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樓的結構為前樓後廈,麵闊七間,寬62 米,進深20 米;北出抱廈廡座,麵闊五間,寬42 米,進深12 米,門兩重,前為古老的吊落式閘門“千斤閘”,後為對開鐵葉大門。
整座箭樓通高35米多,在明代及後來的清代北京城垣的箭樓中,唯正陽門箭樓辟門,亦最為高大雄偉。由於其形式比較獨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
在箭樓與城門樓之間有一座巨大的甕城。甕城是為了加強對城門的保護而設立的,用以消除城防的死角,加大敵人的攻打難度。
曆史上,北京內城曾多次遭到進攻,如後金軍隊和蒙古族俺答汗和部落的圍攻,以及後來清代時八國聯軍的進攻,因正陽門的城池堅厚,除八國聯軍之役外,在其他圍城戰中均未曾被強行攻破過。
甕城為長方形,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米,東北和西北兩內角為直角,東南和西南兩外角為抹角,甕城將城垣、城門樓、箭樓和兩座閘樓連接起來。甕城城垣與城牆高度相同,高約11 米,略窄些,內為土牆心外甃大城磚。上頂甬道海墁城磚,外側築雉堞,內側築女兒牆,內有空場。
甕城東西兩側建有閘樓,閘樓麵闊三間,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歇山小式屋頂,外側辟箭窗兩排共12 孔。閘樓下開券門,以通行人,門內也有千斤閘。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樓坐落在頂端,甕城的4個方向各開有拱券式門洞一座,東、西、南為吊落式閘門。
北門在宏偉的城樓之下,南門在高大的箭樓之下,東西兩門則在甕城東西正中的閘樓之下。平時箭樓及東閘樓下的城門關閉,出入百姓繞行西閘樓下券門。
在明代時,北京內城9門外均有一座跨越護城河的石橋,但唯獨正陽門外並列有三座橋,稱“正陽橋”。正陽橋外是油漆彩畫、木結構的五牌樓。正陽橋東側燕尾石堤上的鎮水石獸。石獸位於石基上,頭探向河中,身披鱗甲,四肢粗壯,造型生動,雕工精細。
我國古代的城門,設施繁雜,作為城市防禦設施除前文所述的城樓、箭樓、甕城、護城河、石橋外,還包括雉堞、登城馬道和鋪舍等,正陽門也不例外。
雉堞和女兒牆是沿城垣上頂內外修築的矮垣牆。雉堞位於城垣頂外側,築為齒狀,起盾牌作用,以保護守城者免遭敵人攻擊;女兒牆亦稱女牆,為城垣頂內側修築的矮垣牆,作用是攔擋守城者,免於摔下。
古代北京的內城雉堞高為1.9 米,寬為1.5 米,厚為0.75 米,其間距在0.5米至 0.8 米之間;外牆雉堞高1.3 米,寬約1.2 米,厚為0.5 米左右,其間距在0.5 米左右,內外城共有雉堞20700多個。雉堞都是用白灰漿、大城磚砌成。平頂,四側四棱見角,非常牢固。
女兒牆高約1.2 米,厚約0.75 米,以白灰漿、大城磚沿城垣形製砌成,上頂一般砌成饅頭頂或是泥鰍背頂。正陽門與內城其他八門一樣,城台外側建雉堞,內側建女牆,規製亦與城垣相同。
馬道是供守城部隊上下城用的專用斜道,它附貼在城牆內側牆體上,坡度約15度至30度之間,馬道寬約四五米,斜道外側砌築一道矮牆,每對馬道呈內八字形或外八字形,從左右兩條馬道都可以到達城頂。
正陽門設有馬道兩條,均在甕城內緊貼城垣內壁而築,分別通向城樓與箭樓。鋪舍是建在城垣頂上,為硬山式,麵闊三間,進深一間,為駐軍的值班房,供守城兵士休息或堆放守城武器等物之用,明代稱“鋪舍房”,清代稱為“堆撥房”。
[旁注]
明世宗 (1507年~1566年)本名朱厚熜,是明代實際執政時間最久的皇帝,在位45年。他早期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朝政為之一新,史稱“中興時期”。
牌樓 又叫牌坊,是我國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柱門形構築物,一般較高大,主要有木、石、木石、磚木和琉璃幾種,多設於要道口。也有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還有用來標明地名的。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築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歇山式 是我國常見古建築屋頂的構造方式之一,多用在建築性質較為重要,體量較大的建築上。它由前後兩個大坡簷,兩側兩個小坡簷及兩個垂直的等腰三角形牆麵組成。歇山建築屋麵峻拔陡峭,四角輕盈翹起,玲瓏精巧,氣勢非凡,它既有廡殿建築雄渾的氣勢,又有攢尖建築俏麗的風格。
脊獸 是我國古代建築屋頂的屋脊上所安放的獸件。它們按類別分為跑獸、垂獸、“仙人”及鴟吻,合稱“脊獸”。其中正脊上安放吻獸或望獸,垂脊上安放垂獸,戧脊上安放戧獸,另在屋脊邊緣處安放仙人走獸。但古時,在士族大富人家後院的小姐繡樓屋脊上,一般都不安放脊獸。
後金 也叫後金汗國,是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滿洲建立的王朝,為清朝的前身。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就是後來的遼寧新賓稱汗,國號“金”或“大金”。為了與12世紀時的“金”相區別,史稱其為“後金”。
女兒牆 在古時候也叫“女牆”,包涵著窺視之義,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態,在城牆上築起的牆垛。特指房屋外牆高出屋麵的矮牆。主要作用除維護安全外,也會在底處施作防水壓磚收頭,以避免防水層滲水、或是屋頂雨水漫流。
護城河 也稱作“濠”,是我國古時人們為了防止敵人或動物入侵,由人工挖鑿的一條環繞整座城、皇宮和寺院等主要建築的河,具有防禦作用,護城河內沿岸築有“壕牆”一道,外有壕塹,內為夾道,大大提高了護城河的防禦作戰能力。我國的護城河,以湖北襄陽護城河寬度為最。
硬山式 是我國常見古建築屋頂的構造方式之一,屋麵僅有前後兩坡,左右兩側山牆與屋麵相交,並將檁木梁全部封砌在山牆內,左右兩端不挑出山牆之外的建築叫硬山建築。硬山建築是古建築中最普通的形式,無論住宅、園林、寺廟中都有大量的這類建築,多以小式建築為最普遍。
[閱讀鏈接]
傳說,古代北京城曾經在明清時代流行一種“走橋”與“摸釘”的民俗。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之夜,當時的許多年輕婦女都要去正陽門“走橋”。所謂“走橋”,其實就是說婦女在當日夜晚結伴行遊街市,凡在正陽門有橋處相扶而過,就能“消百病”,又叫“走百病”,能夠長壽。
所謂“摸釘”,就是說,年輕婦女們在“走百病”經過正陽門時,必須用手摸門上的銅釘這樣可以生個男孩。
關於“走橋”與“摸釘”之說,雖是迷信,但也無不寄托了當時北京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