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國門——正陽門城樓2(3 / 3)

後來隻好“拆東牆補西牆”,把北京西郊暢春園中九經三事殿中的3丈6尺長的大梁拆下,並挪用至正陽門上,正陽門箭樓才終於修複。

1900年,發生了火災,這場火災不僅燒了大柵欄一條街,延燒至千家以上,還殃及了附近的正陽門箭樓,由此而釀出一場清朝“二百年來未有之奇災”。 箭樓作為外樓及正陽門樓的重要部分,當時人在筆記中往往直接以“城樓被火”稱之。

正陽門外樓被焚,在當時人看來,無疑是一場“非常奇災”,因而凡是記載這一火災的史料,幾乎無不言及這一細節。詩人也多有記載。清代詩人郭澤淫詩道:

藥店朝來起火鴉,飛煙橫卷箭樓斜。

銀房寶市繁華最,焦土淒涼剩幾家。

關於此次正陽門箭樓被火災焚毀的情形,清末學者袁昶曾記載說:“延災及正陽門,城樓塌毀”;清代書法家楊典誥則雲“懸門隳下,毀及雙扉”,可見大門也被火燒了。此外,據清末學者梁濟日記,“正陽門城樓已燼”乃是在“晡時”,就是說正陽門城樓被燒毀大概在下午3時至5時之間。

正陽門當時作為京師內城的正南門,其象征著帝國體統、皇室威嚴的巍峨城樓無疑也是民眾觀瞻之所係。而一日之間,其箭樓竟半毀於熾焰濃煙之中,幾乎隻剩下頹垣焦壁。

同年8月14日,正陽門箭樓首先遭到重創。此後,又因失火,燒毀了正陽門城樓。這次正陽門被毀程度極為嚴重,城樓、箭樓、閘樓、鋪舍等均遭到破壞,焚後僅餘城樓底座及門洞,周圍是一片頹磚斷瓦,狀極淒涼,令人痛心不已。

1902年,清政府派直隸總督袁世凱和順天府尹陳璧負責籌劃修複。在修複施工中,因所藏的工程檔案經兵火焚掠無存,隻好參照與正陽門平行的崇文、宣武兩門的形製,將高度與寬度適當加大了一些,重建了正陽門的城樓與箭樓。

正陽門這次重建,曆時最久,直至1906年才竣工。這次重建後的正陽門箭樓,添建了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簷,月牆斷麵增添西洋圖案花飾。

此後,正陽門又曆經了數次改建,首先拆除了正陽門的甕城月牆及東西兩座閘樓,後又將正陽門內的關帝廟與觀音廟也一同被拆除。

後來,正陽門城樓和正陽門箭樓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改建:在城樓東、西兩側城牆各開辟兩個洞子門。箭樓南側增建了懸空眺台、漢白玉抱柱和欄杆,並在一二層箭窗上方,加飾了水泥製成的白色弧形華蓋。原箭樓沒有匾,改建時,在箭樓門洞上增添了漢文書寫的“正陽門”橫匾。

箭樓下的城牆部分,東西兩側都加寬,並加建欄杆,增建了東、西“之”字形的登城馬道。箭樓北麵也拓寬了,形成了用混凝土仿漢白玉欄杆圍起的寬闊平台。另外,這次改建,還在抱廈兩側各增加了4個箭窗,這樣,就使箭窗的數量從原來的86 個變成了94 個。

正陽門曆經了500多年的世事滄桑,最終,成為古都北京唯一一座城樓、箭樓均保存完好的城門。

[旁注]

乾隆皇帝 (1711年~1799年)本名愛新覺羅·弘曆,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他在位60年,實掌朝政達63年,是我國曆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他在位時,編《四庫全書》、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文治武功兼修,天下大治,為一代有為之君。

直隸總督 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負責處理地方提督軍務、糧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直隸、河南和山東的軍民政務。而由於直隸省地處京畿要地,因此直隸總督又被稱為疆臣之首。

漢白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色調淡雅、紋理清晰、圖案美觀的大理石。人們常用大理石來裝飾牆壁、製作桌麵及各種文具和工藝品。北京故宮各大殿台基周圍的欄杆,就是用純白色大理石製作的。這種純白色的大理石就叫作漢白玉。

[閱讀鏈接]

北京正陽門匾額上的“門”字沒有鉤,據說是皇家為了避諱。

相傳,明朝開國之初定都南京後,明太祖朱元璋命一位叫詹希源的書法家題寫門匾。懸掛門匾那天,朱元璋也特意去參加揭匾,儀式非常隆重。可朱元璋揭匾後,一看到那個帶了火鉤的“門”字,就頓時龍顏大怒了。

朱元璋當即命人把那塊匾拆下來砸碎,並傳旨要刑部大堂把詹希源以居心不良之罪斬首示眾。

從此以後,書法家們稱“門”字最後一筆為火鉤,誰也不敢再寫帶火鉤的“門”字了。因為,皇家認為,“門”字帶火鉤會鉤來火災,會妨礙帝君出行、招賢納才,所以是一種忌諱誰也不許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