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抗倭捷報: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一個也不能少
嘉靖年間,不僅朝廷上混亂異常,地方上更是烽火四起。由於明朝統治者的剝削日甚一日,各地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早在嘉靖初年,就有農民起義發生;到了嘉靖中後期,更加頻繁,總計不下四五十次,幾乎波及了明朝的所有省區。明朝的日漸衰落,更引起了巨大的邊疆危機。
倭患由來已久。元末明初時,日本國內一些失意的土豪和浪人,在中國沿海地區,武裝走私,殺掠邊民。從遼東經山東、浙江直至廣東的漫長海岸線上,經常登陸剽掠。明太祖建國後,一再遣使赴日,要求日方停止“縱民為盜,肆侮鄰邦”。但外交的努力不見成效。於是明太祖開始加強海防,保衛邊疆。洪武二年(1369),明朝軍隊一次就生擒了數百人。永樂時期,更是在遼東取得了“望海堝之役”的勝利。永樂十七年,倭寇二千餘人從海上騷擾望海堝,遼東總兵劉榮率兵力戰,倭寇大敗,明軍“生擒數百,斬首千餘”。此後倭寇雖屢有侵擾,但終未釀成大患。
但是到了嘉靖年間,由於明朝國勢的衰弱,倭寇再一次猖獗起來。嘉靖二十六年(1547)冬搶掠福建漳州。次年夏,搶掠浙江寧波府雙嶼港、福建漳州府月港、泉州府浯嶼。到了嘉靖三十一年(1552)以後,倭寇在東南沿海更是如入無人之境,自江蘇直至福建,處處都是倭寇活動的警報。倭寇經常駕駛著數百艘戰艦,在沿海以及長江肆無忌憚地橫行,而明軍卻拿他們沒有任何辦法。到了後來,倭寇更是大舉登陸,攻城略地,殺官戮民。以嘉靖三十三年被攻破的昆山縣為例,境內的房屋十有八九都被燒毀了,人口被擄去十之四五。山東、南直、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無不受其害,連陪都南京也遭到了圍攻。倭寇甚至沿長江直入內地,今天安徽境內的徽州、寧國、太平等地也受到波及。在整個嘉靖後期,倭寇先後攻陷城池上百座,塗炭數千裏,殺死軍民數十萬之多。嘉靖三十三年,江陰被攻陷,當地城鄉被殺的人口竟然達到幾萬人。嘉靖四十一年,偌大一個興化府城竟然被倭寇攻陷,被其瘋狂占據並擄掠了長達三個月之久。
倭寇的猖獗有很多的原因,但最終都要歸因於當時明朝的衰落與腐朽。就拿明軍的戰鬥力來說,浙軍五千餘人,分三路進攻倭寇的巢穴陶宅;倭寇二百餘人來戰,結果諸軍還未接戰就四散奔逃。青徐六千人與倭寇六十多人相遇,結果卻打了敗仗,三千多人在自相踐踏中死亡。
麵對倭寇的屠殺和明軍的腐敗,東南民眾自發地組織抵抗。工商業者紛紛出資幫助官府修築城牆,募勇抗倭。鄉間的民眾,甚至包括婦女,也紛紛手持農具,抗擊倭寇的肆意搶掠。在民眾的感召下,一批愛國的明朝大臣站了出來,開始著手加強邊防,用武力打擊倭寇的入犯。嘉靖二十六年,朱紈擔任浙江巡撫。他在任期間加強海防,先後斬殺了通倭者九十六人,後來竟然被彈劾落官。報國無門的朱紈憤然自殺。嘉靖三十四年(1555),明軍在盧鏜的率領下,從水陸兩路,對來犯的倭寇予以迎頭痛擊,斬首二千級,取得王江涇大捷。
在這場勝利的鼓舞下,繼任浙江巡撫胡宗憲開始積極地應對倭寇。同年,胡宗憲在嘉興用毒酒毒死了倭寇數百名。次年,又破倭於乍浦。此後,利用汪直、徐海、陳直等與倭寇巨頭之間的矛盾,以計謀一一殲滅。但是,由於胡宗憲與嚴嵩有瓜葛,嘉靖四十一年(1562)下獄而死。不管胡宗憲人品如何,正是在他坐鎮東南的這段時間裏,明朝的對倭戰爭扭轉了敗勢。戚繼光等著名愛國將領,也在他的提拔下開始獨當一麵。
戚繼光(1528—1588),出身於山東登州衛一個世襲軍官之家。他自幼就立誌報效國家,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把剿滅倭寇作為己任。嘉靖三十四年,他從山東調往東南,參加抗倭的軍事活動。在目睹明軍的戰鬥力之後,戚繼光下定決心招募一支新軍。嘉靖三十八年秋,戚繼光親自到浙江義烏,招募了礦工三千人,製定紀律,嚴格訓練,並根據東南的地形,創製了“鴛鴦陣”的戰術。經過兩個月的緊張訓練,這支新軍成為極具戰鬥力的精銳,開赴抗倭前線。由於這支軍隊在日後的戰場上英勇善戰,屢立軍功,被譽為“戚家軍”。嘉靖四十年(1561),戚家軍在龍山大敗倭寇,接著九戰九捷,斬獲敵人首級一千有餘。在其他兄弟部隊的配合下,浙東的倭患遂告平息。嘉靖四十一年,戚繼光率軍入閩剿倭,一路上無往不勝。僅在攻克平海衛的戰鬥中,就擒斬倭寇二千二百名,救出被擄男女三千餘人。嘉靖四十二年十二月,倭寇二萬餘人圍攻仙遊城。戚繼光采取各個擊破的戰術,一舉消滅全部倭寇,成為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至此,福建的倭患暫告平息。嘉靖四十五年,戚繼光又平息了廣東境內的倭患。至此,延續了十幾年的倭患終於得到了有效的解決。
俞大猷與戚繼光齊名,善於用兵,多次打敗倭寇,其所部號為“俞家軍”。從浙江開始,俞大猷與戚繼光轉戰數千裏,先後平息了福建、廣東的倭寇。難能可貴的是,俞大猷胸懷寬廣,雖屢遭貶黜,仍一心為國殺敵。
江南作為明朝的經濟中心,物產豐富,工商業發達,是明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但到了嘉靖年間,明朝根本無力提供必要的武力保護,以至於倭寇跳梁於東南長達十幾年,明朝國力的空虛一覽無餘。但民眾為了保家衛國,與愛國將士同心協力,終於幫助明朝度過了這一難關。
在江南財賦重地受到倭寇侵擾之時,作為政治中心的北方也陷入了另一場危機。蒙古鐵騎的不斷南侵,讓明朝政府無暇他顧,北京更是連連戒嚴。
“土木堡之變”後,蒙古瓦剌部由於內部矛盾叢生,而導致其勢力不斷衰落,韃靼部則逐漸強大起來。從十五世紀後半葉起,韃靼部占據了河套地區,並以之為基地,不斷南侵明朝。至嘉靖中期,在俺答汗的統治下,勢力愈發強大,入侵的次數也就格外地頻繁起來。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俺答汗再次舉兵南下,攻掠大同,明軍一觸即潰,總兵張達等人戰死。八月,俺答汗繼續東進,攻破了北京外圍的長城,直抵北京城下。擄掠附近村鎮的居民,焚燒廬舍,火光日夜不絕。明朝無力抵抗,隻能任憑俺答汗的軍隊肆意燒殺。過了八天,俺答汗主動回師,北京城才算是幸免於難。這一年是農曆庚戌年,史稱“庚戌之變”。嘉靖三十一年(1552),邊事再起,俺答汗多次率軍攻略明朝北部邊疆,長城形同虛設,蒙古出入如無人之境。北京為此多次戒嚴。這種情況,直至隆慶年間才有所好轉。隆慶四年(1570),由於三娘子以及明朝官員的努力,雙方握手言和,明朝總算度過了北部邊防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