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時代——宋元曆史時期2
疏簡清遠的元代賞石文化
1161年,金世宗定都大都,即北京,開始修建大寧宮,役使兵丁百姓拆汴梁“艮嶽”奇石運往大都,安置於大寧宮。
元定都大都後,還在廣寒殿後建萬歲山。皇家《禦製廣寒殿記》載:萬歲山“皆奇石積疊以成,……此宋之艮嶽也。宋之不振以是,金不戒而徙於茲,元又不戒而加侈焉。”
從萬歲山賞石可以看出,元代皇家園林,是在金人取艮嶽石有所增添而成。
元代大學士張養浩官拜禮部尚書等職,他在濟南建造“雲莊”。園內有雲錦池、稻香村、掛月峰、待鳳石以及綽然、樂全、九皋、半仙諸亭。
張養浩熱愛自然山川,厭棄官場生活,作詩說:“五鬥折腰慚為縣,一生開口愛談山。”據《曆城縣誌》記述:“公置奇石十,每欲呼為石友。”其中4塊尤為珍惜,命名為“龍”、“鳳”、“龜”、“麟”,4塊靈石均為太湖石。
元代修瓊華島,自壽山艮嶽運石。張養浩收藏了部分精品置於雲莊,4塊名石飽經滄桑,唯有“龜”石幸免於難。龜石亭亭玉立,卓越多姿,又稱為瑞石。
龜石挺拔露骨,筋絡明顯,姿態優美,紋理自然,玲瓏剔透,高4米,重8噸,具有“皺、瘦、透、秀”的特點,被譽為“濟南第一名石”。
1342年,元代僧人維則疊石,成為後來的蘇州獅子林。《畫禪寺碑記》:“邯城東獅子林古刹,元高僧所建。則性嗜奇,蓄湖石多作狻猊狀,寺有臥雲室,立雪堂。前列奇峰怪石,突兀嵌空,俯仰多變。”
獅子林盤環曲折,錯落多變,疊石自成一格。園內假山遍布,長廊環繞,樓台隱現,曲徑通幽,有迷陣一般的感覺。
長廊的牆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的書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詩》的碑刻作品。
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牆深宅,曲廊環抱。以中部的水池為中心,疊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橋設亭,使得全園布局緊湊,富有“咫足山林”意境。
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台、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於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
獅子林原為菩提正宗寺的後花園, 1341年,高僧天如禪師來到蘇州講經,受到弟子們擁戴。第二年,弟子們買地置屋為天如禪師建禪林。
園始建於1342年,由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為奉其師所造,初名“獅子林寺”,後易名“普提正宗寺”、“聖恩寺”。
因園內“林有竹萬,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者”,狻猊即獅子。又因天如禪師維則得法於浙江天目山獅子岩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係,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師子林”、“獅子林”。亦因佛書上有“獅子吼”一語,指禪師傳授經文,且眾多假山酷似獅形而命名。
維則曾作詩《獅子林即景十四首》,描述當時園景和生活情景。園建成後,當時許多詩人畫家來此參禪,所作詩畫列入“獅子林紀勝集”。
獅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氣勢雄渾,奇峰怪石,玲瓏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條路線,21個洞口。橫向極盡迂回曲折,豎向力求回環起伏。遊人穿洞,左右盤旋,時而登峰巔,時而沉落穀底,仰觀滿目疊嶂,俯視四麵坡差,如入深山峻嶺。
洞穴詭譎,忽而開朗,忽而幽深,蹬道參差,或平緩,或險隘,給人帶來一種恍惚迷離的神秘趣味。
“對麵石勢陰,回頭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繞勢嵌空。如逢八陣圖,變化形無窮。故路忘出入,新術迷西東。同遊偶分散,音聞人不逢。變幻開地脈,神妙奪天工”,“人道我居城市裏,我疑身在萬山中”,就是獅子林的真實寫照。
獅子林的假山,通過模擬與佛教故事有關的人體、獅形、獸像等,喻佛理於其中,以達到渲染佛教氣氛之目的。但是它的山洞作法也不完全是以自然山洞為藍本,而是采用迷宮式作法,通過蜿蜒曲折,錯綜複雜的洞穴相連,以增加遊趣,所以其山用“情”、“趣”兩字概括更宜。
園東部疊山以“趣”為勝,全部用湖石堆砌,並以佛經獅子座為擬態造型,進行抽象與誇張,構成石峰林立,出入奇巧的“假山王國”。
山體分上、中、下三層,有山洞21個,曲徑9條。崖壑曲折,峰回路轉,遊人行至其間,如入迷宮,妙趣橫生。山頂石峰有“含暉”、“吐丹”、“玉立”、“昂霄”、“獅子”諸峰,各具神態,千奇百怪,令人聯想翩翩。山上古柏、古鬆枝幹蒼勁,更添山林野趣。
此假山西側設狹長水澗,將山體分成兩部分。跨澗而造修竹閣,閣處模仿天然石壁溶洞形狀,把假山連成一體,手法別具匠心。
園林西部和南部山體則有瀑布、旱澗道、石磴道等,與建築、牆體和水麵自然結合,配以廣玉蘭、銀在、香樟和竹子等植物,構成一幅天然圖畫,使遊人在遊覽園林,欣賞景色的同時,領悟“要適林中趣,應存物外情”的禪理。
元代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均處低潮,賞石雅事當然也不例外。造成元代在盆景觀石賞玩上日趨小型化,出現了許多小盆景,稱“些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