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枋又分為額枋和簷枋。承天門屋簷鬥拱下麵是額枋,上邊繪有華麗的彩畫和金龍圖案;大殿柱頂部位,柱子之間相互聯係的構件叫簷枋,繪有龍鳳和裏圖案。一般較長梁枋構件的彩畫分為5段,兩端部分稱箍頭,其內側為找頭,中間稱為枋心。
和璽彩繪是我國古典建築中一種特有的裝飾藝術,也是彩繪形式中最為高級、最為尊貴的彩畫作。主要用於宮殿、壇廟等大型建築物的主殿。
梁枋上的各個部位主要線條全部瀝粉貼金,金線一側襯白粉或加暈,用青、綠、紅三種底色襯托金色,看起來非常華貴。和璽彩繪分為“金龍和璽”、“龍鳳和璽”和“龍草和璽”三種。
承天門大殿環廊采用的是金龍和璽圖案。整組圖案以各種姿態的龍為主要內容,枋心是二龍戲珠,找頭中青地為升龍,就是龍頭向上,綠地畫的是降龍,就是龍頭向下,盒子中間為坐龍,並襯以雲氣、火焰等圖案,具有強烈的神威氣氛。
在大殿廳堂縱橫交錯的梁枋上繪的是龍鳳和璽彩繪。枋心是雙龍或是雙鳳,找頭、盒子等部位青地畫龍,綠地畫鳳。龍鳳和璽含有“龍鳳呈祥”和“雙鳳昭富”之意。屋頂上的天花藻井畫的是團龍圖案。整個大殿在和璽彩繪的襯托下,顯得富麗堂皇,金碧生輝。
承天門的5個城門洞中,各有兩扇朱漆大門,門上布有“縱橫各九”的鎏金銅釘。在城門上施用門釘之舉,最早出現於隋唐時期。
最初是出於構造的需要,在木板和穿帶部位,釘上鐵釘以防止門板鬆散。但由於鐵釘釘帽露在門表麵有礙觀瞻,為美觀起見,人們將針帽打造成泡頭形狀,於是,就兼有了裝飾功能。
對於使用門釘的數量,明代以後,有了等級上的講究:“宮殿門廡皆崇基,上複黃琉璃,門設金釘。”“壇廟圜丘外內垣門四,皆朱扉金釘,縱橫各九”。
門釘要縱、橫各九路,因為九是陽數之極,“九重”為帝王之居,隻有皇帝的皇宮及城門正門才能享有“縱橫各九”的規格,以下按品級門針數量呈單數遞減。
一般親王府邸的大門上門釘縱九橫七;世子府邸門釘縱七橫五;公爵門釘縱橫各七,侯爵以下至男爵縱橫各五,不過,他們各自的大門上隻能為鐵製門釘,不能采用銅製門釘。天安門乃皇城正門,當然門釘也屬最高級別。
[旁注]
《魏書》 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曆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誌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誌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
《唐會要》 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斷代典製體史籍,100卷,北宋宰相王溥撰,它取材於唐代的實錄文案,分門別類地具體記述了唐代各項典章製度的沿革變遷,始稱《新編唐會要》,後簡稱《唐會要》。
脊瓦 就是指蓋在屋脊上的、同一部分能向兩麵排水的瓦,而蓋瓦為坡麵上的瓦隻能單向排水的。形象的以故宮為例,丫子形的棱上多為脊瓦,作用是向兩邊排水,棱之間的麵上的為蓋瓦,作用是沿麵向下排。
行什 在我國古建築的岔脊上,共裝飾有10個小獸,其中最後一個就是行什,是一種帶翅膀猴麵孔的人像,手持有降魔的功效的金剛寶杵,是壓尾獸。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古代建築上的脊獸,可見的行什僅在太和殿上,象征著消災滅禍,逢凶化吉,還含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之意。
柱網 單層房、多層房中,承重結構柱子在平麵排列時形成的網格稱為柱網。柱網的尺寸由柱距和跨度確定。所以建築柱網的確定主要就是確定跨度和柱距。
找頭 是指檁端至枋心的中間部位,由找頭本身、皮條線、盒子、箍頭等部分組成。如檁枋較長,找頭部分可延長,皮條線沿邊用雙線,加箍頭和盒子等。
[閱讀鏈接]
在承天門正脊上的龍吻,其頸背上插有一把寶劍。據說,這是因為怕龍吻擅離職守逃回大海,所以把它死死地鎖在屋脊上,使其不能騰飛。
明代以前,雖有龍吻但多不插劍靶。明清兩代龍吻上的劍靶在外形上也有區別,明代劍靶外形為寶劍劍柄,劍柄的上部微微向龍頭方向彎曲,頂部做出五朵祥雲裝飾;
清代劍靶外形也是劍柄,但上部是直的,沒有向龍頭方向彎曲,頂端雕飾的圖案是魚鱗裝飾。天安門龍吻上的劍靶屬清代形製。
清朝擴建並更名為天安門
明末時,宏偉壯觀的承天門毀於兵火,上半部蕩然無存,隻剩下光禿禿的5個門洞。1644年,清朝決定定都北京後,立即著手對北京宮室進行了修複。當時,雖然也有一些增建的宮殿,但數量不多。
清朝的皇城、宮城大多承襲明代舊製,經過幾次大規模的修繕後,古都北京的城郭和城門基本上恢複了原貌。
當時,由於進京不久,清朝統治者特別注重“安”與“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統治的“長治久安”。於是,清朝除采用其他措施外,還在城門的名稱上大做文章。
清朝首先將紫禁城內的“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分別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取內宮平穩之意。還有皇城的“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3個門,都突出了一個“安”字,以示外安內和。
1651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下令在承天門原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改建,按明時承天門原貌重修城樓,將“承天門”之名更改成了“天安門”,但天安門上懸掛的木質匾額是“天安之門”,以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
這樣一來,“天安門”既涵蓋了“承天啟運”的命名意旨,又納入了“安邦治國、國泰民安”的思想。
1688年,康熙皇帝下令大規模修繕與擴建天安門,基本保持了順治時改建的形製。在天安門城樓基座周圍增建了漢白玉欄杆、欄板,雕刻了蓮花寶瓶等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