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石造景——秦漢魏晉時期2(3 / 3)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奇石之稱謂也始於那個年代。南齊時,文惠太子在建康造“玄圃”,《南齊書》記載園內“起出土山池閣樓觀塔宇,窮奇極力,費以千萬。多聚奇石,妙極山水。”奇石一詞在這裏首次出現。

再如東晉名士、平北將軍參軍顧辟疆,在蘇州西美巷的私家園林中收羅了許多奇峰怪石,成為當地之盛景。此為史載第一例蘇州私人園林。

相傳書法家王獻之自會稽經過蘇州,聽說了這個名園,直接來訪之。王獻之與顧辟疆不相識。王獻之來時,正遇上顧辟疆招集賓友酣宴。王獻之入園遊賞奇石及風景,旁若無人。顧辟疆勃然變色,竟然將王獻之趕了出去。

辟疆園至唐宋時尚存。唐陸龜蒙《奉和襲美二遊詩任詩》:“吳之辟疆園,在昔勝概敵。前聞富修竹,後說紛怪石。”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陸鴻漸》:“吳門有辟彊園,地多怪石。”

梁代時,建康同泰寺,即今南京市雞鳴寺前,有4塊奇醜無比、高達丈餘的山石供置,被賜封為三品,俗稱三品石。千年之後此石輾轉落入清代詩人袁枚手中。

山東臨肪發現有550年魏威烈將軍長史崔芬的墓葬,墓中壁畫多幅都有奇峰怪石。其一為描繪古墓主人的生活場麵,內以庭中兩塊相對而立的景石為襯托,其石瘦峭、鼓皺有致,並配以樹木,表現了很高的造園、綴石技巧。

六朝的山水文化,從自然山水已經向園林文化邁進。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載當朝司農張倫在洛陽的“昭德裏”:“倫造景陽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複嶺,嶔崟相屬,深蹊洞壑,邐遞連接。”張倫所造石山,已有相當水準。

晉征虜將軍石崇在《金穀詩序》中描繪自己的“金穀園”:“有別廬在河南界金穀澗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又有水礁、魚池、土窟,其為娛目歡心之物備矣。”清泉、礁石、林木、洞窟俱全,己是園林模樣。

東晉書聖王羲之《蘭亭集序》:記“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蘭亭”為公共園林,自有其特殊的價值。

謝靈運在《山居賦》中講述自己的“始寧別業”:“九泉別瀾,五穀異巘,群峰參差出其間,連岫複陸成其阪。”、“路北東西路,因山為障。正北狹處,踐湖為池。南山相對,皆有崖穀,東北枕壑,下則清川如鏡。”這裏已是盡山水之美的晉宋風韻了。

南北朝時,也有了非常興盛的賞石活動。尤其從這時起,雨花石進入了觀賞石的行列。

關於雨花石的來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在南朝梁代,有位法號叫雲光的和尚,他每到一處開講佛法時,聽眾都寥寥無幾。看到這種情況沒有好轉的跡象,雲光開始有點泄氣了。

有一天傍晚,講解完佛經的雲光正坐在路邊歎息時,遇到了一個討飯的老婆婆。老婆婆吃完雲光法師給她的幹糧後,從破布袋裏拿出一雙麻鞋來送給雲光,叫他穿著去四處傳法。並告訴他鞋在哪裏爛掉,他就可以在那裏安頓下來長期開壇講經。老太太說完話就突然不見了。

雲光不知走了多少地方,腳上的麻鞋總穿不爛。直到他來到了南京城的石崗子,麻鞋就突然爛了。從此他就聽信老婆婆之言在石崗上廣結善緣,開講佛經。一開始聽的人還不多,講了一段時間後,信眾就越來越多了。

有一天,他宣講佛經的時候,講得投入,一時感動了天神,天空中飄飄揚揚下起了五顏六色的雨。奇怪的是這些雨滴一落到地上,就變成了一顆顆晶瑩圓潤的小石子,石子上還有五彩斑斕的花紋,十分好看。

由於這些小石子是天上落下的雨滴所化,人們就稱之為“雨花石”。而從此雲光講經的石崗子也就被稱作為“雨花台”。

傳說當然隻是傳說,實際上,雨花石形成於距今250萬年至150萬年之間,是地球岩漿從地殼噴出,四處流淌,凝固後留下孔洞,涓涓細流沿孔洞滲進岩石內部,將其中的二氧化矽慢慢分離出來,逐漸沉積成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的混合物。

雨花石的顏色和花紋,則是在逐漸分離、不斷沉積成無色透明體二氧化矽過程中的夾雜物而已。

雨花石中的名品如“龍銜寶蓋承朝日”,該石粉紅色,如丹霞映海,妙在石上有二龍飛騰,龍為綠色,且上覆紅雲,頂端呈白色若玉山,紅雲之中尚有金陽噴薄欲出狀。

再如“平章宅裏一闌花”,該石五彩斑斕,石上有太湖石一峰、洞穴玲瓏,穴中映出花葉,上綴紅牡丹數朵,花葉神形兼備。

而雨花名石“黃石公”則呈橢圓形,黃白相間,石之一端生出一個“公”字,筆畫如書,似北魏造像始平公的“公”字,方筆倒行。

南北朝時,桂林稱始安郡,顏延之任當地最高行政長官太守,留下了“末若獨秀者,峨峨郛廓間”的詩句讚美桂林奇石,後來“獨秀峰”因此而得名。

我國古代賞石文化,真的萌芽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山嶽情節,是脫俗的、孤寂的、遠離金錢利益的精神冥思與寄托。

這一時期賞石文化作為獨立的文化分支開始萌芽,賞石文化所需要的文化內涵已初步形成。

[旁注]

《水經注》 三國時期,有人寫了《水經》,但是內容簡略,全書隻有8200多字。酈道元係統地對《水經》進行注釋,就是《水經注》。全麵而係統地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麵內容,是一部曆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諸葛亮 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發明家。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竹林七賢 我國魏晉時代,在古山陽之地的嵇公竹林裏聚集的七位名士,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合稱“竹林七賢”,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大都不拘禮法,追求清靜無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祀為宗師。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陶淵明 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辭官歸裏,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門前栽種有5棵柳樹,固被人稱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與他誌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

王獻之 東晉書法家、詩人,以行書和草書聞名後世。王獻之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羲之 東晉書法家,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曆代書法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

和尚 原來是從梵文譯出來的,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做是男眾專用的名詞。

平章 古代官名。“平章”原意為商量處理,平章是平正彰明的意思,唐代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長官為宰相,因官高權重,不常設置,選任其他官員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名,簡稱“同平章事”,同參國事。

[閱讀鏈接]

“孤寂之賞石,賞石之孤寂”,這是魏晉以來我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流傳下來的一種精神寄托,這是“魏晉風骨”的一種內在體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賞石文化萌芽,為我國古代賞石文化的發展準備好了文化方麵的充分營養,在此後曆代的文人賞石活動中,“魏晉風骨”的人文精神一直是賞石家們所追尋的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