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麗多彩——清代時期1(1 / 3)

絢麗多彩——清代時期1

清代署有官方年款的掐絲琺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同治、光緒。

康熙朝掐絲琺琅基本有三種風格:其一是具有晚明風格的大器;其二是琺琅釉失透,釉色灰暗無光澤,器物表麵欠光滑;其三是掐絲細膩活潑,釉色純正鮮亮。

康熙朝掐絲琺琅有五供、爐、瓶、盤、盒、暖硯、筆架、香薰等,款識有“大清康熙年製”、“康熙年製”楷書、篆書陰刻款、鑄款和鏤空款,還有很多無款的康熙風格作品流傳於世。

在整個清代晚期掐絲琺琅製品,一度呈現出較為繁榮的景象。

承前啟後的康熙時琺琅器

清朝建立後,經過順治年間的恢複期,至康熙時代,政權得到鞏固,經濟有了發展,一度停滯不前的工藝美術開始了全麵複興。金屬胎掐絲琺琅製品主要由清宮“匠作”承造。開始時釉料色彩很少,顏色也不穩定。

其後燒製出一些新色釉,顯色也比較純正。掐絲技術有了改進,掐絲線條纖細而流暢。其燒製的掐絲琺琅製品主要有三種不同類型。

銅胎成型規矩,以小型器物居多。通常仍采用淺藍色釉為地,飾紅、綠、深藍、黃、白、紫色釉組成花卉圖案。但淺藍釉地子頗顯幹澀灰暗,缺乏光澤。其他釉色亦不純正。釉的表麵凸凹不平。

顯然,釉料的配製方法和燒造技巧都不夠成熟。圖案多以纏枝花卉為主,掐絲纖細均勻,剛勁流暢。這類釉色幹澀缺乏光澤和掐絲纖細剛勁的特點,是康熙時代掐絲琺琅工藝的鮮明特征,有別於其他各個曆史時期。

如康熙時銅胎掐絲琺琅纏枝花卉紋爐,圓形,闊腹,口外敝,衝耳,乳足。器外施淺藍釉地,飾彩釉纏枝花卉紋。釉色不純淨,缺乏光澤,特別是淺藍色釉更顯灰暗幹澀。掐絲很細。以單線勾勒花卉枝幹,串聯起多朵盛開的鮮花。

底部中心飾雙方圈,內鐫陽文楷書“大清康熙年製”款。這類製品是康熙時代琺琅燒造技術尚不完全成熟時的代表性作品。

康熙時的銅胎製造很規矩,琺琅釉的色澤純正光潔,徹底改變了灰暗幹澀的質感。填料也較飽滿,釉層表麵平滑,砂眼較少,圖案多采取雙線勾勒的技法,掐絲纖細流暢。顯然,琺琅製造工藝已經恢複到成熟時期。

如康熙時掐絲琺琅丹鳳紋長方小盤,通體施淺藍釉地,飾紅、藍、綠、白、黃釉組成的纏枝蓮紋,花卉間一隻變形的鳳凰展翅飛翔。盤底部無釉,鐫刻陰文楷書“大清康熙年製”。這類作品展現出康熙時期掐絲琺琅工藝的成就。

同時,造型、圖案及釉色特點均仿造“景泰禦前琺琅”的特征,有的器物底部鐫刻“景泰年製”款,釉色純正,亦可亂真。但掐絲纖細,釉料飽滿,砂眼很少。圖案裝飾手法有所變化。這些特征明顯有別於明代琺琅製品的風格。

如康熙時銅胎掐絲琺琅獅戲紋高足盌,通體施淺藍釉地,內飾彩釉龍鳳串花圖,外壁飾彩釉三獅戲球圖。高足上以單線勾勒纏枝蓮紋,足內鐫刻陽文楷書“景泰年製”。然而該器掐絲纖細,填釉飽滿,很少砂眼。

足上的纏枝雖以單線勾勒,但枝葉細小繁密,不同於明代風格。特別是龍的圖案,高額寬頰,長眉下垂的形象,顯現出康熙時代的風格特點,是康熙時仿明代琺琅製品的代表作。

康熙年間的掐絲琺琅器,風格多樣,其中以細絲粗釉和勻絲濃釉兩種風格的琺琅製品最為重要,基本上反映了康熙朝,在有清一代掐絲琺琅器生產上承前啟後的作用。

清代初期,清政府成立了最大的皇家工廠“造辦處”,下設幾十個作坊,1684年所設琺琅作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作坊之一。以明景泰時內廷琺琅為榜樣,生產了大量景泰款掐絲琺琅和康熙時本色的掐絲琺琅。

在藝術和色調上逐步放棄了明萬曆掐絲琺琅的暖色格調和掐絲不勻,恢複了景泰掐絲琺琅的風格並有長足的發展。

此外,揚州、廣州、九江、北京等地也製作具有地方風格的掐絲琺琅。

細絲粗釉是以單線勾勒圖案輪廓的掐絲方法和以纏枝蓮紋為主題,大花大葉,花朵碩大的圖案裝飾特點,均追仿明代早期的風格。

紋樣線條纖細流暢,掐絲剛勁有力。器物的地色多為不透明的淺藍色,質地幹澀,灰暗無光,反映出琺琅質量尚待提高。

這一類型的掐絲琺琅器,多是康熙年間內廷琺琅作建立之初,以遺存於宮內,明禦用監製造的掐絲琺琅器為基本原型和樣板燒製的。

如清掐絲琺琅纏枝蓮紋球形香熏,即是仿明朝早期的琺琅作品製造,又稱“懸心爐”,製作時間為清朝康熙年間的早期。

此爐琺琅釉色淡雅,掐絲纖細,紋飾流暢,顯然有別於明代琺琅的風格,為清宮造辦處琺琅作製品,是康熙前期掐絲琺琅器的代表作品。

康熙景泰藍纏枝蓮紋球形香熏球體的直徑為16.2厘米。香熏由兩個半圓體以子母口相銜接成一球形。內設套合的大、中、小3個活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使懸於三環中心的盛器總能保持平衡狀態,小圈內置一銅爐,球體無論怎樣轉動,銅爐口始終向上,以使香料不致泄露。

香熏通體為淺藍色琺琅地,上飾掐絲纏枝蓮紋,掐絲線條纖細均勻,剛勁流暢,花朵碩大飽滿。琺琅質地幹澀無光,係康熙前期琺琅工藝的特征。此香薰雖係仿造明代器型,但構思奇巧,設計巧妙。

再如掐絲琺琅纏枝蓮紋膽瓶,也是清康熙年間的清內務府造辦處琺琅作製造的琺琅器,很有欣賞價值,膽瓶高12.3厘米,口徑1.2厘米,腹徑6.7厘米,足徑5厘米。瓶直口,細頸,垂腹,高圈足,口、足沿鎏金。

瓶頸以藍色琺琅釉為地,飾掐絲琺琅纏枝蓮紋。圈足上以一周蓮瓣紋作裝飾。足底鏨刻有“康熙年製”4字款。

此琺琅瓶造型、圖案、釉色均仿“景泰禦前琺琅”,是康熙年間仿明代景泰藍的作品,有很多的明代琺琅製品的特點,但掐絲纖細,圖案顯繁縟,地色也略灰暗,釉色很飽滿,沙眼也很少,有別於明代琺琅製品,然仍屬不可多得的康熙款掐絲琺琅瓶。

此瓶以單線技法勾勒花葉枝蔓,蓮花朵肥葉碩,掐絲線條纖細流暢,這種掐絲纖細的技法是康熙掐線琺琅的特征之一。

棒槌瓶本來是康熙時期青花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創新器形,而景泰藍花瓶就是從造型上借鑒的前朝青花瓷器中的器形與整體色調感覺。

康熙青花瓷器又被讚譽為“青花五彩”,就是僅僅利用前朝瓷器的一種顏色,通過其中的濃淡變化來渲染出景物的陰陽向背,遠近疏密,雖然顏色單一但不單調,而且還非常的有立體感。而康熙掐絲琺琅藍地卷草棒槌瓶就將康熙青花的這一特點完整的表現出來了。

這件掐絲琺琅藍地卷草棒槌瓶,所用的色調非常的少,這點很不同於平常的景泰藍作品,因為一般的景泰藍作品都是以色彩豔麗為主的。

而這件景泰藍花瓶則是反其道而行之,將琺琅的另一個特點發揮到了極致,那就是琺琅色彩給人的立體感,而這一點也是景泰藍吸引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

康熙時的勻絲濃釉,是按習慣以藍色琺琅為地,用紅、黃、綠、白、藍、紫、赭等顏色的琺琅作裝飾,質地細膩,色彩純正,表麵打磨平整光滑。

紋樣線條均勻規整,主要以雙線勾勒技法來完成,技法嫻熟,修正了明代晚期掐絲潦草不均勻的缺點,但早期那種蒼勁的風格逐漸消失。此後清代掐絲琺琅器基本上是沿著這一風格和路子發展的。

如康熙景泰藍鎮宅方鼎,高42.8厘米,長42.3厘米,寬24.5厘米。此景泰藍鼎花紋為仿明代龍鳳連理圖,其主色為地綠色。

鼎體四麵有用翡翠精雕而成的四方神嵌在中央。鼎肩有16粒翡翠和紅瑪瑙精製圓點嵌製而成。予人總體感觀體現了景泰藍古雅華貴與金碧輝煌。

因為此景泰藍鎮宅方鼎的主要原料都是名貴材料,精雕四神活靈活現,玲瓏剔透珠光寶氣。寓意象保平安、螭虎助力、四神在此力保萬年。是一件空前難得的鎮店、鎮宅之寶。

粗絲淡琺琅和勻絲濃琺琅器,均以淺藍琺琅為地,色調偏冷,器形有盒、碟、爐、香薰尊以及桌、椅、屏等家具陳設,配色絢麗如錦,形成了清代掐絲琺琅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

至康熙後期,掐絲琺琅作品胎壁較早期變得輕薄,但器型規整,種類有了一定的增加,出現了一些如花籃、鼻煙壺、暖硯盒等新的品種,但仍以小件器物為主。

如銅胎掐絲琺琅鼻煙壺,壺身扁平,垂腹,通體施黑色琺琅彩,中有掐絲回紋。頸部一周裝飾花瓣紋。主體兩麵開光處,繪相同的夏日小景:一隻鳴蟬爬上柳枝,柳枝隨風輕擺,頗有趣味。煙壺色彩沉穩,掐絲工藝精良,釉色純正,色彩變化多樣,堪是美觀。

另外一件銅胎掐絲琺琅鼻煙壺也為銅胎掐絲琺琅製成,口頸垂直,上飾如意紋及蓮花蔓草。肩部一周亦飾如意紋,壺身兩麵藍天祥雲為底,上各有翔龍一條。半球形蓋鈕上飾藍底卷雲寶珠。煙壺製作精美,掐絲纖細規整,琺琅釉色純正,造型小巧可愛。

而掐絲琺琅夔龍紋暖硯盒,是清朝康熙年間由大清內務府造辦處琺琅作製造的,製成後,一直收藏於清宮中,此琺琅暖硯盒高5厘米,長14.7厘米,寬11.5厘米,盒內可以盛放熱水或炭火,使盒子上邊的墨汁在冬天不致凍結。硯盒長方形,內置長方形鬆花江石硯一方。

該暖硯盒造型典雅,紋飾規整,淺藍色釉地色澤較純正,硯盒口部飾銅鍍金鏨花螭紋一周,四立麵為淺藍色琺琅地,每麵中間用桃紋作裝飾,兩旁飾相向的掐絲螭紋一對。盒底中心鐫刻篆書“康熙年製”4字款。

這件清康熙掐絲琺琅夔龍紋暖硯盒的製作工藝已比康熙早期有所改進,掐絲線條較為工整,琺琅質地細膩,色彩淡雅,具有康熙後期掐絲琺琅作品的鮮明特征。

康熙時期的琺琅器中鑄胎的器物分量很重,龍的樣子接近萬曆風格,正麵龍,麵目蒼老。釉色有的顏色較成熟,但有的藍色發灰,不夠鮮豔,重要的是,其中的紫色、綠色已經非常明顯的不透明了,而且也不漂亮。

康熙時較大一些的掐絲琺琅器,代表物為開光花卉雙獸耳壺,也是清代宮廷景泰藍中的典型作品,整個器形也較古樸,類似於一個小壇子,雙耳有龍頭吐水而做成的兩耳,一下就顯出了整個景泰藍作品的雅致,開光處是幾朵各種形態的菊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開的非常鮮豔,給整個圖片添加了一絲靈動。該耳壺做工精致,而且造型獨特,畫麵生動形象,顏色搭配非常的雅致,絕對是景泰藍精品。

康熙年間,隨著造辦處琺琅作的建立和海禁令的廢弛,清宮造辦處和廣州的琺琅工匠,吸收並借鑒瓷器、料器和西方的畫琺琅製作工藝,試製成功了金屬胎琺琅工藝中另一個重要的品種,就是畫琺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