花苞。這種風格近似波斯藝術之特點。

這時,主要以生產鏨胎琺琅和錘胎琺琅為主。

鏨是一種金屬裝飾工藝,多用於金器和銀器的裝飾。將這種工藝用於琺琅製作,更豐富了琺琅器的裝飾。鏨胎琺琅是在金屬胎上按圖案設計要求描繪紋樣輪廓線,然後運用雕鏨技術在輪廓線以外的空白處進行雕鏨減地,這樣使紋樣輪廓凸起。再在地子上點藍焙燒,經過磨光鍍金而成。鏨胎琺琅的特點是使主題紋飾更加突出。

錘也是金屬裝飾方法,是從背麵錘出起線、紋飾、圖案,然後將凸出部分施琺琅釉料,下凹部分鍍金。錘胎琺琅的特點是用琺琅釉料的顏色突出主題紋飾。

元朝典型的琺琅藍色花瓶,整體造型很是規整,色調也並不顯鮮豔,很是典雅,還有些許保留著蒙古族牧民特有生活用品的氣息。

如元代掐絲琺琅纏枝蓮紋龍耳瓶,高36.8厘米,口徑10.7厘米,足徑12.9厘米,瓶通體以藍釉為地,飾掐絲花卉紋。頸部為綠釉蕉葉茶花紋,頸下凸起蓮瓣一周。此瓶琺琅釉色豐富,透明度強,尤其是晶瑩的綠釉宛如翠玉。

細觀瓶體,花卉紋結構頗顯異常,頸下部加套凸起的一周蓮瓣紋裝飾,其釉色同整體晶瑩亮澤的釉料有別,頸部兩側嵌飾的鍍金飛龍雙耳既可遮掩拚接的痕跡,又使整器光輝奪目。

據曆史記載,蒙古人合讚在元成宗時期冊封為伊兒汗國中統治波斯一帶的呼羅珊汗,合讚除精通其蒙古母語之外,也略悉阿拉伯、波斯、印度、中國、富浪等國語文。凡百工技藝,皆親手為之,製品尤較工匠為佳,又習知化學及一切較難藝術,如製作琺琅、解化滑石、熔解水晶及凝縮、升華之術。

在此不但可知,琺琅工藝在13世紀後期仍然屬“較難之藝術”,同時由高居可汗之尊的合讚也研習琺琅製作技藝的事實,凸顯此項技藝已獲重視。

當時的掐絲琺琅器可能盡為皇家服務的,由於燒造技術的不成熟,故生產規模並不大,產品並不多。從僅存的幾件元代掐絲琺琅器來看,我國工匠在學習、掌握燒造琺琅技術後,為符合當時的審美趣味,生產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製品,但裝飾品方式仍保留著一些阿拉伯的藝術韻味。

掐絲琺琅顧名思義,是在金、銅胎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填上各種顏色的琺琅之後經焙燒、研磨、鍍金等多道工序而成。

而關於琺琅器的取名,最初則被叫做“奇寶燒”,這裏還有一個傳說:

在元朝初年,當時北京城裏已經建了皇宮。突然有一天夜裏,皇宮裏起了一場大火,把擺滿奇珍異寶的金鑾殿都給燒成了一片灰燼。

於是龍威震怒,宮女、太監們就成了皇帝的撒氣筒,有的挨棍棒,有的進牢門。過來好久,皇上才撒夠了氣兒,就吆喝來一幫宮女、太監,給他從灰燼中過篩過籮地清點大火餘燼中的寶貝。他站在旁邊親自監督。

忽然,有個太監捧來了一隻很特別的瓶子,接著又一個太監捧來一個小罐兒。皇上一見到這兩樣東西,緊鎖的雙眉一下子舒展開了。咦!這是什麼寶貝?怎麼從來沒有見過呀!

皇帝詢問了左右近身的幾個侍臣,也都連連搖頭。隻見這瓶子和小罐兒,色彩斑斕,品瑩閃耀。皇上愛不釋手,當即傳下一道聖旨,調集京城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成這樣的甁與罐,如若不然,決不輕饒。

皇上的聖旨一下,這下子可忙壞京城裏九九八十一家手工藝作坊的工匠們了。大夥兒圍著兩件奇寶翻來轉去看了半天,隻見這瓶罐上是用金銀作胎,胎外裹著一層瓷釉,瓷釉間又有金絲纏繞。這樣精美的寶貝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呀?!大夥兒揣摸來揣摸去,怎麼也揣摸不出個所以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