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大廈將傾2(2 / 3)

目睹嘉靖朝發生的一切,不禁讓人聯想到王朝末世的衰敗。政局混亂,各地起義風起雲湧,邊疆危機日益嚴重。雖然有戚繼光這樣的能臣,但也隻能暫時應對明朝表麵的危機,無法治療從骨子裏壞掉的政治體製。可是,曆史經常會跟我們開玩笑。明朝在1566年世宗入土為安之後,又步履維艱地維持了近一個世紀之久。之所以會存在這樣的變局,朱元璋也許應該感謝張居正。正是他的一番改革,為明朝這輛破車安上了新的引擎,牽動著明朝繼續前行。

第五節中興微光:張居正與“一條鞭法”

明世宗在位長達四十五年,在明朝僅次於其孫神宗萬曆,在整個中國曆史上也很少有。此期,明王朝內憂外患接踵而至。他篤信道教,長期不上朝理政,把政務交給嚴嵩等奸臣處理。嚴嵩獨攬大權,排斥異己,陷害忠良,搞得朝廷上下一派烏煙瘴氣。邊疆形勢嚴峻,北麵蒙古經常侵擾邊境,東部沿海地區倭寇不斷登陸,燒殺搶掠,極為猖狂。明王朝國事日衰,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勃勃雄姿。一個破敗的爛攤子,在等待他的繼任者明穆宗的收拾。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明世宗駕崩,其第三子朱載垕繼位,是為明穆宗(1567—1572)在位,改第二年(1567)為隆慶元年。盡管明穆宗在位的時間與其父親世宗相比並不長,隻有六年,但他是比較有作為的。他改正了世宗在位時的一些過失,開啟了一個較好的風氣。明代的皇帝值得稱道的,除了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孝宗外,恐怕就隻能數穆宗了。有人說穆宗好色成性、生活淫亂,是他最大的缺點。試問自古皇帝不好色者能有幾人?隻不過有些皇帝功績顯赫,從而掩蓋了他們的缺點和過失。也許我們應該更加寬容地對待穆宗,給他一個客觀的評價。除了政治比較清明外,穆宗最難能可貴的地方,還在於他發現、選拔、重用了一批人才,給他兒子留下一筆巨大的政治財富。文有高拱、張居正,武有戚繼光、李成梁。正是這些人,為萬曆初年的新政作出了巨大貢獻。而張居正更是萬曆初年的實際掌權人和萬曆新政的推行者。

隆慶六年(1572)閏三月,明穆宗病危。他自知大去之期不遠矣,趕緊召見高拱、張居正、高儀、馮保等人,讓他們盡心輔佐皇四子朱翊鈞。五月穆宗去世,時年三十六歲。六月十日,年僅九歲的朱翊鈞在群臣擁戴下繼皇位,以第二年(1573)為萬曆元年。這樣,朱翊鈞開始了他漫長的統治生涯。神宗在位初期(1573—1582),他隻是名義上的皇帝,朝政完全掌握在輔政大臣、大學士張居正手裏。穆宗陳皇後和神宗生母李貴妃,則在幕後操縱。一方是為自己講課的師傅,一方是嫡母和親生母親,年紀幼小的神宗隻能聽從他們的意見,不敢自作主張,稍有越軌就會被訓斥。不管神宗是出於對張居正的尊敬還是畏懼他的權威,但是神宗繼位初期,確實是非常信任張居正的,可以說是言聽計從。這種情形,為致力於改革的張居正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英雄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湖廣江陵(今屬湖北荊州市)人,又稱張江陵。張居正的先祖張關保是鳳陽府定遠縣(今安徽定遠)人,和明太祖是同鄉。元朝末年隨朱元璋起兵,被授予歸州長寧(今屬湖北秭歸縣)所世襲千戶之職,張家遂隸籍湖廣。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曾七次參加科舉,均名落孫山。無奈之下,他把希望都寄托在長子張居正身上,希望他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張居正果然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十二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二十三歲(1547)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升為編修。以後不斷晉升,穆宗在位時已任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與高拱並為內閣宰輔,深受穆宗的賞識。隆慶二年(1568),張居正上《陳六事疏》,提出省議論、振綱紀、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項施政措施,這份奏疏體現了他的依法治國思想,內容都切中時弊,可以看出是他經過仔細的觀察與思考後才提出來的。明穆宗對這份奏疏十分讚賞,當即命令下發各有關部門執行。但是,當時的首輔李春芳不想有所作為,對張居正的奏疏也是敷衍了事,並沒有認真執行。這令張居正十分寒心。他知道,隻有自己成為內閣首輔,才能徹底貫徹改革計劃。機會終於來了,穆宗去世的當年,張居正便與宦官馮保合謀,驅逐當時的首輔高拱。馮保與高拱向來不睦,卻與張居正甚密,二人一拍即合,事情進展很順利。隆慶六年(1572)六月十六日,也就是神宗登基的的第七天,神宗下旨將高拱革職,以張居正為首輔。

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後,排除了改革的人事阻力,接下來他便著手進行改革。他以天下為己任,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改革。由於神宗積極支持他的改革措施,所以事情進行得很順利。張居正的改革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整頓吏治。明代中期吏治腐敗十分嚴重,為了改變各級官吏因循守舊、貪汙腐敗、辦事拖遝、不重實效等弊病,張居正創立了“考成法”,用以考察官吏的政績。張居正以考成法為依據,賞罰分明,獎善懲惡。對於那些秉公辦事、為百姓著想的廉吏,列為上考;而把那些敷衍上司、花言巧語、不辦實事、搜刮百姓的官員列為下考。他把整頓吏治與對黎民百姓的態度聯係起來,這在曆史上是罕見的,體現了他“以民為本”的思想。這樣既穩定了社會秩序,又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實行考成法的過程中,許多貪官、冗官被裁汰,一些政績卓著的低級官員被破格提拔,為國家機構注入了新的活力。張居正還抑製各地強宗豪族,禁止他們欺壓百姓,為非作歹。他用法度伸張朝廷權威,振肅綱紀,一些豪族的不法行為得到了抑製。經過張居正的精心治理,明代吏治得到了極大改善。

第二,整頓邊防。明代嘉靖年間,邊疆形勢開始嚴峻,始終被“南倭北虜”所困擾。南倭在嘉靖末年基本平定,“北虜”問題卻遲遲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韃靼人經常進入明朝邊境搶掠財物殺害百姓。早在隆慶年間,入閣不久的張居正在首輔徐階和內閣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鞏固邊防的工作。他任用譚綸、王崇古、方逢時、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駐守邊防。尤其戚繼光和李成梁,都堪稱是一代名將。在嘉靖年間,戚繼光率領他的戚家軍和俞大猷等在東南沿海並肩作戰,最終平定了倭寇。隆慶元年(1567),張居正將戚繼光調到北方,鎮守薊州(今天津薊縣)。此年戚繼光被任命為都督同知,負責薊州、昌平、保定三鎮軍務,此三鎮緊靠京師,從而有效地防範了蒙古對京師的進犯。戚繼光鎮守薊鎮十六年,蒙古軍隊幾次來侵犯都沒有得逞。李成梁於隆慶四年(1570)以遼東都督僉事之職代理遼東總兵職務,鎮守遼東。萬曆二年(1574),李成梁升任遼東總兵,統轄東北軍隊,西防蒙古,東防女真。李成梁鎮守遼東二十多年,多次打敗蒙古人的進犯,鞏固了明朝的東北邊防。戚、李二人在鎮守北部邊疆的過程中,經常相互配合,共同抵禦蒙古,使得邊境防禦力大大加強,蒙古不敢輕易犯邊。史書稱讚戚繼光為“古來少有的一位常勝將軍”,稱讚李成梁說“邊帥武功之勝兩百年所未有”,盡管有溢美之詞,但基本符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