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莊的假山,既有絕妙造法,又有絕色景物可觀,諸如由“如意洲牌坊”至“無暑清涼”那段假山,不僅山形體態堆造得優美,而且道路放在交複山穀與湖邊山澗,蜿蜒起伏,曲折迂回,頗有“路隨山轉,山盡得屋”的佳趣。
“芝徑雲堤”、“文園獅子林”、“戒得堂”之假山,堆造成“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因勢利導,自成佳趣”的形體,具有“何須江南羅綺月,請看塞北水雲鄉”的特色與藝術成就。
其中的“芝徑雲堤”兼備“徑分三枝,列大小洲三,形若芝英,若雲朵,複若如意。”絕妙造型。
“玉琴軒”和“寧靜齋”的庭院水池,進出水由走廓基礎底部通過,並用山石隱護,使人難以發現池中之水,從何而來,流向哪裏。做法絕倫,景物罕見。
還有該軒前院的四方亭基礎,啟用山石疊造,亭中路麵留有三灣六轉水渠,既充實堅固了基礎,又美化了孤亭景色,使之顯示在凹處山崖之間,還能做“曲水流觴”樂趣,呈現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絕妙境界。
再如,“文津閣”的池南大假山,不僅造型絕妙,寓意深邃,而且利用山體遮擋光線,由洞孔透光射入池中,水麵裏出現月亮,形象逼真,實屬天下“絕景”。
避暑山莊的假山修造得巧妙、奇妙、絕妙。如“廣元宮”育仁殿的“庭院山”,利用原有真山巒岩,“刻峭成峰雅”,自然得體,秀麗多姿,麵麵有情,造法絕妙。
該處正山門裏曲路中之“屏壁山”,除了利用原有山崖刻峭成假山體態,中間缺少體形部分,又加上假山石塊,構成完整的山形體態,更為絕妙的造法。
再如,“旃檀林”西院外,利用原有山岩,刻峭成臥石假山,並配補上原有山岩缺少部分,構成完美山體,造法亦很絕妙。還有“仙苑昭靈”的前“崖山”,“長虹飲練”東南側“駁岸”等,均有“刻峭”真山成假山和假山混滲於真山之中的造法。
這種奇形異景的出現,不僅說明了“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為奇”的造山理法的高度運用,而且也體現出避暑山莊景物與景色的巧妙、奇妙、絕妙之所在。
在使用山石材料上,康熙用熱河本地的青石、黑石、黃石,既減少了遠方運石的許多困難,又避免了時間上的等待,而且還體現了避暑山莊造園上的四大優點。正因為使用當地之山石。所以才能修造出避暑山莊這樣特色與藝術成就的假山。
以少勝多,耐人尋思品味。如“煙波致爽”院內,僅以少量青石、黃石點配殿前l2處“點山”小品,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鬆鶴青樾”前後,用青石略點幾處山石小品,非常簡練、蘊藉,但能陪襯得該處景物十分優美,耐人尋味。
再如,“梨花伴月”算是疊石造山最多,布局較大,形體較重的地方,然而,也沒有一座假山超過二米,但能把那裏點綴得有理有致,頗有“雲窗倚石壁”之美,“千岩士氣嘉”之妙。
個別部位,依據造園和造景的需要,亦修造了像“金山”島嶼之假山,由水麵算起,拔高13.5米,南北長45米,東西寬35米,並且疊有“雲朵山”、“峭壁山”、“懸崖山”、“獅徑路”、“屏風洞”、“護基岩”、“溪澗”、“踏跺”、“蹬道”、“抱角”等,還在山巔和山嵐上建“上帝閣”、“天宇鹹暢”,在山中間建“鏡水雲嶺”,依法點植鬆柳花草,以示“海門風月”和“北固煙雲”景象。
乾隆時期的造園能力又有提高,假山技術進步,構山功力加深,因此,乾隆時期所增修的假山,更有發揮和創新。
這時,開始選用本地所產青石、黑石、黃石和混湖石、漿石、血石、雞骨石。其中,大量使用的為混湖石。其次為漿石,較少者為血石和雞骨石。它在昆石中最為名貴。
後種用材是與康熙時期所造假山區別的標誌。並且均選塊大形好的使用,所構築的疊石山,形體大、腹空,中有澗穀峽壁,雄健碩秀,奇麗多姿。不僅具有強烈的地方風格,而且還有“園以景勝,景因園異”和“因景而異,因石有別”的特點和藝術成就。
在假山布局上,十分注重配合主題命名和主體建築,強調“因地製宜”,靈活多變,因此,乾隆時期所增修的假山,格局上無一處雷同,真正達到了錦上添花的藝術成就。
在假山選景上,除了承前啟後統一和諧外,更加層出新意,巧構無窮。諸如,增修的“滄浪嶼”、“戒得堂”、“采菱渡”、“煙雨樓”、“文津閣”、“文園獅子林”之假山,均以有限的麵積,造出無限的天地風光,呈現出“山以深幽取勝,水以灣環見長”;“無一筆不曲,無一筆不藏,設想布景,層出新意”的造園境界。
再如,“山近軒”、“廣元宮”、“水月庵”、“旃檀林”、“碧靜堂”、“敞清齋”、“食蔗居”、“秀起堂”、“宜照齋”、“玉琴精舍”,又是山區造山、造景的珍品,有的小巧多姿,真假難辨;有的古拙自然,景色幽美;有的雄偉渾厚,碩秀奇特。真是景意並存,堪稱佳作。
還有“鬆林峪”的中上部,峭土疊石,修造成“左溪右則山,石溝左必澗,峰回水流處,率有板橋貫”的奇麗景象。
在疊石山的做法上,除了加倍做好基礎外,更加重視選石和相石,更加熟練地運用勾連法、挑壓法、拱券法、劈峭法、等分法、平衡法,總結出塞北疊石造山“安、聯、接、鬥、跨、懸、拚、豎、卡、垂、鐫、滲、堆”13字訣。
多以大石塊疊砌為主,小石塊墊補,碎石鑲嵌和塞縫。力求做到形體自然,紋理通順,比例勻稱,上下得體,蒼嶙挺拔,完整無缺的地步。
有些假山,體態重要部分,加上各種“鐵活”,使險峭之石,牢固耐久,不易變形和走閃。造山技術層出新意,巧構無窮。
在假山藝術處理上,乾隆時期更加精巧、周密、細致、全麵、秀麗。主山與建築結合時,隻作對景或背景的疊砌;以山為骨幹時,都做得山形高大,山勢集中;以水為主的假山,分散在四周和築礁點岸;較大的假山,十分注重有主、有次、有層次、有起伏、有凸凹、有曲折,上下呼應,開合互用,疏密得體,輕重虛實,神氣貫通。
正如清代造園家所說:“從來疊山名手,俱非能詩善繪之人,見其一石,顛倒置之,無不蒼古成文,迂回如畫,此正造物之巧,盡示奇也。”
乾隆時期所修的避暑山莊假山,不僅注重整體布局和整體美,而且每個部位、每個單項,都達到了完美的程度。譬如說,注重選用塊大形好的山石材料,秀麗石麵放在山體外部,使其單項美與配合美充分得到發揮。
豎峰做到渾厚堅實,高低適度,形體優美,例如,“煙雨樓”大假山的“青蓮島”石,還有文津閣“熊石爬樹”、鷗鳥碑“鬆樹碣石”、煙雨樓“樹陪洞口”等,均以形美貌秀,各成佳趣,合成景物,立在風景點上,可以說是單項美與配合美的典型。
乾隆更講究假山選石,他曾經對南方和北方的石頭作過比較,認為“南方石玲瓏,北方石雄壯。玲瓏類巧士,雄壯似強將。風氣使之然,人有擇所尚。”南方石有“玲瓏”的長處,北方石有“雄壯”的特點,所造出來的假山,各具風格,各有氣魄。
紫禁城禦花園內,有著名的“三大奇石”,位於天一門路旁左側的稱“海參石”,石長近0.80米,高約0.6米,石表麵的形狀猶如許多海參互相擁擠在一處,每根海參的大小和表麵形狀都與真海參酷似,令人感到自然造化的神奇。盆景下部配有一方形漢白石須彌座。
在天一門路旁右側,與海參石相對而設的是“諸葛拜鬥石”,該石的奇妙之處是石麵上有兩塊天然石斑紋:一處石斑紋是在黝黑的岩石上呈現點點的白斑痕,很像北鬥七星;另一處石斑紋酷似一穿長袖袍的人正在躬身參拜北鬥七星。
因天然石斑紋正與三國蜀國名相諸葛亮參拜北鬥七星的故事相合,故名“諸葛拜鬥石”。此石下麵配有一方形漢白玉石雕須彌座。
在禦花園東南角絳雪軒前方,為紫禁城禦花園三奇石之一的“木變石”,石高1.3米,寬0.2米,厚0.1米,形高直修長,因外表似一塊朽木而得名。上刻有乾隆禦題詩句一首。
清代在園林用石方麵,雖然北方疊石堆山受南方影響,但自成一格。
清代張南垣、張然父子為造園名家,中南海、北海、中山公園等處假山都是他們的代表作。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平地造園,因地製宜形成崗阜連接、起伏自然的山係。
北京皇宮禦花園絳雪軒前砌方形五色琉璃花池,種牡丹、太平花,當中特置太湖石,形成一個大型盆景。
萃錦園在恭王府花園內,有垂青樾、翠雲峰兩座青石假山,有“飛來石”聳立,還有姿態奇特的太湖石、滴翠岩。山的堆疊奇巧天成,有洞壑,有瀑布。據《日下舊聞考》:“池東百步置石,石紋五色,狹者尺許,修者百丈。”
北京半畝園建於清康熙年間,“疊石成山,引水作沼,平台曲室,奧如曠如”。疊山係出自李漁之手,以青石疊石,石呈片塊狀,形象剛健,適宜橫行疊砌,猶如畫中斧劈皴,顯示出陽剛之美,為“京城之冠”。
另外,中山公園的青雲片、青蓮朵、繪月等名石,均為圓明園遺物。
青雲片石原放置於秀清村,即別有洞天河北岸西端時賞齋前。石高3米,長3.2米,周圍7米。色青奇特,玲瓏剔透,姿態優美。上刻有乾隆題“青雲片”3字,又詩八首。
青雲片石與萬壽山的青芝岫石係姊妹石,原來在北京遠郊房山縣的深山裏,明朝米萬鍾愛石成癖,在他的海澱勺園裏,陳列著許多怪石。他發現這塊大青石後,非常喜歡,決心運回勺園。
可是石頭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馬拉不動。於是雇了很多民工,先修起一條大路,又在路旁每隔3裏打一眼小井,五裏打一眼大井。到了冬天,就提水潑路,凍成了一條冰水道。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窩。
米萬鍾為運這塊大青石,花了不知多少錢,石頭運到良鄉,他的財力也耗盡了,隻好丟棄路邊。所以,當時人們就把這塊大青石叫做“敗家石”。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來,走到良鄉看到了這塊奇異的大青石,就問大臣劉墉:“這塊大青石,為何棄置路旁?”
劉墉很會揣度皇帝的心思,見他看上了這塊山石,就說:“這是明朝米萬鍾在房山大石窩發現的一塊靈石,他想運回海澱,但是這塊靈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鄉不走了。”
乾隆聽說山石有靈,隻有皇家才配享用,就傳下聖旨,叫文官下轎,武將下馬,點著香火,參拜靈石;還限期把敗家石運到清漪園。
那時候,樂壽堂的院牆已經修好,敗家石太大,隻好拆門運進院裏。皇太後聽說了,以為敗家石本來就是不祥之物,要是再“破門”而入,那更不吉利了,她就出麵勸阻。乾隆也不敢違拗,但是看著這塊靈石扔在門外,也不甘心。
後來,還是劉墉給他出了主意,說這塊大青石形似靈芝,會給皇家增添瑞氣,象征著人壽年豐,皇基永固!隻有放置在樂壽堂前,才最為適宜。如果棄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乾隆把這番道理向皇太後一講,太後轉憂為喜,讓快點把大青石運進樂壽堂來。
乾隆稱心如意,就賜名“青芝岫”,又揮筆題寫了“神瑛”、“玉秀”4個大字,還命大臣們題字寫詩,都刻在大青石上。從此,這塊青芝岫就名揚天下了。
青蓮朵原是圓明園內長春園茜園之舊物,後放於中山公園社稷壇西門外小土山前,該石是一塊800多年曆史的太湖石,高1.7米,周圍3米,石上溝壑遍布,質地細密,上刻乾隆禦筆“青蓮朵”3字。
據考證,這座太湖石原係南宋臨安德壽宮中故物,原名“芙蓉”。宮苑中有古梅,南宋高宗趙構退位當太上皇,淳熙五年二月初一,皇帝到德壽宮朝拜後,太上皇特地留皇帝在石橋亭子上看古梅,太上皇介紹說:“苔梅有兩種:一種宜興張公洞者,苔蘚甚厚,花極香;一種出越上,苔如綠絲,長尺餘。今歲同時著花,不可不少留一觀”。
與此同時,趙構對兒子孝宗說:“這裏有很多奇石是太湖石之王,透、漏、醜都占,樣子極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蓮花,應為芙蓉石”。
德壽宮後因無人居住,逐漸荒廢,至乾隆時已不及原規模十之二三,但某些遺跡尚存。明時又有鐫梅石碑,以傳德壽宮舊跡。明代畫家孫扶和蘭瑛合作,畫了—梅一石成《梅石畫》,刻於石碑上,名曰:“梅石碑”,置於“芙蓉石”旁。
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至杭州遊玩德壽宮,一見“芙蓉石”就十分喜愛,以衣袖拂拭“撫摩良久”;並吟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