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永定—永定門城樓
永定門地處北京中軸線上,位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的正門及外城7座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始建於明朝嘉靖時期,跨越明、清兩代,寓意“天下一統,江山永定”和“永遠安定”。
永定門由城樓、甕城和箭樓等主要建築組成,采用了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並裝飾了琉璃瓦脊獸,它以其雄偉姿態矗立於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南端。
明朝始建永定門城樓與甕城
1403年,在南京稱帝的明成祖朱棣下令將自己原來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升格為“北京”,此為北京得名之始。
1406年,朱棣又下令在北京興建皇宮,整修城牆,預備遷都北京。1419年,為擴展皇宮前方的空間,明朝又將原在長安街一線的南麵城牆南移1000米,在正陽門一線重建。
1421年元旦,朱棣宣布正式遷都至北京。當時的北京城又稱“京城”、“大城”。城內有城門9座,所以後來又名“內九城”,由朝陽門、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阜成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和西直門等組成.
古代官職“九門提督”中的“九門”正是指這九門。北京內城平麵輪廓呈正方形,皇城的中軸線南起正陽門,貫穿皇宮,北抵鍾樓。
明代初期,國勢強盛,但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在推翻元朝之際並未徹底擊潰蒙古軍隊,所以長期遭受北方蒙古的侵襲。為了給蒙古以慘痛教訓,明成祖朱棣先後5次親率大軍北征,因此當時的北京的城防問題尚不凸顯。
可後來,明朝實力逐漸衰落,蒙古軍隊多次趁勢兵臨北京城下。到明代嘉靖年間時,於是有官員建議在北京城外圍增建一圈周長約40千米的外城,以策北京皇城安全。
為了確保北京安全,明世宗朱厚熜決定,在北京城的外圍,增築一道邊長10千米的外城,將原有的北京城包圍在裏邊。
增築外城於1553年開工,因為當時南郊正陽門外商業密集,又有皇家的天壇和先農壇,所以外城由南麵開始建造,然後依次建造東、北、西三麵。但是外城開工不久,明世宗憂慮工程浩大,財力不足,耗時過久,於是就派內閣首輔嚴嵩去想辦法。
嚴嵩去工程實地考察之後,修改方案為:將原定邊長10千米的南麵城牆縮短為70.5千米,其東西兩端向北轉折與原有城牆連接。
因此原來計劃在北京城外圍增築的呈“回”字形的外城,隻建成了呈“凸”字形的南城,這就是北京外城為何不在城外而在城南的來曆。所以北京外城又稱為“南城”,原有的北京城也由此被稱為“內城”。
外城初建於1553年10月完工,明世宗將外城南麵三座城門命名為“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東門命名為“廣渠門”,西門命名為“廣寧門”,廣寧門後為避諱道光皇帝名字“旻寧”被改稱“廣安門”。
另外兩座外城,向北轉折與內城連接處的城門則被稱為“東便門”和“西便門”。由於建造外城是為了確保北京的安全,所以這些城門的名稱多具有“安定”、“安寧”的寓意。
古時,北京南城垣正南為永定門,是皇室前往南苑團河圍獵的必經之路。
永定門城樓為兩層,麵闊五間、寬24米,進深二間、長10.5米,綠琉璃剪邊灰筒瓦重簷歇山頂建築。正門上嵌有一塊楷書的“永定門”石匾,此匾長2米,高0.78米,厚0.28米,“永定門”三字沉雄蒼勁。
當時,取名永定門,意思是希望大明王朝從此“天下一統,江山永定”,也寓意“永遠安定”。據史料記載,後來複建的永定門門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門”3字,就是仿照1553年初建永定門時的這塊石匾雕刻而成。
永定門的正門,規模宏大,巍峨壯麗,鬥拱多層,且內外梁枋鬥拱遍施殿式彩畫。彩畫最初的目的原本是為木結構防潮、防腐、防蛀,後來才突出其裝飾性,從宋代以後彩畫成為宮殿不可缺少的裝飾。彩畫主要有兩種類型:“殿式彩畫”和“蘇式彩畫”。
“殿式彩畫”在元代以後被規定為皇室專用,主要用金,藍,紅三色,有以龍鳳圖案為主的“和璽彩畫”和以旋花為主的“旋子彩畫”兩種,隻有皇家較高級的建築才能使用。
“蘇式彩畫”則是民間建築使用的繪畫形式,起源於江浙私家住宅與園林,後來也被皇家園林采用,題材主要有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永定門城樓彩繪采用最高級的殿式彩畫式樣,足見其規製之高。
永定門城樓的大門,門釘數量,門洞以及門前石獅規製均與後來所建的箭樓相同,不同的是,在永定門城樓門前兩側各有一間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