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麗多彩——清代時期3(1 / 3)

絢麗多彩——清代時期3

異彩紛呈的乾隆朝琺琅器

史料記載,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飯,隻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藍,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見景泰藍在我國曆史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也具有深刻的曆史意義及工藝。

由於乾隆皇帝本人對於金光燦爛、富麗堂皇的金屬胎琺琅器倍加賞識,因此,在其製造和生產上,給予了大力的扶持,隻要宮內需要,即命成套成係列地燒造,生產規模極為龐大,且不惜工本。

據檔案記載,當時造辦處製作了數量可觀的琺琅器,包括宮廷典章用品、佛堂用品、生活用品、陳設品和文房清供以及家具、漆器、瓷器、玉器上的嵌片等。

大有高達兩米以上的佛塔,小到僅幾厘米的鼻煙壺、軸頭,包羅萬象。我國古代金屬胎琺琅器的生產達到了一個空前絕後的繁榮發展階段。

乾隆時期,掐絲琺琅繼續發展,器型規整,金光燦爛,作品風格殊異,異彩紛呈。掐絲琺琅器、鏨胎琺琅器、畫琺琅器、透明琺琅器均得到了全麵的發展。

在掐絲工藝上,普遍采用雙線掐絲法,並且出現了掐絲繪畫相結合的裝飾方法。乾隆帝非常喜愛掐絲琺琅,並命養心殿造辦處琺琅作生產了種類繁多、難以計數的掐絲琺琅器。

在器型方麵,與瓷器器型的時代風格相同,並出現了一些琺琅與別類材質的組合器。造型端莊華美,掐絲工整嚴緊,琺琅失透,溫潤似玉,色調典雅,光澤渾厚,形成了清代宮廷掐絲琺琅的典型風格。

乾隆時期,金屬胎起線琺琅製品的燒造展現出新的繁榮景象。乾隆朝掐絲琺琅的胎子,銅質精純,胎骨厚重,無輕飄之感,甚至有些器物用昂貴的黃金製胎;琺琅釉料均無透明感,沙眼減少,細膩光滑,琺琅釉色彩之豐富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

在圖案裝飾上,除繼承了明代勾蓮花的做法以外,還運用了仿古的獸麵紋、幾何紋,並將山水亭榭、花鳥蟲魚、人物故事作為裝飾,追求繪畫的意趣,取得了較好的裝飾效果;在鍍金、鏨刻方麵,不惜財力、功力,金色濃重,刻飾精美。

這一時期的掐絲琺琅工藝還常與畫琺琅工藝相結合,並鑲嵌珠寶,具有典型的金碧輝煌的皇家藝術風格。

當時,宮內造辦處的琺琅作生產了許多藝術水平很高的傑出作品;廣州地區製造掐絲琺琅的技術亦有新的突破;揚州地區的掐絲琺琅生產也不遜色,燒製的作品很有地方特色。

燒製大型掐絲琺琅器的技術迅速提高,數量顯著增多。高大的屏風、寶座、佛塔等,都是前所未見的新成就。這種大型琺琅製品的燒造,不僅要求有大型的窯爐,而且需要控製大麵積的銅胎經高溫之後不會變形的技術,還需掌握釉色通體一致。

顯然,燒製大型琺琅製品較之小型器物要求技術高,難度大,需要特殊的設備。乾隆時期,對於這類技術的掌握和控製,可以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1774年和1782年,曾燒製兩批各6座高大的琺琅佛塔,分別陳設於宮廷的佛堂內,塔高均在230厘米以上,底寬0.94米,堪稱乾隆時掐絲琺琅重器,為清代掐絲琺琅史的最高峰。

塔的造型各不相同,釉色各異,圖案富於變化。有的以淡黃色為地,飾彩釉纏枝、八寶紋;有的以淺藍色為地,飾彩釉忍冬、蔓草和瓔珞紋,各有千秋,色彩和諧穩定。

塔身結構嚴謹,結合處不露痕跡。通體釉料飽滿、光潤,很少砂眼。顯示出乾隆時期琺琅工藝的傑出成就,也是傳世琺琅製品中的珍品。

這些大型景泰藍佛塔都是乾隆皇帝敕命燒製的,其中掐絲琺琅寶相花紋佛塔完工之後陳設於紫禁城東北部寧壽宮區的梵華樓內。

8年後,又依前6塔之規格樣式燒造了6座,陳設於紫禁城西南部慈寧宮花園的寶相樓內。這兩批佛塔氣勢宏偉,充分展現了乾隆時期掐絲琺琅工藝的輝煌成就

宮廷典章用品中,還有寶座、屏風、香筒、甪端、太平有象等;佛堂用品有佛塔、佛龕、佛像、壇城、五供、七珍、八寶等。

如銅胎掐絲琺琅五嶽圖屏風,以紫檀木為邊框,分為五扇,高近300厘米。畫麵以掐絲琺琅分別刻畫東、南、西、北、中五嶽。山巒疊嶂,青綠蒼茫,氣勢雄偉,不愧為清宮造辦處之傑作。

每扇均鑲掐絲琺琅畫心,畫心上用不同的花鳥圖案,以擬人的手法展示封建社會的倫理關係。而實際展現的則是色彩豔麗的山水花鳥畫麵。其間多采用暈色的技法,渲染出景物色彩的濃淡和層次的遠近。

其中大量運用粉紅釉色,以表現桃紅柳綠鮮花盛開的春天景色,可謂氣象萬千。畫麵上的金屬起線粗細運用自如,粗線條多是直接在銅胎上捶揲出來的,細部花紋則結合掐絲的方法。

按照畫麵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起線方法,線條粗細運用靈活,流暢活潑,增強了藝術表現力。這種在銅胎上采取捶揲的起線方法,是起線技術的新發展。

一件琺琅五倫圖屏風產自廣州,是乾隆時期粵海關官員的貢品。

如銅胎掐絲琺琅三友圖屏風,亦以紫檀木為邊框,分為三扇,每扇畫麵分別以掐絲琺琅的技法,刻畫鬆、竹、梅圖。

其色彩凝重,畫意甚濃。這類琺琅製品,畫麵開闊,掐絲起線,釉色暈染,極力追求繪畫效果,是繪畫藝術與琺琅工藝完美結合的典型作品。

透明琺琅器是金屬胎琺琅工藝的一種,透明琺琅器始製於清雍正年間,清中期乾隆年間興盛。廣州是當時最大的透明琺琅器燒製中心。

清乾隆年間的高溫熔融硬透明琺琅器為代表之一為鏨胎透明琺琅麵盆,高14厘米,外口徑47.5厘米,內口徑34厘米,麵盆為銅胎,胎壁輕薄。口呈圓盤形,折邊,口沿鍍金,圈足。

其內外器壁均貼飾銀片花紋,表麵則施藍色硬透明琺琅釉,釉質透明,銀片花紋隱約可見。盆內壁亦有金片貼飾的各種八寶紋飾,折邊貼飾八仙紋。金片花紋色彩斑斕,光彩奪目。

這時,還善於把古代名畫家的書畫作品巧妙地運用到掐絲琺琅製品中,是一種新的嚐試。

如乾隆銅胎掐絲琺琅明皇識馬圖,是以唐代大畫家韓幹的《明皇識馬圖》冊為藍本燒製的。畫麵上的色彩皴擦點染。乃至題跋和鈴印均仿造繪畫的效果。

人物和馬匹的不同姿態各具傳神之妙。乾隆皇帝題寫的七言律詩,另作一開用掐絲琺琅燒成,筆墨轉折,宛若手跡。這件作品再現了繪畫和書法的原貌。

再如乾隆銅胎畫琺琅配烏木聖經故事圖首飾盒鍾,長方形銅胎畫琺琅配烏木製成,烏木色深褐。此首飾盒鍾為由下而上漸次收縮的台式設計,下承方形支腳。頂端為一個拱頂方形座鍾,鍾盤為圓形畫琺琅,二時針,盤間有一個上發條的鑰匙孔。

首飾盒主體部分為對開門式設計,雙門內部豎置三層帶有圓形拉環的抽屜。首飾盒主體部分四棱為銅質立柱,立柱及鍾頂部裝飾圓雕銅質人像。首飾盒鍾上下均裝飾聖經故事題材的長方形琺琅畫。

鏨胎琺琅是早期的景泰藍的製作方法之一,它是在一塊銅板上鏨出花紋的輪廓,然後在填充琺琅釉料,這種景泰藍的製作工藝要比掐絲複雜得多了,而整個景泰藍看起來也更加的線條流暢。

鏨胎琺琅“太平有象”據記載是由兩廣總督李侍堯於1776年進貢給乾隆皇帝的,通高170厘米,長100厘米,寬55厘米,通體銅胎鍍金。

象卷鼻垂尾,四足直立,背上有藍黃底的鞍墊和一個寶瓶,寓意“太平有象”,象背上的墊子左右飾雲龍紋,下設置束腰長方形座。

象通體為月白色琺琅地,其上捶揲起線勾雲紋,而寶瓶、鞍韉、鞍墊及長方形座的花紋則用掐絲填彩色琺琅釉技法完成,故此件太平有象為“複合琺琅器”。 此象為佛堂供器,共兩件為一對。

掐絲琺琅生活用品也數量極其龐大,有熏爐、手爐、冠架、盤、碗、盒、茶壺、杯盤、多穆壺、火鍋、筷套、唾盂、燭台、花澆、鼻煙壺、銅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