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餘輝下的傾頹3(2 / 3)

思宗之所以對宦官罷了再用,用了再罷,如此反複無常,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對文官集團的不信任;而宦官能否專權,則完全取決於皇帝。他認為文臣誤國,這一想法直到他最後自殺都沒有改變。從最初的“外廷(朝臣)皆不足恃”,“士大夫負國家”,到後來的“諸臣誤朕”,“內外諸臣誤我”,就是他這一思想的體現。但是他在慨歎“文臣誤國”的同時,還寄希望於大臣們能“悔過自新”。崇禎八年,他再次罷免各道監視太監後,下詔說:“朕不得已永成祖監理之例,分遣各鎮監視,添設兩部總理。雖一時權宜,也欲諸臣自引罪,近經製初立,兵餉稍清,諸臣應自省,其將總理、監視等官盡行撤回,以信朕之初心。”

思宗所謂的文臣誤國,是確有其事的,一些官員的確辦事不力,貪贓枉法的官員更是數不勝數。但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如此;如認為袁崇煥叛變降清,更是大錯特錯。思宗這種反複無常的舉動,反映了他對文臣的態度變化,他對文臣的偏見日益加深,甚至認為文臣個個可殺。而他任用的宦官不僅能力有限,貪贓枉法較之文臣有過之而無不及。他重用宦官的結果,非但沒能讓諸臣自省,反而加深了宦官與士大夫之間的矛盾,讓士大夫感到失望,增加了他們的離心傾向。

綜上可見,思宗的性格缺陷太多了,幾乎人性的弱點他都占全了。而且,任何一個弱點都足以導致他的失敗。如果說他初政時的勤於政事,給人帶來的是希望的話,那麼,當他的一係列性格缺陷暴露無遺的時候,人們看到的就是失望了。

二、清軍入關

由於明思宗性格上的諸多不足,導致他在與清軍作戰中,決策連連失誤,清軍得以勢如破竹,占領整個東北,進而入主中原。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努爾哈赤死後,其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建元天聰,以第二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後,繼續向明朝展開攻勢。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發動了以擄掠奴隸和牲畜為目的的侵掠戰爭。皇太極親自領兵,從大安口龍井關越過長城,進攻遵化。明思宗起用孫承宗為兵部尚書,駐守通州。十一月,明山海關總兵趙率教領兵四千援遵化,在作戰中敗死。滿洲兵占領遵化,隨即進攻薊州、三河、通州。薊遼總督袁崇煥、寧錦副總兵祖大壽自寧遠領兵入援。皇太極向明朝施反間計,對俘虜的楊太監透露金國與袁崇煥已有密約,然後放楊太監回京報告。十二月,崇禎帝逮捕袁崇煥,下錦衣衛獄,後來將其淩遲處死。臨陣斬將,兵家大忌,況且袁崇煥是冤枉的。即使真的犯了錯誤,也應該讓他戴罪立功。用人之際,求人不得,反而殺人。袁崇煥之死是明朝的一大損失,明思宗之舉,令親者痛,仇者快。崇禎三年(1630)正月,金軍占領永平、遷安、灤州,進攻昌黎,被守城明兵擊退。三月,皇太極自領大兵,俘虜大批人畜,返回沈陽。五月,孫承宗收複遵化、永平、遷安、灤州諸城,擊敗金軍阿敏部。崇禎四年(1631),孫承宗乘機加強防禦,修大淩河城,由兵部尚書梁廷棟主其事。未能完成,皇太極已經於同年八月發起了有名的大淩河圍城戰。此間,明朝派監兵張春同總兵吳襄等率四萬援軍開來,結果張春被活捉,吳襄逃跑,全軍被殲。十月,副總兵祖大壽殺副將何可綱,此後便投降了後金(後來又逃回錦州),明在關外的精銳部隊喪失殆盡。

早在崇禎二年(1629),薊遼總督袁崇煥斬皮島(今屬朝鮮)守將毛文龍,毛文龍部將孔有德、耿仲明走往登州。崇禎五年(1632),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起兵反明,攻陷登州(蓬萊)。六月,孔有德、耿仲明率部泛海降金,皇太極以孔有德為天祐兵都元帥,耿仲明為總兵官。同年十月,明繼任廣鹿島副將尚可喜降清。自袁崇煥殺毛文龍,明思宗殺袁崇煥後,明朝遼東將領相繼叛降。一度顯露轉機的明朝邊防,又趨於瓦解了。

皇太極即位以來的十年間,對外作戰不斷取得勝利。蒙古各部相繼歸附。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四月,皇太極稱帝,建國號為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以盛京(沈陽)為都城。崇德年間(1636—1643)是皇太極統治的第二個時期。他在原來的基礎上,鞏固和擴大了在東北的統治,為入關統治全中國作了充分的準備。崇德元年十二月,皇太極發兵親征朝鮮。次年正月,朝鮮國王李倧投降,從此清朝代替明朝把朝鮮變成了藩屬,且解除了清朝進攻關內的後顧之憂。皇太極對明朝的軍事行動,分為入口(進入關內)之戰和關外之戰。崇德年間一共發動了三次入口之戰,每次作戰都分出一部分兵力在關外,以為牽製。第一次入口之戰發生於崇德元年五月至九月之間,由阿濟格等領兵出戰,此戰克十二城,凡五十六戰皆捷,俘人畜十七萬九千八百二十,生擒總兵巢丕昌。明兵部尚書張鳳翼、總督梁廷棟擁兵不敢出擊,清軍得以飽掠而歸。崇德三年八九月至崇德四年四月,清朝發動第二次入口之戰,以多爾袞和嶽讬為統帥,分統左右翼伐明。這是一次關內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此戰清軍俘人口二十萬四千餘。清軍最大的損失是揚威大將軍嶽讬死於軍中。但是明朝損失更大,著名的抗清人物孫承宗、盧象昇皆戰死。

在關外,明清之間進行了鬆錦大決戰。雙方對這場戰役都很重視。早在崇德三年,為配合清軍入關之戰,皇太極親自領兵攻向寧遠、錦州,祖大壽在中後所打敗了多鐸的軍隊。第二年,皇太極又領兵圍攻鬆山,旁及連山、塔山、杏山。祖大壽堅守錦州,清軍屢攻不克。從崇德六年起,濟爾哈朗開始令諸軍包圍錦州。此前,明朝已調洪承疇入衛京師。如今,朝廷正式任命洪承疇為兵部尚書兼副都禦史,總督薊遼軍務,這是準備決戰的重要一步。洪承疇於崇禎十四年(1641)十月出山海關,調集曹變蛟、王廷臣、自廣恩、馬科、吳三桂、楊國柱、王樸、唐通八總兵,共十三萬軍隊,開往遼東。當時祖大壽駐錦州,以鬆山、杏山、塔山三城為犄角。明兵的增援,促使清朝於崇德五年三月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以及漢軍固山額真石廷柱的軍隊,全部調來增援錦州。崇德六年八月,皇太極見形勢危急,事關重大,親自領兵進戰。皇太極親征,大大鼓舞了清軍的士氣。明兵雖號稱十三萬,能戰者隻有白、馬、吳三總兵所部。洪承疇不願急戰,但明思宗及兵部尚書陳新甲、職方郎中張若麒等皆輕躁促戰。洪承疇被迫進兵,結果被清軍大敗,明軍被斬就有五萬。第二年正月,副將夏承德以其子夏舒為質,密約清軍為內應,二月十八日清軍入鬆山,生擒洪承疇。三月初八日,錦州城內的祖大壽也因孤立無援,被圍一年後投降。四月,清軍又攻克塔山、杏山,並毀二城。至此,鬆錦決戰以清軍勝利告終。經過鬆錦決戰,明朝軍隊精銳傷亡殆盡。

崇德七年,皇太極發動了生前最後一次入關之戰。這次進軍的統帥,是奉命大將軍阿巴泰等,兩翼大軍分別從界嶺口及黃岩口毀長城而入,長驅南下,至山東兗州,計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敗敵三十九處,獲黃金二千二百五十兩、白金二百二十萬五千二百七十兩,俘人民三十六萬九千口及牛馬衣服等物。

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極病死,福臨即位,以叔父多爾袞等人為攝政,改明年為順治元年。清建國前後,就已把消滅明朝作為主要目標。但由於當時清朝的力量還不足以取代明朝的統治,因而皇太極時,主要還是作逐步滅明的準備。順治帝即位後,多爾袞與濟爾哈朗隨即發動了滅明的戰爭。當年九月,濟爾哈朗率清軍攻取中後所和前屯衛,斬明守將吳良弼和總兵官李輔明。駐守中前所的明總兵官黃色棄城逃走。寧遠總兵吳三桂領兵駐守,清軍不得前進。清軍分別招撫吳三桂和陝西李自成農民軍,以便南下滅明,被吳三桂拒絕。大順軍經由山西、河北向北京進軍,明朝急令吳三桂放棄寧遠,入衛京師。吳三桂率領軍兵四萬、丁口七八萬人,撤離寧遠。清軍聞訊,即修整軍器,儲糧秣馬,準備四月初乘機大舉南侵。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占領北京。四月初,清軍南下。吳三桂急忙率領寧遠軍入衛京師,三月二十日到達豐潤。得知李自成已經進駐北京,他立即退駐山海關。李自成命吳襄寫信招降,得吳三桂允諾。吳三桂帶領兵民由永平來京,途中得知大順拘禁了他的父母和愛妾陳圓圓,擄掠明朝大臣,不免怒發衝冠,疑慮反悔;隨即返回山海關,擊敗接防的農民軍,舉兵反大順。四月二十一日,吳三桂降清。二十二日,李自成與吳三桂及清軍激戰,農民軍大敗。李自成退至永平,二十六日返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倉促舉行典禮,宣布即皇帝位,接受文武官員朝賀。三十日,大順軍撤出北京,經真定入山西,向陝西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