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之門 ——天安門城樓4
曆史上天安門的地位顯赫
天安門一直是明清兩代王朝身份和皇權的象征,當時的天安門對於庶民百姓來說,簡直就是拒人千裏之外的禁區,哪怕是探頭一看,也是“私窺宮門”的重罪。
明清兩代時,天安門是皇帝頒布最為重要的詔令,也稱“金鳳頒詔”的地方。如皇帝登基、冊封皇後等重大國家慶典活動,皇帝都要在天安門舉行“金鳳頒詔”儀式。據清代史書《日下舊聞考》記載:
凡國家大慶,覃恩,宣詔書於門樓上,由垛口正中,承以朵雲,設金鳳銜而下焉。
就是說,皇帝發布的重大命令,就是書麵的詔書,要在天安門上進行一套隆重繁瑣的儀式,才能向全國各地頒發。這表明天安門在封建統治者心目中具有顯赫的政治地位。
在進行頒詔儀式時,工部要預先在天安門正中垛口備有黃案的宣詔台,並準備好“金鳳朵雲”,就是漆成金黃色的木雕鳳凰和雕成雲朵狀的木盤。
奉詔官和宣詔員,就是捧接詔書和宣讀詔書的官員等人衣冠楚楚,早已恭候在那裏。
詔書宣讀之前,放在太和殿黃案上,皇帝蓋上禦璽後,經過一套繁瑣的禮儀,由禮部尚書用雲盤承接詔書,捧出太和殿,暫放到午門外的龍亭裏,然後在鼓樂儀仗的引導下抬到天安門城樓上,再將詔書放在宣詔台的黃案上。
宣詔官登台麵西而立,宣讀詔書。這時,隻見天安門下金水橋南,文武百官和吉老按官位序列依次麵北而行三跪九拜大禮。
宣詔官讀完詔書,由奉詔官把詔書卷起,銜放在木雕的金鳳嘴裏,再用彩繩懸吊“金鳳”從天安門垛日正中徐徐放下。城樓下早有禮部官員雙手捧著“朵雲’等在那裏,這樣,“金鳳”嘴中的詔書也就落在“雲盤”中了,此舉稱為“雲盤接詔”。
禮部官員接詔後,詔書仍要放回天安門前的龍亭內,然後由黃蓋,就是黃色傘蓋、儀仗和鼓樂為前導,浩浩蕩蕩抬出大清門,送往禮部衙門。
這時,禮部尚書早已從長安左門快步回到禮部衙署門前跪迎詔書,並將詔書恭放在大堂內,行三跪九叩禮。隨後,用黃紙謄寫若幹份,分送各地,頒告天下。
天安門還是“金殿傳臚”的地方。明清時代,盛行科舉製度。科舉有“鄉試、會試、殿試”三種。殿試又稱禦試、廷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在太和殿前進行的屬國家最高一級的國家考試,是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和籠絡知識分子,維護其統治的一種手段。
明初“殿試”,曾在承天門南金水橋畔設案考試,後移至太和殿。清朝在保和殿。這種考試每3年進行一次,時間一般在春季農曆三月。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十分嚴格,進京應考的舉人首先要集中在大清門內東側千步廊朝房,經禮部會試,考中後為貢士,又稱為“中式進士”。隻有取得貢士資格才能進宮參加殿試。
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考卷的成績,由閱卷大臣打分,獲得前10名的考卷,皇帝還要親自過目,考中的被賜予進士。列第一甲第一名者稱為“狀元”,列第一甲第二名叫“榜眼”,列第一甲第三名的是“探花”。
殿試兩天後,皇帝召見新考中的進士。考取的進士身著公服,頭戴三枝九葉冠,恭立天安門前聽候傳呼,然後與王公百官一起進太和殿分列左右,肅立恭聽宣讀考取進十的姓名、名次。這就是“金殿傳臚”。“臚’有陳列的意思,‘傳臚”就是依次唱名傳呼,進殿晉見皇帝。
考中的進士被皇帝召見後,禮部官員捧著“欽定”
的寫有進士姓名、名次的“黃榜”,先放到午門前的龍亭裏,再由鼓樂儀仗前導,抬出天安門,出長安左門,張掛在臨時搭起的龍棚裏,就是後來的南池子南口迪西紅牆處,由名列榜前的新科狀元率諸進士看榜。
3天後,“黃榜”收回內閣封存。而後,順天府尹,就是北京的地方官給新中狀元、榜眼和探花者插金花,披上大紅彩綢,用儀仗接到城北順大府衙門裏飲宴,以謝皇恩。完畢,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醉心於仕途的士子們,一旦“黃榜”題名,便身價百倍,因此當時人們把中進士比作“鯉魚跳龍門”,把天安門前的長安左門稱作“龍門”。
明清時期,除了在天安門舉行“金鳳頒詔”、“金殿傳臚”等活動外,還有皇帝每年要到天壇、地壇祭天祭地,皇帝禦駕親征和大將出征在天安門前祭路祭旗,勝利凱旋 “獻俘”、“受俘”,遇有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也都要啟用天安門,以顯帝國威風。
天安門地位至尊,即使皇帝出入也是有限的,嬪妃夫役更是絕對禁止出入天安門的。但也有例外,就是皇帝大婚時,新婚皇後可以由天安門抬進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