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勝門箭樓在城樓前沿,坐南朝北,雄居於高大的城台上,灰筒瓦綠剪邊,九檁歇山轉角、重簷起脊,屋麵蓋青色布瓦,鑲綠色琉璃剪邊。
平麵呈“凸”字形,前樓後廈合為一體,三座過梁式門朝南開,箭樓北側為正樓,麵闊7間、東西寬通寬34米、南北寬12米。
箭樓正樓後接廡座五間,四檁單坡頂。外簷用五踩單翹單昂鬥拱。大木、裝修和樓板等都用鬆木製做,角梁和鬥拱用柏木製作。
下架柱木、版門等髹飾紅土油,上簷枋額、角梁和鬥拱等繪青綠雅伍墨彩畫,所有大木梁柱都采用纏箍包鑲。南側廡座5間、東西寬25米,南北寬7.6米,通進深為19.6米,樓身高19.3米。
箭樓的樓身上下分隔成四層。每層橫架都施用承重梁六縫,每層的四周簷柱之間,都用粗巨的枋額串聯起來,構成三道圍箍的全框架結構,具有較好的剛度和整體性。
整個木骨架外麵用兩米多厚的磚牆圍護起來,封護得十分嚴密,每層都辟有箭窗,共設箭窗82個,其中北側48個,東西兩側各17個,供弓弩手瞭望、射箭和藏身之用。
在德勝門箭樓南麵,有一座規模更大的城門樓。城門樓和箭樓之間用城牆連起來,圍出來一個寬70米,深118米的甕城,其規模在內城各城門中僅次於正陽門。甕城東側牆上開一個券頂的大門,門上建閘樓。
城樓、箭樓和甕城共同組成完整、嚴密、堅固的防禦體係。敵人要想攻破城門,必須得先經過箭樓和甕城兩道防線,否則,就會被“甕中捉鱉”。
[旁注]
玄武 古時指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問袓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
尚書 古代官名。戰國時稱“掌書”,齊、秦均置。秦屬少府,秩六百石,為低級官員,在殿中主發布文書。秦及漢初與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稱“六尚”。武帝時,選拔尚書、中書、侍中組成“中朝”或稱內朝,成為實際上的中央決策機關,因係近臣,地位漸高。和禦史、史書令史等都是由太史選拔。
也先 (?~1454年),是我國明朝中葉時蒙古瓦剌部領袖,在他統治期間瓦剌達到極盛。他向東發展,征服了女真,降伏朝鮮,並以明朝拒絕貿易之名進攻明朝,1449年在土木堡之變一戰中,打敗明軍,俘虜了明英宗並包圍北京城,後圍攻不成,退行並釋回明英宗。他後來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暗殺。
明景帝 (1428年-1457年),即明代宗,本名朱祁鈺,明朝第七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弟,明英宗被蒙古瓦刺軍俘去之後繼位,他重用於謙等人組織北京城保衛戰,打退了瓦剌的入侵。即位後整頓吏製,使吏治為之一新。
於謙 (1398年~1457年),他自幼聰穎過人,青年時就寫下了著名詩篇《石灰吟》,他為官清正廉明,興利除弊,剛正不阿。在土木之變後,擢兵部尚書。力排南遷之議,擊退瓦剌兵,迫也先遣使議和,使明英宗得歸,官至少保。他著有《於忠肅集》。
進貢 古代時藩屬國對宗主國或臣民對君主呈獻禮品。我國古代帝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附屬、附庸國之間的貿易形式,各政權或民族帶來本地區的土產方物進獻給皇帝,謀求政治上的依托與援助,並獲得物質利益。
鬥拱 是我國古代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合稱鬥拱。它既是承重構件,又是藝術構件。
[閱讀鏈接]
古代時,由於科技落後,武器低端,且防禦武器多以弓箭為主,所以城門作為皇城出入的唯一通道,城門內的箭樓常常當時苦心經營的防禦重點。
皇城最裏的正門,就是正樓,它與箭樓之間通常用圍牆連接成甕城,是屯兵的地方。在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多處,緩上無台階,便於戰馬上下。
城牆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個別角落為圓形外,其他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較敵台更為高大的角樓,更加突出了箭樓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德勝門甕城真武廟與護城河
明代時,在德勝門箭樓的甕城北邊正中,曾建造了一座純正的道家廟宇,名叫“真武廟”。這座廟有些與眾不同,其他城樓的廟當時都是建在城樓的兩側,而這座真武廟卻是建在德勝門箭樓底下的正中間。
“真武”又稱“真武帝”,原本是道教所奉的神,而且他曾經在眾神裏的身份也極為一般。相傳,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為了表示他們當時建立的王朝是符合天意的,於是就把太上老君李耳奉祀為他們李氏的祖先,說太上老君是他們一家的始祖。
到了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曾經附會說,他們趙家的始祖是真武大帝,因為真武帝姓趙,叫趙宣朗,而宋王朝也姓趙。
所以,宋真宗趙恒後來也仿效唐代時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倆奉祀太上老君的做法,詔封真武帝為“真武靈應真君”,並開始全力推崇真武帝,從此,真武大帝的身份一下子就高了起來。
元朝時候,元成宗孛兒隻斤·鐵穆耳又加封真武帝為“光聖仁威玄天上帝”。真武帝從此一躍而成為北方身份地位最高的天神了。
到了明朝時,明成祖朱棣也曾一度抬高真武帝,以借其美化自己。明成祖做皇帝之前是燕王,他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奪取的皇位。
據說,朱棣打了4年仗,幾乎沒打過敗仗,一直打到南京奪取了帝位,所以他做了皇上之後,把真武神加封為“北極”、“鎮天”、“真武”、“懸天”和“上地”等,並且在全國各地,包括在他的皇宮裏邊都修建了大大小小的真武廟。
在德勝門甕城的真武廟中,奉祀有一位頦下三綹長髯、披發黑衣、腰佩寶劍、腳踏龜蛇的“真武大帝”神像。相傳當時在德勝門甕城和安定門甕城建真武廟,是因為人們當時覺得讓“真武大帝”看守京城北大門,比關老爺更可靠。
在當時,德勝門的這座真武廟,比多數城門廟宇都大,廟內的正門兩側各有鍾、鼓樓一座,還有幾間亭閣和道士的住房。
真武廟前的椿樹俊秀挺拔,整個環境十分迷人。樹叢灌木掩映著“之”字形台階和甕城的雉堞。德勝門甕城景致秀麗、恬靜宜人,是其他甕城所不能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