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大婚可不是小事,也有一套繁瑣的程序。要先派使者到女家行聘禮,再迎新皇後,由大清門入天安門進後宮。這是封建等級製度的體現。這種帝王獨尊的現象,甚至連皇帝的父母能否從天安門通過都會引起爭議。
明嘉靖年間,明世宗朱厚熜母親要去太廟祭祖先,在從何門進入的問題上,禮部的官員們就此引起了一場爭論。最初決定由東安門進入,但當時的禮部尚書張璁直言勸說眾臣:
“即使是貴為天子,也是有母親的,怎麼能讓皇帝的母親從旁門過去呢?”
最後,禮部官員們議定,改由大清門入天安門去太廟。天安門是進喜不進喪的地方,就連皇帝以及皇帝父母的靈柩都不能從天安門出入。
明代時,“廷仗”和“獻俘”的地方,均在天安門的後邊,午門的前麵。但清朝一般不再用“廷杖”的刑罰。
“廷杖”是對朝中的官吏實行的一種懲罰。那時,皇帝倡導文武百官以至平民百姓上書“進諫”。但是, “勸諫”批評皇帝是要冒風險的。如果冒犯了皇帝的尊嚴,龍額大怒,就要在午門前罰跪、打棍子,這叫做“廷杖”。
“獻俘”始於清朝。凱旋的軍隊將士,為顯示戰果,要在午門前舉行“獻俘禮”。儀式前一天,戰俘由兵部官員牽引,自長安右門入內,押至太廟、社稷壇祭祀,表示是祖宗的護估和國家的福分。此舉被稱為“獻俘”。
據《午門獻俘圖》記載:次日,皇帝登午門樓受俘。門樓正中設禦座,簷下張黃蓋。各種儀仗、法駕、鹵簿陳設在闕門左右,禦輦、仗馬、護朝寶象、大樂排列停當。
當日清晨,眾王公大臣,身穿朝服雲集午門前,俘虜們此刻也被押至此地。身穿袞龍服的皇帝在鼓樂聲起、三呼“萬歲”聲中,至午門城樓禦位上降旨,對俘虜進行發落,若恩赦不株,則宣旨釋俘,眾戰俘叩頭謝恩。此景稱為“受俘”。
乾隆皇帝曾於1755年禦製《午門受俘》詩一首:
雷霆申宿令,閶闔受新俘。
詎乃恩全背,安能誅競捕?
緝凶新附奮,宥命舊奸瞿。
白練陣班末,雙頑肆市衢。
快晴天意順,大禮眾情愉。
益切欽心鏡,永懷鞏帝國。
該詩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當時受俘禮乾隆皇帝的愜意
心情和期望皇朝永固的思想。
[旁注]
《日下舊聞考》 是一本有關北京的史誌書,全書名《欽定日下舊聞考》,160卷,清朝大臣英廉等奉敕編撰。本書參閱古籍近2000種,收集保存了大量自清順治至乾隆4朝時期,中央機關及順天府、宮室、苑囿、寺廟、園林、山水和古跡諸方麵的建置、沿革及現狀的原始資料,具有很高的曆史和學術價值。
禮部尚書 是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學校、科舉和外事活動的大臣,始置於南北朝北周時期,隋唐為六部之一。曆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狀元 指我國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考取第一名的人 。殿試由皇帝或中央政府指定的負責人主持,用同一套試題,在同一地點開考,然後經統一閱卷、排名,並經最高當局認可的進士科國家級考試的第一名。此製度始建於隋唐時期。
天壇 在故宮東南方,占地273公頃,比故宮大4倍,是明清兩朝帝王冬至日時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穀禮的地方。天壇建築布局呈“回”字形,由兩道壇牆分成內壇、外壇兩大部分。最南的圍牆呈方形,象征地,最北的圍牆呈半圓形,象征天,北高南低,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圓地方”。
午門 是紫禁城的正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此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午門東西北三麵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麵門樓,麵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頂。東西城台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俗稱五鳳樓。
[閱讀鏈接]
據說,1844年,道光皇帝親禦太和殿召見新科狀元等人,不料這天傳臚唱名時,獲得這一年第一甲第一名的武進士徐開業與第一甲第三名的武進士梅萬清沒按時到班,他們說因天安門閥門未開誤了點卯。
但事有湊巧,與他們同住一區的第一甲第二名泰鍾英等人卻均由天安門闕門入宮。所以,徐、梅二人理由欠妥。按大清律典,延誤到班要被斥革。
後來,因皇上發惻隱之心,念二人係草茅新進之人,保全了二人的武進士頭銜,允許再參加下一屆的會試。這一年的新科狀元就由秦鍾英替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