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繁盛——明清曆史時期2(1 / 3)

空前繁盛——明清曆史時期2

再達極盛的清代賞石文化

進入清代,享受自然山水美的同時,不少人對自然山水進行了詳細考察、探索,揭示名山大川的自然奧秘,使山水審美和山水科學相結合,促進了山水審美的不斷深化。

明末清初,園林發展迅速,一些著名的文人畫家也積極參與造園,園林中置石、疊石以奇特取勝,把繪畫、詩文、書法三者融為一體,使園林意境深遠,更具詩情畫意。

如建於清嘉慶年間的揚州個園中有四季假山,采用以石鬥奇、分峰用石的手法,表現春、夏、秋、冬意境。

園的正前方為“宜雨軒”,四麵虛窗,可一覽園中全景,園的後方為抱山樓,樓上下各有七楹,西聯夏山,東接秋山,

春景,在竹叢中選用石綠斑駁的石筍插於其間,取雨後春筍之意。以“寸石生情” 之態,狀出“雨後春筍”之情,看著竹葉讓人會意“月映竹成千個字”,這也是個園得名緣由之一。

這幅別開生麵的竹石圖,運用惜墨如金的手法,點破“春山”主題,告訴人們“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帶雨竹”。同時還傳達了傳統文化中“惜春”理念。

如果說園門外是初春之景,那麼過園門則是仲春的繁榮,這裏用象形石點綴出十二生肖忙忙碌碌爭相報春,還有花壇裏間植的牡丹芍藥也熱熱鬧鬧竟吐芳華,好一派漸深漸濃的大好春光。

令人驚奇的是,這種春色的變化是在不知不覺間自然而然完成的。個園春山宜遊,原不在遊程長短,而在遊有所得,遊有所樂。

夏景,是在濃蔭環抱的荷花池畔疊以太湖石,使人感到仲夏的氣息。造園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皺的特性,疊石多而不亂,遠觀舒卷流暢,疊石似雲翻霧卷之態巧如雲、如奇峰;近視則玲瓏剔透,似峰巒、似洞穴。

山上古柏,枝葉蔥鬱,頗具蒼翠之感;山的北麵有一池塘,在睡蓮之間不停地有遊魚穿梭,靜中有動,趣味盎然。池塘的右側附有一座小橋可直達夏山的洞穴。在炎熱的夏天,清爽的洞穴不失為一個避暑的好去處。

拾階向上,一株紫藤立於山頂,讓遊人忘卻煩惱,流連忘返。夏山宜看,遠看高低都是景,讓人左顧右盼,目不暇接。此處表現了初夏至盛夏時節大自然的細膩精致,園主仕途和商場的風發之情溢於言表。

抱山樓之後,通過“一”字長廊,便是園之秋景,相傳如此氣勢雄偉的景色出自清代畫家石濤之手。如果說個園以太湖石的清新柔美曲線表現夏天的秀雅怡靜,那麼黃山石則凸顯出秋天雄偉闊大的壯觀。

黃山石既有北方山嶺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黃山石有的顏色顯儲黃,有的赤紅如染,假山主麵向西,夕陽西照,色彩炫目,使秋山成為個園最富詩情畫意的假山。整座山山勢較高,麵積也較大。整個山體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園林之最”的美譽。

最後用產於安徽的宣石來表現個園的冬,宣石因其潔白如雪的外貌又被稱為雪石。假山被置於背陰的南牆之下,終年不見陽光,又因宣石內含有石英,無論是上午背陽時,還是下午夕陽西照時,猶如積雪未消,都會營造出一副積雪未融的感觀。

造園家在西牆上有規律的開了些圓洞,組成一幅特殊的漏窗圖景,使冬味更勝。每當陣風吹過,這些洞口會隨風的強弱發出不同的聲音,像是冬天西北風的呼叫,通過幾排透風漏月的圓孔,看到的是春景的翠清竹、春石筍,使人產生了“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感受,同時也使冬春季節轉換更為流暢自然。

個園的四季假山堆疊精巧,精心創造了象征四季景色的假山,技術精湛,構思奇妙。假山在亭台樓閣的映襯下,更顯得古樸典雅,綱邃雄奇。

石濤是我國清初傑出的大畫家,他在藝術上的造詣是多方麵的,不論書畫、詩文以及畫論,都達到高度境界,在當時起了革新的作用。在園林建築的疊山方麵,他也很精通。

《揚州畫舫錄》、《揚州府誌》及《履園叢話》等書,都說到他兼工疊石,並且在流寓揚州的時候,留下了若幹假山作品。

如揚州“片石小築”即為石濤之傑作,氣度非凡。峭岩深壑幽洞石磯,石峰突起,妙極自然,宛如天成,充滿詩情畫意。假山位於何宅的後牆前,南向,從平麵看來是一座橫長的倚牆假山。

西首為主峰,迎風聳翠,奇峭迫人,俯臨水池。度飛梁經石磴,曲折沿石壁而達峰巔。峰下築方正的石屋兩間,別具廣格,即所謂“片石小築”。

向東山石蜿蜒,下構洞曲,幽邃深杳,運石渾成。此種布局手法,主峰與山洞都更為顯著,全局主次格外分明,雖地形不大,而揮灑自如,疏密有度,片石崢嶸,更合山房命意。

石濤所疊的萬石園,是以小石拚湊而成山的。片石小築的假山,在選石上用過很大的工夫,然後將石之大小按紋理組合成山,運用了他自己畫論《苦瓜和尚畫語錄》上“峰與皴合,皴自峰生”的道理,疊成“一峰突起,連岡斷塹,變幻頃刻,似續不續”的章法。

因此雖高峰深洞,了無斧鑿之痕,而皴法的統一,虛實的對比,全局的緊湊,非深通畫理又能與實踐相結合者不能臻此。

因為石料取之不易,一般水池少用石駁岸,在疊山上複運用了岩壁的做法,不但增加了園林景物的深度,且可節約土地與用石,至其做法,則比蘇州諸園來得玲瓏精巧。

戈裕良比石濤稍後,為乾隆時著名疊山家。他的作品有很多就運用了這些手法。從他的作品蘇州環秀山莊、常熟燕園等,可看出戈氏能在繼承中再提高。

蘇州環秀山莊多用小塊太湖石拚合而成,依自然紋理就勢而築,整體感很強,懸崖、峭壁、山澗、洞壑渾然一體,在咫尺之內形成活潑自然、景致豐富的園林景觀。

環秀山莊假山主峰突兀於東南,次峰拱揖於西北,池水繚繞於兩山之間,其湖石大部分有渦洞,少數有皺紋,雜以小洞,和自然真山接近。主峰高7.2米,澗穀約12米,山徑長60餘米,盤旋上下,所見皆危岩峭壁,峽穀棧道,石室飛梁,溪澗洞穴,如高路入雲,氣象萬千。

正麵山形頗似蘇州西郊的獅子山,主峰突起於前,次山相襯在後,雄奇峻峭,相互呼應。主山以東北方的平岡短阜作起勢,呈連綿不斷之狀,使主山不僅有高聳感,又有奔騰躍動之勢。

至西南角,山形成崖巒,動勢延續向外斜出,麵臨水池。山體以大塊豎石為骨架,疊成垂直狀石壁,收頂峰端,形成平地拔起的秀峰,峰姿傾劈有直插江邊之勢,好似畫中之斧劈法。

山腳與池水相接,岸腳上實下虛,宛如天然水窟,又似一個個泉水之源頭,與雄健的山石相對照,生動自然。

主山之前山與後山間有兩條幽穀:一是從西北流向東南的山澗,一是東西方向的山穀。澗穀彙合於山之中央,成丁字形,把主山分割成三部分,外觀峰壑林立,內部洞穴空靈。

前後山之間形成寬約1.5米、高約6米的澗穀。山雖有分隔,而氣勢仍趨一致,由東向西。山後的尾部似延伸不盡,被牆所截。這是清代“處大山之麓,截溪斷穀”之疊山手法。

山澗之上,用平板石梁連接,前後左右互相襯托,有主、有賓、有層次、有深度。更由於山是實的,穀是虛的,所以又形成虛實對比。山上植花木,春開牡丹,夏有紫薇,秋有菊花,冬有鬆柏,使山石景觀生機盎然。

假山後麵有小亭,依山臨水,旁側有小崖石潭,借“素湍綠潭,四清倒影”之意,故取名“半潭秋水一房山”。

假山逼真地模擬自然山水,在一畝左右的有限空間,山體僅占半畝,然而咫尺之間,卻構出了穀溪、石梁、懸崖、絕壁、洞室、幽徑,建有補秋舫、問泉亭等園林建築。

由於戈裕良掌握了石濤的“峰與皴合,皴自峰生”的道理,因而環秀山莊深幽多變,以湖石疊成;而燕園則平淡天真,以黃石掇成。

前者繁而有序,深幽處見功力,如王蒙橫幅;後者簡而不薄,平淡處見蘊藉,似倪瓚小品。蓋兩者基於用石之不同,因材而運技,形成了不同的丘壑與意境。

留園則以特置山石著稱,江南名石之冠 “冠雲峰”,就矗立在留園東部,林泉耆碩之館以北,因其形又名觀音峰,是蘇州園林中著名的庭院置石之一,充分體現了太湖石“瘦、漏、透、皺”的特點。

冠雲峰相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因石巔高聳,四展如冠,所以取名“冠雲”,另一說認為冠雲之名出自酈道元《水經注》中“燕王仙台有三峰,甚為崇峻,騰雲冠峰,高霞雲嶺”。

此地原有名石瑞雲峰,也有說法認為園主以冠雲表達超過原石之意。

冠雲峰高5.7米,底高0.8米,總高為6.5米,重約5噸,其高大為江南園林中湖石之最,與位於蘇州的瑞雲峰、上海豫園中的玉玲瓏、杭州江南名石苑中的縐雲峰並稱為江南四大奇石。

江南園林發展迅猛,以宅園為多,它與住宅建築緊密相連,實際上是住宅空間的延續,掇山、理水、布石、種花、點綴亭榭,成為自然山林之縮影。

清代在北方建造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避暑山莊等,這些園林借鑒江南園林景色,因地製宜,寄情山水,狀貌山川形神之美。

如在避暑山莊的建設中,就是因地製宜,順應自然而以各類奇石構成一代名園。

山莊內的假山,是由1703年開始,從無到有,由少增多,於1792年結束,幾乎人為造景的地方,都有假山的存在。共有純土堆山23處,疊石造山91處,土包石和石包土山3處,真山峭刻成假山和假山混滲於真山之中17處,很難計算數量。

宮殿區的假山,修造得簡略而扼要,其原因一方麵,是不失避暑山莊的尊嚴、古樸、幽雅、自然,以體現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風格;另一方麵,又體現皇家玩賞和實用意義。

凡是舉行大典和處理政務的地方,如“淡泊敬誠”、“四知書屋”、“勤政殿”以及對外有影響的“清音閣”、“福壽堂”,隻做“踏跺”、“抱角”,以顯示山莊野趣之味。

而皇帝與皇後、妃子居住的地方,均有假山點綴,以使其庭院別致,景色宜人。例如,“雲山勝地”是皇後居住的地方,除假山石“踏跺”、“抱角”外,還築“庭院山”及樓前東部的“雲梯山”。

這樣該處景色不僅有“黃雲近隴複遐阡,想象豐年入頌箋”的畫意詩情,而且還能巧妙地由“雲梯山”內“蹬道”跨入二層樓內的實用意義。

平原區內假山雖然配置不多,可是為了整理地形地貌和造景,亦做了巧妙處理。

如“春好軒”東山花外,使用混湖石疊砌一組山石小景,從而改變了那裏建築物因矩宮牆較近而顯得死板的氣氛。

在“巢翠亭”後部,利用青石與混湖石的特點,布置多處“散點石”,不僅美化了環境,而且石花、石筍更增秀氣,使平原區院落,生機盎然。

湖區的堆土與疊石造山,最為佳美,無不利用假山做島、造岸、修堤、築台、疊山,造成馳名天下的“芝徑雲堤”、“月色江聲”、“如意洲”、“清舒山館”、“香遠益清”、“石磯觀魚”、“曲水荷香”、“遠近泉聲”、“金山”島嶼、“煙雨樓”、“文津閣”、“環碧”、“戒得堂”、“船塢”、“文園獅子林”等秀麗的景色與各有千秋的風貌。

山區假山,修造得更有特色。每座建築組群,無不在原有條件的基礎上利用假山處理、點綴、配置,而成其絕妙景物的。

如“山近軒”,修造在鬆雲峽“林下戲題”東北溝裏東山坡上,又有西對麵山巔“廣元宮”作“借景”,地利環境,美不勝收。再加上山石護坡,溝壑疊橋,逢樹作陪,構成沿路景色,深幽雅美,崎嶇易行的效果。

尤為甚者,第一重院至二重裏院中間,增添了一組混湖石大假山,如同兩條巨龍遊浮於院中,又似兩朵山花開放在庭內,確有“白沙綺石澗漫漫,坡院掩映徑曲蟠,山中昨夜遇山雨,瀑簾垂下百尺湍”的情趣。

康熙和乾隆在避暑山莊營建的假山,不僅繼承了我國古典園林章法,而且創造出了承德為尊、塞北稱冠的假山藝術珍品。它與江南假山並駕齊驅,馳名中外。

避暑山莊的假山,有多、全、異、絕、古、渾、野、妙、仿等特點。假山的種類齊全,形體無所不有。而且還有真山“刻峭”成假山和假山混滲於真山之中的造山。

山莊中的假山布局各異,手法不同。如“金山”島嶼、“滄浪嶼”、“文園獅子林”、“環碧”、“煙雨樓”、“文津閣”等處,它們都位於湖區地帶,然而由於各自環境不同,內容要求有別。

因此,每處修造假山,布局各異,形體不同,景物和意境亦不一樣。青石山做得多轉折、多棱角、多平麵,麵麵有情,混湖石山又疊成雲朵形、苑豔姿、紋理通,渾厚嶙峋,從而體現出因石而宜,因景而別,形體各異,手法不同的特點與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