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之門 ——天安門城樓3
承天門城樓的精美裝飾
古代皇宮建築對做工與裝飾都特別講究,其裝飾藝術中布局的大小規格、嚴謹程度直接影響著整個建築象征性的表達。
作為皇宮的正門承天門,屋頂上熠熠生輝的琉璃瓦、龍吻和栩栩如生的仙人走獸,大殿內外的鬥拱、梁枋與和璽彩繪以及城門與門釘的使用,自然是皇權和封建等級製度的象征性體現。
在承天門城樓大殿的屋頂上,覆蓋著上千塊金黃色的琉璃瓦。這些古樸的琉璃構件,在陽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散射出耀眼的光輝,使這座建築愈顯得美麗華貴,氣勢非凡。
琉璃建築構件的出現,最早的史籍記載見於北齊時魏收撰的《魏書》,書中的《西域傳大月氏》中記載:
世祖時其國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采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其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仍詔為行殿,容百餘人。
可見,從那時起,琉璃就以它華美的色澤和良好的防水性能與建築結下了不解之緣。琉璃的色彩種類很多,有黃、綠、青、藍、黑、白和翡翠等十幾種。
元朝宮殿大量使用的是綠色琉璃。但到了明朝時期,對於什麼樣的建築使用什麼樣的色彩則有了說詞。
明朝以後,黃色多用於皇宮和重要的廟宇處,綠色多用於宮廷內的一般殿宇、城門廟宇和王公府第等處,黑色常見於廟宇和王公府第,藍色預示無穹,隻用於與隆重祭祀有關的建築,如天壇祈年殿。
在承天門城樓屋頂正脊的兩端,有一對翹首華麗的琉璃裝飾物,古代稱為龍吻,因在正脊上,又稱之為大吻或正吻。
龍吻高3米多,寬2米多,重約4噸,由13塊琉璃構件組成,俗稱‘十三拚”。承天門共有正脊一條,垂脊8條,在正脊與垂脊上共有10個龍吻,故又有“九脊封十龍”的說法。
龍吻表麵飾龍紋鱗甲,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張口吞住正脊,脊上插有一柄寶劍。在古代建築中,龍吻不但是一種重要的裝飾物,而且由於它銜接了殿頂正脊與垂脊之間的重要關節,從而起到了使殿頂更加封閉、牢固和防止雨水滲入的作用。
古代建築正脊兩端的龍吻,過去又稱為‘鴟吻”。它的演變過程大體為,由鴟尾到鴟吻至龍吻。唐代以鴟吻為主,明代以後才由龍吻取代了鴟吻。據《唐會要》所記載:
漢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屋上,以壓火祥。
鴟尾的形狀呈月形,有點像魚的尾巴,又有點像鳥,人們當時把它裝飾在屋頂上,其作用有“避火”鎮災之意。
明朝承天門的龍吻嘴張得很大,可以吞住正脊的蓋脊瓦、正脊筒和群色條三部分,而後來的清代龍吻張得較小,則僅能吞住蓋脊瓦和正脊筒,群色條在龍嘴的下唇以下了。
在承天門正脊上的龍吻,其頸背上還插有一把寶劍,並露出傘形劍靶。它起裝飾龍吻,增加其華麗氣勢的作用。除正脊上的龍吻外,兩坡垂脊上也各有一龍吻,亦稱垂脊吻,其體形略小,呈前趨勢,起封護兩坡瓦隴和裝飾垂脊的雙重作用。
在我國古代宮殿的建築中,屋脊的裝飾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承天門除了正脊、垂脊上的龍吻外,在8條垂脊上還有72個栩栩如生的仙人走獸。每條垂脊最前麵的是一個騎著似鳳非鳳。似雞非雞的仙人領路,稱之為“騎雞仙人”。
仙人之後依次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和鬥牛9個形態各異的走獸。它們儼然一副昂首擺尾,欲上九天的神勢。
9個走獸各有各的含義。龍為萬物之首,鳳為百鳥之王,龍、鳳是吉祥富貴的象征,取其吉利之義;獅子乃獸中之王,狻猊傳說為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天馬、海馬在古代是尊貴的象征,寓意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押魚是海中異獸,能興風作浪,傳說是防火、滅火能手.獬豸外形似龍又有尾,似獅卻生角,性情忠直,善於分辯曲直,含主持公道之意;鬥牛是身披鱗甲又有龍的神態且外形似牛的一種異獸,能消災滅禍。
關於這些走獸的含義人們說法不一,但總體上不外乎鎮災除惡、逢凶化吉,體現著皇家殿宇的威嚴和吉祥富貴。
仙人走獸和龍吻一樣,不單純是簷脊上的裝飾物,
還是簷脊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騎雞仙人”的作用
是固定垂脊下端的第一塊瓦件,其他走獸的功能是遮住兩坡瓦隴交彙點上的三連磚上口,保證雨水不從三連磚處滲入。由於它們的存在,從而完美地起到了密封、防漏和加固的作用。
在明朝殿宇的等級不同,走獸數目也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別。按古建形製,一般多采用三、五、七、九奇數,最高為9個,不包括仙人,如承天門、端門、乾清宮等,但太和殿卻破例在9個走獸後邊又加上一個名為“行什”的走獸,達到10個,為宮殿走獸中最多的一例,充分體現出該建築的不同凡響。
殿宇降級,走獸數目也隨之減少,一般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的地方為9個,皇後寢宮坤寧宮為7個,嬪妃居所東西六宮為5個,有的甚至是1個。減掉的走獸是減後不減前,而且要成奇數。另外,走獸的尺寸、顏色視殿宇等級也有明顯區別。
在承天門大殿翹邊翹角的飛簷下,是令人眼花繚亂而又排列有序的鬥拱和梁枋。鬥拱為我國傳統木構架體係建築中所獨有,是由外形方木弓形橫木組成的具有翹、昂、拱特點的木製構件。
鬥拱在西周、戰國時代就已出現,唐宋時,隻是為了加強建築結構的整體作用,明時,則成為柱網和屋架間的主要裝飾。
色彩豔麗、上下疊落、層層咬合的鬥拱,是柱與屋頂的過渡部分,不但能使屋簷上翹和向外伸展,而且起到了承受屋頂重量並分散到柱身上的作用。鬥拱自唐代發展成熟後便規定民間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