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國門——正陽門城樓1(2 / 3)

京師門樓,城壕,橋閘完。正陽門正樓一,月域中左右樓各一;崇文、宣武、朝陽、阜成、東直、西直、安定、德勝八門各一,月城樓一。各門外立牌接。

城四隅立角樓。又深其濠,兩涯悉璧以磚石。九門舊有木橋,今悉撤之,易以石。兩橋之間各有水閘。濠水自城西北隅,環城自東,曆九橋九閘,從城東南隅流出太通橋而去。

在這次北京城垣和城門的大規模修建中,明朝不僅完善了各門的“樓鋪之製”,而且還將“麗正門”、“文明門”、“順承門”、“齊化門”和 “平則門”5座城門分別更名為 “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和“阜成門”,其餘4門則仍然使用原來的名字。

[旁注]

元世祖 (1215年~1294年),本名孛兒隻斤·忽必烈,蒙古族,他在青年、時便“思大有為於天下”,他是元朝的創建者和蒙古民族光輝曆史的締造者,也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位35年間,知人善任,信用儒術,興兵滅宋,統一全國,其領土包括亞洲及歐洲東部,疆域之廣,前古未有。

《周易》 也稱《易經》或《易》,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我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原著,對我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說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是華夏5000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析津誌》 元代文人熊夢祥撰。元大都舊稱為析津。本書為最早記述今北京地區的一部專門誌書,是研究這一地區地理、曆史的寶貴資料。書中對元大都的城池、坊巷、官署、廟宇、人物、風俗和學校等都有較詳細的記載。

元順帝 (1320年~1370年),本名孛兒隻斤·妥懽帖睦爾。蒙古帝國可汗,汗號“烏哈噶圖可汗”。元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元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攻打大都時,因其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抵抗,而先後逃往上都和應昌,明代史官認為他順應天意,故史稱他為“元順帝“。

明太祖 (1328年~1398年),本名朱重八,後改名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是繼漢高祖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他曾因身體差及家中貧寒,他曾入寺為僧。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後世史學家稱其為“洪武之治”,他被尊稱為“明太祖”。

明成祖 (1360年~1424年),本名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他曾經受封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在1402年奪位登基,改元永樂。他在位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他五次親征蒙古,詔令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多次派鄭和下西洋,鞏固維護了我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

明英宗 (1427年~1464年)本名朱祁鎮,明朝第六位皇帝。他即位後社會經濟有所發展。但他由於過分寵信太監,開啟了明代宦官專權之端。後來,他在土木堡戰敗被俘獲釋後,被軟禁於南宮,後因大將石亨等擁戴而複位。

[閱讀鏈接]

傳說,建築正陽門箭樓時,明成祖朱棣曾經前去視察,發現正陽門箭樓的樓頂並沒有他所期望的那樣高大壯觀後,“龍顏大怒”,限工匠們在一個月內將樓頂改建得高大氣派,否則予以治罪。期限臨近,殫思竭慮卻無計可施的工匠們惶恐無比。

有一天,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木匠前去乞求工匠們為他的鹹菜加點鹽。此後數日,老木匠不斷地去乞求工匠們給他的鹹菜添“鹽”。

工匠們因此受到啟發,為正陽門箭樓的樓頂添加了一周飛簷,使得箭樓的樓頂變得高大華貴,整個正陽門箭樓也顯得巍峨壯麗。一月後,明成祖再去時,驚為神來之筆,不禁“龍顏大悅”。

明朝時正陽門日臻完善

在明朝正統年間,重建完成後的京師9門中,以“正陽門”的形製最為隆崇,不僅箭樓設門,在甕城左右也都設了門,並在還在其左右門上加蓋了閘樓,而其他諸門甕城內則隻設一門。

至此,正陽門作為京都正門,可謂名實相符了。在它的名字中,“正”代表了它是京城的正門,而“陽”則是天之大數代表了皇帝,因為“日為眾陽之宗”,古代以為人君之象,因係“國門”,又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正對宮城,故命名“正陽門”。

1553年,為抵禦蒙古俺答汗部不時對京師的襲掠,保護正陽、崇文和宣武三關廂之民,明世宗朱厚熜又詔令修築了外城。

明朝時期的北京諸城經過洪武、永樂、正統和嘉靖四代近200年的改建增築,規整壯觀,形製完備,最終形成了“裏九外七皇城四”:即內城9門,外城7門,皇城4門,共20門的格局。

而正陽門以宅中定位的優勢,與崇樓巍峨,雄視八表、籍壯觀瞻的國門地位,一直領秀京師諸門。在當時,正陽門不僅修築了甕城、箭樓、東西閘樓,並疏浚城壕、建造石橋和牌樓,形成了“四門、三橋和五牌樓”的格局。

正陽門在磚砌城台上建有兩層城樓,占地3000多平方米,城台上窄下寬,有明顯收分,寬95 米,厚約31米,高約14米,城台南北上沿各有1.2 米高的宇牆。城台正中辟有券拱門,五伏五券,內券高9米多,寬7多米,外券高6 米多,寬6 米,門內設千斤閘。

正陽門城樓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簷歇山式三滴水結構。樓脊飾龍頭獸吻,每麵有簷柱、老簷柱和金柱三層柱子,朱紅梁柱,金花彩繪。城樓的樓上、樓下均四麵均設有門。

在城樓兩端,沿城牆內側設有斜坡馬道以通上下,通麵寬七間41米,進深三間21米。城樓外側重簷以上懸掛木質大門匾。

城樓的樓身寬36米多,深16米多,高27米多。上下均有回廊。上層前後裝菱花格隔扇門窗,下層為朱紅磚牆,明間及兩側正麵各有實榻大門一座。整座城樓的整體高度為42米,為古代北京所有城門中最高大的一座,也是古代北京全城最高大的一座建築。

正陽門箭樓位於正陽門城樓的正南方,是最能體現我國古代軍事防禦思想和技術水平的代表性建築,為一磚砌堡壘式建築,雄踞於磚砌城台之上,占地2147平方米。城台高約12 米,上窄下寬,也有明顯收分。

門洞為五伏五券拱券式,內設"千斤閘", 南側寬10 米,北側寬12 米多。開在城台正中的中門,與城門相對,是內城9門中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專供龍車鳳輦通行.

當皇帝去天壇“祭天”,或去先農壇“親耕”時,“禦駕”都由此出入。平常時,正陽門箭樓及東閘樓下的城門關閉,百姓經甕城東西兩個門洞出入。

箭樓上下四層,樓頂為灰筒綠琉璃剪邊、重簷歇山式,飾綠琉璃脊獸。南、東、西三麵辟箭窗,以作對外防禦射擊之用,南麵四層,每層13 孔,東、西各四層,每層4 孔,連抱廈2 孔,共辟86 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