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之門 ——天安門城樓3(3 / 3)

在康熙年間,除重建天安門城樓外,還修繕和擴建了金水橋以及天安門宮廷廣場等。

天安門前的七座橋在建製、裝飾和使用對象上各有不同,一直有著森嚴的等級製度。位於七座橋最中間、最突出的一座橋的橋麵最為寬闊宏大,長23.15米,寬8.55米,白石欄杆柱頭上雕刻著蟠龍望柱,下襯雲板,為皇帝一人專用,稱為“禦路橋”;

禦路橋兩旁,白石欄杆上雕有荷花柱頭的橋叫“王公橋”,橋麵寬5.78 米,隻許宗室親王們通行;王公橋外側的兩座橋較窄,寬4.55米,叫“品級橋”,隻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

在金水橋中,最靠邊的兩座橋比品級橋還窄,隻是普通浮雕石橋,叫“公生橋”。

一座在太廟,即後來的勞動人民文化宮門前;一座在社稷壇,即後來的中山公園門前,供四品以下官員、兵弁和夫役過往使用的。

在清朝時期,北京皇城和宮城最大的變化是1754年擴建了天安門前宮廷廣場。據《國朝宮史·宮殿一》記載:

天安門外,東為長安左門,西為長安右門,重建於1754年,至1760年竣工,又增築長安左門外圍牆一百五十五丈,長安右門外圍牆一百六十七丈五尺一寸。各設三座門。

這就是說明,當時的天安門廣場,在長安街左、右門外又分別加築了一道圍牆,從而將門外的街道也括入了天安門前廣場之內。

清北京皇宮在順治、康熙兩朝雖尚屬恢複階段,但其宏偉壯麗在世界上已堪稱一流。在當時,廣場東側大部分沿用明朝舊製,仍為各部所在,當時叫戶部街。

為了封建統治的需要,清朝在戶部街外側增設了掌製誥、史冊、文翰之事的翰林院,負責對外通商和交涉事物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及太醫院等。

在天安門廣場的西側,清朝采用八旗兵製,不再建立五軍都督府,並把原來的街道改稱前府胡同、右府胡同、左府胡同、中府胡同和後府胡同等。還在明錦衣衛舊址建立了刑部,稱這條街為刑部街,後來,在刑部街上又增設了都察院和大理寺等審案判刑的機關,又稱司法部街。

另外,在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有分別通往五府六部的總門兩座,叫做“公生門”,文武官員由此進出宮廷俱奏。

乾隆年間,清朝在公生門兩邊加築圍牆,東西折向北轉接皇城牆,又在新加圍牆東西端各辟一門,門三闕,分別稱東三座門、西三座門。後來,公生門和東、西三座門及內裏的五府六部陸續拆除。

在清朝末年,天安門遭到嚴重破壞。後來,荒涼破敗的天安門城樓曆經它曆史上最大兩次大規模的修繕,由原來的通高33.87米變成了34.7米。整個天安門古建築群,從天安門到外金水橋至天安門廣場,全部建築煥然一新,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在天安門城樓大殿內,在10根紅色廊柱中間,懸掛上了8個紅色的大宮燈。每個宮燈高2.23米,周長8.05米,直徑2.25米,重達80千克,簡直碩大無比,每一盞至少3個大人才能環抱過來,在當年堪稱有史以來最大的宮燈。

天安門城樓的中廳懸掛了一幅高2.6米、寬5.8米的《江山永泰》圖。該以奇特的構思、濃烈的筆墨和粗獷的線條,勾勒出一幅巍峨雄渾的泰山圖。畫家借泰山謳歌和諧盛世。

在天安門城樓東西兩側,各有7個紅色的觀禮台,觀禮台前東西各築有花壇。在天安門城樓的前方近處是兩座大觀禮台,每座長95米,寬12米,各有6個小區。觀禮台呈北高南低傾斜式,內有梯形台階,總容量為20000多人。

[旁注]

清世祖 (1638年~1661年),即順治帝,本名愛新覺羅.福臨。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6歲登基,14歲親政。在親政後,整頓吏治,注重農業,提倡節約,減免苛稅,廣開言路,網羅人才,遷都北京,他為鞏固清王朝統治作出了貢獻。

康熙皇帝 (1654年~1722年),本名愛新覺羅·玄燁,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是我國曆史上最成功的帝王之一和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麵。此外,他還組織編輯了《康熙字典》。

《國朝宮史》 為清代宮廷專史,共36卷,1742年時,清代內廷大學士鄂爾泰、和張廷玉等奉敕編纂,完稿於1806年。全書分為6門,其中訓諭4卷、典禮6卷、宮殿6卷、經費3卷、官製2卷、書籍15卷。《國朝宮史》書成之後,向無刻本,隻繕錄三部,一貯乾清宮,一貯尚書房,一貯南書房。

翰林院 是我國曆史上曾經長期存在的一個帶有濃厚學術色彩的官署。盡管它的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動,但性質卻沒有太大變化,直至伴隨著傳統時代的結束而壽終正寢。在院任職與曾經任職者,被稱為翰林官,簡稱翰林,是傳統社會中層次最高的士人群體。

錦衣衛 全稱“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

[閱讀鏈接]

據史料記載,在清初期,清朝摘下了“承天之門”匾額,掛上了刻有滿、漢、蒙三種文字的“天安之門”匾額。

此後,“天安之門”匾額上的三種文字又被改成了滿、漢兩種文字,而且,“之”字被去掉了,“天安門”3字為漢字楷書,其字體也相應擴大,幾乎增大了一倍。

後來,匾額上的字體又幾經變化,再後來,其木匾都再未更換過,隻是匾額上的滿文被除掉,隻剩下了漢字書寫的“天安門”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