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先導——夏商兩周時期2
商代崇玉之風開啟賞石之門
我國賞石文化,最早是在園林中得以實踐,苑內築丘、設台,布置山石。
《史記·殷本紀》中記載:
益收狗馬奇物,充韌宮室,益廣沙立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樂戲於沙丘。
我國園林最初的形態稱為“囿”,即起源於殷商時期。囿最初是帝王放養禽獸,以供畋獵取樂和欣賞自然界動物生活的一個審美享樂場所。
先秦由於經濟的發展,生產資料有了剩餘,獵取的一些動物,能成活的,便圈起來人工飼養,以後隨範圍擴大和種類的增多,漸漸發展成為園林的雛形。
除園林石外,這時最早開發出了觀賞石中的靈璧石。靈璧石主要產自安徽靈璧縣,遠在3000年前,就已經被確認為製磬的最佳石料,並且對其開采和利用。從殷墟中發現的商代“虎紋石磬”就是實物的佐證。
這麵“虎紋石磬”原是殷王室使用的典禮重器,橫長84厘米,縱高42厘米,厚2.5厘米,石磬正麵刻有雄健威猛的虎紋,可稱為商代磬中之王。
虎紋石磬發現於殷墟武官村大墓,是形體最大的商磬。它表麵雕刻的虎形紋造型優美,刀法純熟,線條流暢,薄薄的石片表麵,一隻老虎怒目圓睜,虎尾上揚,虎口擴張,尖尖的獠牙清晰可辨,老虎身軀呈匍匐狀,做出猛虎撲食的架勢。
據測定,該磬有5個音階,可演奏不同樂曲,輕輕敲擊,即可發出悠揚清越的音響。
石磬在商代是重要的禮樂之器,商人用以祭天地山川和列祖列宗。《尚書·益稷篇》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即是表述先民敲擊石磬,舉行大型宗教舞蹈的場景。
磬的形製又分為單懸的特磬與成組使用的編磬,它們不僅在數量上有區別,而且其質地也在使用中有嚴格的規範。祭天地山川,使用石磬,祭列祖列宗,則敲擊玉磬。
後來又規定,隻有王宮的樂壇上才可以懸擊石磬。諸侯如膽敢懸擊石磬,那就是僭越,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在王室還設有磬師,專門教授擊磬之道。
這件虎紋石磬,是單懸的特磬,以青色靈璧大理石精心磨雕,在發現這件石磬的西側有女性骨架24具,可能是殉葬的樂工。
殷墟中有許多件商代石磬,婦好墓中就有5件長條形石磬,製作比較精細,磬身上分別刻有文字和鴞紋,其中有3件,均為白色,泥質灰岩,形亦相近,可能是一套編磬。
婦好為商王武丁之妻,其墓位於安陽小屯,裏麵有銅器、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等多達一千餘件。尤其玉器品類繁多,玉器製造精美絕倫,集古玉器藝術之大成,象牙杯通體雕刻,並鑲嵌有綠鬆石,是古代雕刻與鑲嵌精品,同時已出現了專門從事玉器生產的人員,稱為“玉人”。
進入商代,作為賞石文化的先導和前奏,賞玉活動就已經十分普及了。據史料載:周武王伐紂時曾“得舊寶石萬四千,佩玉億有萬八”。
而《山海經》和《軒轅黃帝傳》則進一步指出:黃帝乃我國之“首用玉者,黃帝之時以玉為兵”。 舜曾把一塊天然墨玉製成玄圭送給禹。
玉器收藏,最晚始於夏商時期。由於玉產量太少而又十分珍貴,故以“美石”代之,自在情理之中。
因此,我國賞石文化最初實為賞玉文化的衍生與發展。《說文》道:“玉,石之美者”,這就把玉也歸為石之一類了。於是奇石、怪石後來也常躋身寶玉之列而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上貢物品。
婦好墓中玉器的原料,大部分是新疆玉,隻有 3件嘴形器,質地近似岫岩玉,一件玉戈可能是獨山玉,另有少數矽質板岩和大理岩。
這說明商王室用玉以新疆和田玉為主體,有別於近畿其他貴族和各方國首領所用的玉器,從而結束了我國古代長達二三千年用彩石玉器的階段。
婦好墓玉器的玉色以淺深不等的青玉為主,白玉、黃玉墨玉極少。除王室玉之外,還有來自地方方國的玉器,如有的刻銘說明是來自“盧方”的,這反映了商王室玉和方國玉器的工藝特色。
琢玉技巧有陰線、陽線、平麵、凹麵、立體等手法,在一件玉器上往往有多種琢法,圖案的體麵處理也有變化。
婦好墓玉器的新器型有簋盤紡輪、梳、耳勺、虎、象、熊、鹿、猴、馬、牛、狗、兔、羊頭、鶴、鷹、鴟、鸚鵡、鴿、燕雛、鸕鶿、鵝、鴨、螳螂、龍鳳雙體、鳳、怪鳥、怪獸以及各式人物形象等,其中有些器型尚屬罕見。
婦好墓玉器的藝術特點不僅繼承了原始社會的藝術傳統,而且依據現實生活又有所創新,如玉龍繼承了紅山文化的玉龍,仍屬蛇身龍係統而又有變化,頭更大,角、目、口、齒更突出,身施菱形鱗紋,昂首張口,身軀卷曲,似欲騰空,形體趨於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