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餘輝下的傾頹3(3 / 3)

五月二日,多爾袞率清軍由北京東城朝陽門進入京城。九月,清順治帝自盛京到北京。十月初一祭告天地,定都北京。明朝的統治為清朝所取代。

三、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與明朝的滅亡

明朝到崇禎帝即位時,朝廷已是風雨飄搖,奄奄一息了。崇禎元年,餓殍遍野的陝西已燃起饑民起義的星星之火,而更大的農民風暴正在醞釀。

天啟七年(1627)三月,陝西大旱,澄城知縣張鬥耀卻不顧饑民死活,仍然催逼賦稅,敲骨吸髓地榨取農民。白水縣農民王二率饑民衝進縣城,殺死張鬥耀,揭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王二首義點燃了農民戰爭的星星之火,各地紛紛響應。天啟八年(1628),陝西府穀王嘉胤、漢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領導饑民起義,張獻忠也在延安米脂起義,李自成後來投入高迎祥軍中。這一時期最有影響的是王嘉胤義軍。

陝北起義震驚了明朝統治者,崇禎皇帝準備利用剿撫兼施的策略,盡快平息農民起義。三邊總督楊鶴執行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政策,企圖瓦解農民軍。在明軍剿撫兼施進攻下,陝西戰場義軍除壯烈犧牲外,不少首領接受了朝廷招安,呈現出時降時叛的複雜局麵。為避開明軍主力,王嘉胤率軍入晉,起義中心轉移到山西。王嘉胤犧牲後,王自用聯合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各部,號稱三十六營,在山西繼續戰鬥,農民起義軍由分散狀態進入協同作戰階段。義軍勢力壯大,宣告了明朝招撫政策破產,主撫派楊鶴下台,洪承疇繼任三邊總督,集中力量圍剿起義軍。王自用在崇禎六年(1633)作戰犧牲,起義軍在高迎祥領導下與明軍展開了激烈搏鬥,損失較大。為保存實力,起義軍從山西轉入河南。崇禎六年(1633)冬,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經澠池縣突破黃河防線,轉移到明軍力量薄弱的豫西,展開了新的戰鬥。

起義軍澠池突圍後,在豫楚川陝交界山區流動作戰,與明軍周旋。明軍不得不分兵把守要隘,窮於追剿,陷入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的困境。明將洪承疇為改變被動局麵,以重兵包圍起義中心地區,實施重點進攻,高迎祥義軍接連敗於確山、朱仙鎮(今河南開封市西南)等地,連連受挫,被迫轉入西部山區。崇禎九年(1636)夏,起義軍被圍困在叢山之中長達三個月。高迎祥率部從陝西漢中突圍,遭到陝西巡撫孫傳庭埋伏,被俘犧牲。

高迎祥犧牲後,起義軍逐漸形成為兩支勁旅,一支由張獻忠領導,活動在湖北、安徽、河南一帶;另一支由李自成領導,活動在甘肅、寧夏、陝西一帶。李自成,1606年出生於陝西的米脂縣。他從小就因欠債,被迫給姓艾的地主牧羊。二十一歲那年,他打傷了地主,逃到銀川當一名驛卒。當時,全國到處都有農民起義爆發。1630年,張獻忠在陝西米脂十八寨起義,自稱“八大王”。李自成也殺死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中當“闖將”。1635年,明朝派洪承疇出陝西,朱大典出山東,兩麵夾攻起義軍。鬥爭的實踐教育了起義軍,他們深深感到,隻有聯合作戰才有力量。1635年,各路起義軍會師於河南滎陽,共十三家,七十二營,在一起共商對敵之策。傑出的農民軍領袖李自成提出聯合作戰、分兵出擊的方案,受到大家的支持。

從此,李自成做了“闖王”,他領導著起義軍繼續和明朝作戰。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英勇善戰,南征北討,聲威大震,使腐朽的明統治階級聞風喪膽。他們每到一處,都是砸官府,開糧倉,對官僚、地主堅決鎮壓,把糧食和財物分給勞動人民。崇禎十四年(1641)一月,李自成攻占洛陽,鎮壓了福王朱常洵。次年,他又一舉攻下襄陽,稱新順王,初步建立了政權機構。張獻忠則於崇禎十六年(1643)五月攻下武昌,把楚王投入江中。張獻忠在武昌稱大西王,初步建立了政權。次年,張獻忠帶兵入川,八月攻陷成都,在成都稱帝,改元大順,建立大西政權。李自成攻下襄陽後,在政治上提出“均田免糧”口號,爭取群眾;軍事上則改變過去的流動作戰戰術,建立了各種軍事製度,連克承天府、孝感、黃州等地,基本上摧毀了明朝在河南的精兵。李自成已具備了推翻明朝的實力,並確定了先取關中,繼取山西,後占北京的策略。崇禎十六年(1643)十月,李自成大軍攻克潼關,率十萬大軍圍殲明三邊總督孫傳庭,十一月起義軍不戰而進入西安。

崇禎十七年(1644)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年號永昌,還頒布了新的曆書,鑄造永昌錢幣,平抑物價,招撫流亡,鎮壓地主豪紳,廢除八股文,選拔官員接管地方政權。這時,李自成的起義軍已經是雄兵百萬了,開始向明王朝發動了總攻擊。起義軍進入山西後,取得了節節勝利,消滅了大量的明朝官軍,迅速攻下了太原、大同、宣化、居庸關、昌平。三月十七日,起義軍包圍了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北京明軍不攻自潰。十九日,李自成率兵,浩浩蕩蕩地開進了北京城。眾叛親離的明思宗,隻好在煤山(今北京景山)上吊自殺。統治中國達二百七十六年之久的明王朝,終於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推翻了。

崇禎是個年輕氣盛、勤於政事、銳意求治的皇帝。但是他誌大才疏,能力太差,又性子暴躁,急於求成,對臣下要求過於苛刻,大臣稍有過失就被革職或受到懲罰;他又疑心重重,猜忌大臣,使得人人自危,紛紛棄官而去;他任用奸佞,殺害忠良,自毀長城;麵對女真人的瘋狂進攻,他心急如焚,慌慌張張,連忙調兵遣將,但卻用非其人,使遼東局勢日益嚴峻;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軍逐漸逼近京師,大明王朝最終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所滅亡,這在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更為可悲的是,他至死都認為文臣誤國,卻不承認自己應對亡國負主要責任。一個人犯了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敢承認錯誤。有人說崇禎帝並非亡國之君,卻遭到了亡國的命運,其實不然。勤於政事,有意進取,並不能掩蓋他治國的失誤。一個勤於政事的無能君主,要比碌碌無為的君主給國家造成的危害還大。亡國之君,也不能用李煜、陳叔寶來衡量。昏庸可以亡國,無能同樣可以亡國。崇禎皇帝始終自以為是,至死都不能醒悟;在這一點上,他和項羽是同樣的可悲。盡管他不願看到祖宗創下的基業在自己的手裏斷送,更不想落下一個千古罵名;然而,所有他不願發生的事情都發生了,大明帝國的巨輪終於沉沒了。他別無選擇,隻有以死來向祖宗和國人謝罪。

十七世紀四十年代的東西方世界,有兩位君主遭到了幾乎同樣的命運:中國的明思宗上吊自殺,英國的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斷頭台。但是,兩個民族今後的命運卻大相徑庭:一個走上了崛起的資本主義強國道路;另一個則仍在封建頑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後才在前者的槍炮聲中姍姍覺醒。這是多麼具有諷刺意味的事件!難道它不值得今天的國人深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