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國門——正陽門城樓1(1 / 3)

京都國門——正陽門城樓1

“正陽門”俗名“前門”,原名“麗正門”,始建於元代,坐落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南端,處於古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內向“仰拱宸居”,外向“隆示萬邦”,具有威天下而昭禮儀的“國門”地位。正陽門箭樓因形式比較獨特,所以它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

明清時期的正陽門是王朝都城的正南門,也是北京唯一保留較為完整的城門。

在京師諸門中,正陽門規製最為隆崇,集城樓、箭樓、甕城和閘樓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係。其城樓和箭樓規模宏麗,形製高大;甕城氣勢雄渾,為古代北京城垣建築的代表之作。

元朝時期始建麗正門

13世紀中期,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統一了全國。1267年,元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為了“南臨中土,控禦四方”,遷都燕京,即後來的北京,並大興土木建設元大都。

曆時9年,元大都的城垣及宮室建設終於完成,全城共建了11座城門。據元代史事劄記《輟耕錄》記載:

城之正南曰麗正,左曰文明,右曰順承,正東曰崇仁,東之南曰齊化,東之北曰光熙,正西曰和義,西之南曰平則,西之北曰肅清,北之西曰健德,北之東曰安貞。

元朝大都城的南垣,位於後來的東西長安街一線上。作為元大都的南城垣正門,當時的麗正門就坐落在後來天安門略前的位置。

在當時,從城南麗正門起,穿過皇城的靈星門、宮城的崇天門和厚載門,經萬寧橋到中心閣這條南北走向的直線,就是元代大都城的中軸線。而宮城的主體建築,都是按照這條中軸線對稱展開的。

實際上,作為後來正陽門的前身麗正門,在始建之際,便確定了“宅中定位”、“仰拱宸居”、“昭示萬邦”的地位。

而“麗正”之名,則取自《周易·離卦》中“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天下”之意。

麗正門當千步街,九重深處五雲開。

雞人三唱萬官集,應製須迎學士來。

這是元代文人歐陽原功寫的與元代的麗正門方位有關的詩。而當時的另一位史地學者熊夢祥,在其史地專著《析津誌》一書中,不僅明確地記述了麗正門的方位,而且還敘述了相關的禮儀製度,即麗正門辟三門,中門唯車駕巡幸郊祀方得開啟之製:

崇天門。正南出周橋,靈星三門外分三道。中千步廊街,出麗正門,門有三,正中惟車 駕行幸郊壇則開;西一門,亦不開,止東一門,以通車馬往來。

元大都的城門是1267年至1276年期間一體修建的。麗正門的建築技術受到唐宋兩代,特別是宋代的影響較大。

麗正門城門的地基非常堅固,城門的支撐和過梁為木結構,門洞口為梯形,門樓簷脊均飾蓋以琉璃瓦。

麗正門宅中定位、經緯四通和直達南城的環境優勢,在元代初期,便形成了大都城一處繁華的商貿區。《析津誌》一書曾記元世祖封賜麗正門第三橋南一樹為“獨樹將軍”,並敘述了該處商賈及其遊人的盛況:

世皇建都之時,問於劉太保秉中定大內方向。秉中以今麗正門外第三橋南一樹為向以對,上製可。遂封為獨樹將軍,賜以金牌。

每元會聖節及元宵三夕,於樹身懸掛諸色花燈於上,高低照耀,遠望若火龍下降。樹旁諸市人數,發賣諸般米甜食、餅糕、棗麵糕之屬,酒肉荼湯無不精備,遊人至此忘返。

元代的大都當初沒有建甕城和箭樓,所以麗正門當時隻是城樓一座,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1359年。當時,元代政權風雨飄搖。為守住大都,當年10月,元順帝孛兒隻斤·妥懽帖睦爾“詔京師十一門皆築甕城,造吊橋”。

於是,元帝國在各路農民軍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在不適於建築施工的冬月低溫的環境中,倉促完備了包括麗正門在內的11座城門的樓鋪之製。

1368年,明代攻陷元大都後,明太祖朱元璋詔改元大都為北平府。為抵禦北逃的元蒙貴族卷土重來,由明代開國大將華雲龍新築城垣,防衛元都。

這次修築北平城,主要為加強軍事防禦,除將舊城北垣南縮五裏以及廢東垣、西垣北側之門外,一切均沿襲元朝大都的舊製,沒有什麼變化。

據成書於1376年 的明代史誌《洪武北平圖經誌書》,對明初北平府的城牆和城門的記述:

舊土城一座,周圍六十裏,克複後以城圍太廣,乃減其東西迤北之半,創包辦磚甓,周圍四十裏。其東南西三麵各高三丈有餘,上闊二丈;北麵高四丈有奇,闊五丈。

濠池各深闊不等,深至一丈有奇。城為門九:南三門,正南曰麗正,左曰文明,右曰順承;北二門,左曰安定,右曰德勝;東二門,東南曰齊化,東北曰崇仁;西二門,西南曰平則,西北曰和義。各門仍建月城外門十座。

由此可知,在明代開國大將華雲龍縮築舊城之後,北平城曾在土城垣的基礎上,加甕過磚石,並對月城,就是甕城、外門,就是箭樓等建築有過修繕和添建。各城樓均在甕城外門上築箭樓,周圍都使用了磚石包甓。但其中的麗正門甕城比諸門多建了一門。

1402年,麗正門在元大都舊址移建新址,就是後來的正陽門所在地後仍稱名“麗正門”,此名先後曆經了明代永樂、洪熙和宣德三朝計16年。

1403年正月,明成祖朱棣詔改北平為北京,暫稱“行在”,並從1406年開始營建北京的宮殿和城垣。當時的北京南城垣,仍然沿襲元大都舊製,位於後來的長安街稍南一線上。

為把五府六部都擺在皇城前麵,明成祖朱棣在營修皇城時便將南城垣南移了近千米,即在後來的正陽、宣武和崇文三門的平行線上。這次移建和增築,於1421年正月告成。其中,原來大都城與北平府的麗正、順承和文明三門隨南垣南移,並仍沿稱舊名。

明朝定都北京後,對北京城垣的修繕和移建工程,前後又進行了10餘年,東南西三麵總計新築城牆2700餘丈,又在全城外側加甕磚石,並改西垣的“和義門”為“西直門”,東垣之“崇仁門”為“東直門”。

當時,京城周圍約20千米,共建有9門:南邊的城門名叫“麗正”、“文明”和“順承”,東邊的城門名叫“齊化”和“東直”,西邊的城門名叫“平則”和“西直”,北邊的城門名叫“安定”和“德勝”。

在永樂年間修建的北京諸門,除移位新建的麗正、順承、文明三門外,其餘六門都沿襲了元大都城舊製,設有城樓、箭樓與甕城。

1436年,繼位不到一年的明英宗朱祁鎮利用前朝父、祖曆代所積資材,又對北京城垣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他“命太監阮安、都督同知沈青、少保工部尚書吳中,率數萬人修築京師九門城樓。”工程進行了3年多,直至1439年方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