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城防體係有城牆就必有護城河。北京的護城河有上源,有流向,護城河水是流動的,是京城水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為護城河上建有許多閘、壩,以調節水量,控製流速,所以有時護城河水的流速較大,相應的該段護城河水深麵寬,河流往北側通常還會連著一片大葦塘。
北京北麵的護城河從西向東流經德勝門箭樓西側的鬆林閘。河水流到箭樓下,衝擊粗壯的橋樁,發出巨大的轟鳴聲。鬆林閘下水平如鏡,一到台階,河水如脫韁野馬急衝而下,形成德勝門箭樓下一道水景。
那時候,德勝門作為“軍門”,守備器械的種類很多,所以城內外兵械商人雲集。在後來的德勝門外冰窖口胡同內,曾經還有一個兵器行會所建的弓箭胡同,又稱“弓箭會館”,相傳該會館當時就是專營各類弓箭的。
在明朝嘉靖年間和萬曆年間,德勝門曾兩度大修,其格局規模仍然保持了之前的原貌。1628年,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親統大軍征討明朝。清太宗一行入洪山口,克遵化城,很快就由薊州直抵北京,駐營城北土城關之東,直抵德勝門。
後來,清太宗率諸貝勒王子圍繞北京城探視,許多貝勒王子當即積極請戰攻城。但清太宗深思熟慮之後下詔說,“朕仰承天眷,攻城必克。但所慮者倘失我一二良將,即得百城亦不足喜”。
所以,鑒於北京皇城當時城防的嚴密,清軍打消了立即攻城的念頭,移駐南海子,許諾與明王朝議和,並由山海關班師。
1630年,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以為攻打北京城的條件已經相當成熟,便再次率兵前往,豈料他在與明軍在德勝門經過一番激戰後最終敗走。
實際上,也有史書記載說,“德勝”兩字的意思不是打勝仗的“得勝”,主要是說“道德超出別人,表明以德取勝,所以有了這個城門”。
在清朝時,德勝門有重兵把守,派章京2員,驍騎校4員,馬軍200名,由正黃旗管轄。清朝士兵們進德勝門時還要高唱“得勝歌”。傳說後來的單弦“八角鼓”就是由當時的“得勝歌”演繹而來。
1679年,北京大地震,德勝門毀壞嚴重,曾落架重修。在乾隆年間,德勝門曾再度重修,並在甕城內西側立了一通“祈雪禦製碑”,人稱“德勝祈雪”。
此碑在北京的曆史上非常有名,德勝門除去在曆史上享有軍事要塞的盛譽外,“祈雪禦製碑”的碑文因乾隆皇帝親筆書寫,名聲大震,更是與京城的其他八門爭雄。
1778年,由於天大旱,許多地方顆粒無收。這一年末,乾隆皇帝北行祭明陵,到德勝門處喜逢大雪紛飛,龍顏大悅,於是作禦詩立“祈雪”碑碣一通,以謝天公作美,並建有黃頂碑樓。碑之高大,令其他諸門的石刻難以比擬,故人稱:“德勝祈雪”,或稱“禦碑亭”。
碑刻“祈雪詩”詩文道:
春祀還宮內,路徑德勝門。
文皇緬高祖,渺已實無孫。
力取權弗取,德尊果是尊。
微塵郊外有,望雨複心存。
此外,碑刻還附有乾隆皇帝關於祈雪詩的部分原注,如“春祀還宮內”原注:
我朝定製二月朔日坤寧宮大祈,神先期自禦園還宮,每年如此。
“望雨複心存”原注:
京師立冬,臘雪微沾,今歲上元前一日,得雪不成分寸。今日途間覺有輕塵,雖土脈尚潤,而早已心存望雨矣。
禦碑亭為重簷黃色琉璃瓦所覆,做工特別精細。乾隆皇帝禦筆碑文,字跡宛然在目。當時,在北京皇城的各城甕內隻有德勝門有石碣,蓋也奇異。
高大的“德勝祈雪”禦碑亭、矮矮的花牆、濃密的椿樹和錯落有致的梯子牆,構成了當時德勝門甕城內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另外,“德勝祈雪”碑緊靠當年的“同興德”煤棧西側,而當時,“同興德”因生意日益興隆,每到逢年過節必帶頭去“德勝祈雪”碑亭內擺放供品,以謝皇恩浩蕩。
所以,“德勝祈雪”碑與“阜成梅花”、“崇文鐵龜”、“西直水紋”和“朝陽穀穗”等鎮門之物譽滿京城。往來客商、行旅見此碑無不下馬拜閱。
[旁注]
唐高祖 (566年~635年),李淵,唐朝開國皇帝,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他出身於北朝的關隴貴族,7歲襲封唐國公。隋末天下大亂時,他乘勢起兵攻占長安。618年,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之後便統一了全國。
宋真宗 (968年~1022年),趙恒,宋朝第三位皇帝。1004年,遼入侵,宋朝戰勝了遼國,但因宋真宗懼怕遼的勢力,便訂立了澶淵之盟,每年向遼進貢大量金銀。此後,北宋的統治日益堅固,社會經濟也極為繁榮,史稱“鹹平之治”。
真武大帝 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全稱真武蕩魔大帝,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真武大帝為龍身,降世為伏羲,是中華的祖龍,也稱玄武、玄龍,為盤古之子,曾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黃二帝。民間稱蕩魔天尊。
清太宗 (1592年~1643年),愛新覺羅·皇太極,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於1626年繼位後金可汗,改年號為天聰,史稱“天聰汗”。他是第一位當大清皇帝的,是他個人權勢的升華,也是他父親努爾哈赤創建後金國以來劃時代的飛躍。
正黃旗 清朝八旗之一,以旗色純黃而得名,始建於1601年,由皇帝親自統領。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轄92個整佐領又兩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禦碑 指的是碑文由皇帝親自撰寫的碑。在我國的碑刻中,規格最高、最尊貴的要數禦碑。這些碑往往建有碑亭加以保護,因此,禦碑亭成為一道十分重要的景觀。
[閱讀鏈接]
史料記載,“德勝祈雪”碑為清朝時德勝門甕城內的珍品,當時的乾隆皇帝久旱逢雪,再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禁不住地寫了一首祈雪詩,以舒心中豪情。
在祈雪詩中,乾隆皇帝提到了德勝門,但“門”字末筆未帶提勾。因當時有大臣說,這個勾屬“火”筆,容易招來火災。
更何況德勝門是清朝出入軍隊的城門,寓有“得勝”之意。而且,朝廷出兵在外總希望得勝而歸,絕對不能讓火燒去“勝兆”,因此,德勝門匾額中的“門”字末筆也是直下無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