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國門——正陽門城樓2(2 / 3)

而此時,到關帝廟參加磨刀觀禮的京城百姓們,從四麵八方紛紛趕來,關帝廟前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熱鬧非凡。除此以外,關帝廟之所以香火旺盛,被世人推崇,是因為“關帝簽”十分“靈驗”。

傳說,有一個侍郎李若農,參加鹹豐已未科會試時,曾在考前來正陽門關帝廟求簽。他求得的簽語是“名在孫山外”。李若農看後很是失望,以為會名落孫山。沒想到發榜時,他竟高中進士。

李若農逢人便說,此簽實不靈驗。等到殿試發榜,狀元為孫家鼎,榜眼名孫念祖,李若農得了個探花,實列二孫之後,與簽語相合。因此,李若農歎服不已。從此,正陽門關帝廟的“關帝簽”有天下第一“靈簽”的消息也不脛而走。

當時,民間流傳“靈簽第一推關帝,更向前門洞裏求”,甚至也會有皇帝親臨燒香敬奉。每當關帝廟開廟時,廟裏廟外,便坐滿了道士,他們手抱簽筒,接待求簽香客,求財祈福者蜂擁而至。

根據清史《清實錄》記載,光緒皇帝去關帝廟和觀音廟參拜燒香的次數多達64次,遠遠超越了光緒以前所有皇帝去正陽門廟宇參拜次數的總和。光緒皇帝從1887年起,到他1908年去世為止,他幾乎每年數次前往正陽門的廟宇參拜,其時間跨度長達22年。

[旁注]

太監 也稱宦官,通常是指我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們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又稱寺人、閹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和內監等。

關帝 (約160年~220年)即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關羽,又名關雲長,深受蜀王劉備信任。關羽之勇、威震華夏。關羽兵敗被害後,其忠義形象逐漸被神化,他曆來被民間祭祀,尊為“關公”;清代時,他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簡稱“關帝”,後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司禮監 是明朝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筆和隨堂等太監。提督太監掌督理皇城內一切禮儀。後因明宣宗朱瞻基設置了太監學堂,鼓勵太監識字,凡皇帝口述命令,便均由秉筆太監用朱筆記錄,再交內閣撰擬詔諭並由六部校對頒發,司禮監後來的實權居內閣首輔之上。

進士 是對我國古代最後一級科舉殿試考中者的稱呼,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俗稱“三甲”,其中第一甲為狀元,第二、三甲分別為榜眼、探花。

光緒皇帝 (1871年~1908年)本名愛新覺羅·載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他4歲登基,由慈禧和慈安兩宮太後垂簾聽政至18歲。但此後,慈禧太後仍掌控著實際大權。1898年,光緒皇帝啟用革新派人士康有為和梁啟超等進行維新變法,但最終因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而失敗。

[閱讀鏈接]

明朝末年,為抗擊滿清入關,崇禎皇帝朱由檢親設筵席招待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洪承疇,授尚方寶劍命洪承疇北征禦敵。但後來,洪承疇戰敗被俘投降了滿清。

消息傳到京城,眾大臣唯恐崇禎皇帝傷心就偽奏洪承疇已經陣亡。崇禎皇帝信以為真,悲痛欲絕,詔令在正陽門下東側為洪承疇建廟一座,廟中為洪承疇塑像設立牌位。

明朝規定,忠臣死節,最高設九壇祭奠,而洪承疇被破格祭十六壇。當祭到第九壇的時候,和洪承疇一起隨軍作戰的太監逃回了京城,向崇禎皇帝稟報了實情。

崇禎皇帝一聽,簡直氣炸了肺,下令工匠搗毀廟中塑像,砸毀排位,把小廟改為觀音大士廟。

曆經劫難的正陽門城樓

至清朝入關定都北京,雖然加以“修整壯麗”,但“九門之名,則仍舊焉”。清朝以八旗分居內城,正陽門內東西兩側,分別為正藍、鑲藍兩旗所占。

由門內至大清門,就是後來的中華門之間,是著名的棋盤街,在乾隆皇帝時,正陽門一帶已是“周繞以石闌,四圍列肆長廊,百貨雲集一回的商業彙聚之所。”

1780年,正陽門外的一間鋪麵房不慎失火,恰遇大風,火勢迅速蔓延,殃及正陽門箭樓,還同時燒毀了甕城東西月牆的閘樓、官房等設施。

同年重建時,乾隆皇帝命令新換磚石,但負責修建的大臣們卻仍然利用了舊券洞進行修築,結果,不僅箭樓南麵新做的箭窗牆麵出現了鼓閃現象,修成後的門洞也出現了內裂。直至乾隆皇帝再次詔令,才總算工程完善了。

1849年,正陽門箭樓又一次被火燒。當時,正值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第十年,朝廷國庫空虛,財力緊張。工部營繕司連修繕所需的3丈4尺多長的大柁,都無力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