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永定—永定門城樓(2 / 3)

兩房左右對稱,規製一樣,均為布瓦卷棚頂。這兩間小屋在古代被叫做“班房”,是古時城樓門洞前守城兵丁臨時休息之所。兩間“班房”規製雖低,卻有其獨特之處。小屋磚雕精美,垂脊角獸下的向日葵磚雕雕刻手法洗練,大巧若拙。

梁枋上大麵積施以蘇式花鳥彩畫,畫麵內容豐富,形神兼備。其他地方畫有象征多子的石榴,象征多福多壽的仙桃等,寓意美好,表現出對美好幸福生活的無限憧憬的各種吉祥圖案。

“班房”椽子頂部為“卐”行,字不到頭圖案。“卐”在古代是“火”與“太陽”的象征,梵文意思為“吉祥之所集”,“萬德吉祥”。“卐”字圖形與梁枋上的石榴,仙桃共同組成“萬福萬壽”,“萬子萬孫”美好寓意。

1564年,明朝全麵增建北京外城,共建成了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和西便門7座城門。因這7座外城位於北京城的前3座門以南,所以百姓多習慣性稱其為“南城”。

但當時,由於南城東西比內城要長,而南北卻隻相當於內城的一半,形狀上又像頂帽子,所以南城又俗稱“帽子城”。

當時的北京外城總長約14千米裏。外城建成之後,北京城的中軸線由正陽門延伸至永定門,北距鍾樓長達8千米。

在這次外城的增建過程中,明朝在永定門城樓下的城台前增建了甕城。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弧形,東西寬42米,南北長36米,圍城牆頂寬6米。

永定門的甕城之上城鍾高懸,禦鼓臥立,鳴鍾擊鼓,數裏可聞。在古代戰爭時期,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攻進箭樓,這時隻要迅速關閉箭樓與城樓城門,就可以形成甕中捉鱉之勢,將敵人集中剿殺,甕城因此得名。

通常而言,城樓與箭樓間被兩段弧形城牆圍成一塊空地,這塊空地即為甕城。但當時的永定門,明朝根本就沒有修築箭樓,實際上隻是將城樓用極其堅固的城牆圍成了一座甕城而已。

[旁注]

道光皇帝 (1782年~1850年),原名愛新覺羅·綿寧後改為愛新覺羅·旻寧。清朝入關後的第六個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通稱“道光帝”。 在位期間正值清朝衰落,他為挽救清朝頹勢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重簷歇山頂 歇山頂也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還有四條戧脊。正脊的前後兩坡是整坡,左右兩坡是半坡。重簷歇山頂的第二簷與廡殿頂的第二簷基本相同。整座建築物造型富麗堂皇。在等級上僅次於重簷廡殿頂。

彩畫 原是為木結構防潮、防腐、防蛀,主要用於古老的梁架,玉白的石壇,赤紅的門窗和金黃的琉璃瓦。宋代以後彩畫已成為宮殿不可缺少的裝飾藝術,是我國古代建築裝飾中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它以獨特的風格和物有的製作技術及其富麗堂皇的裝飾藝術效果,成為我國建築藝術的精華而載入史冊。

梁枋 房子的木結構。其中,梁指木結構屋架中專指順著前後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長木,枋指兩柱之間起聯係作用的方柱形木材。就是支撐房屋頂部主要構件的統稱。

[閱讀鏈接]

元、明兩代在北京有“五鎮”之說,所以後來的乾隆皇帝又將“五鎮”在永定門外路西樹為具體實物,南方之鎮即為“燕墩”,又因南方在“五行”中屬火,所以堆烽火台以應之。

因此,“燕墩”又名“煙墩”,有“永定石幢”之說,是北京城市中軸線最南端的標誌建築。

燕墩的磚台下寬上窄,平麵呈正方形,台底邊長約15米,台頂長約14米,台高約9米。台頂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台,台上立一正方石碑,高約8米。

碑座束腰部分用高浮雕持法雕出水神像24尊,均袒胸裸足跌座於海水之上,須彌座四麵各雕花紋5層,分別為龍、雲、菩提珠、菩提葉、牛頭馬麵及佛像,四角也各刻佛像一尊。

碑身每麵寬1.58米,高7.5米,南、北碑麵四周刻以雲狀花紋。南麵刻有《禦製皇都篇》,北麵刻有《禦製帝都篇》,均為1753年禦筆,漢、滿文對照。每麵漢字8行,陰文楷書。碑文記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記。碑頂有石簷,簷下有石雕3層,碑頂為四角攢尖頂,四脊各有一龍。燕墩記述了燕京建都概況。

清定都北京後始建永定門箭樓

1644年,後金入主北京,創建清朝後,重建並遷都北京。當時,清朝將北京各城門上用漢文題寫的明代匾額全部撤下,開始改用滿、漢兩種文字題寫的匾額。

清朝一直沿用了明代時期的永定門的建製格局。後來,清朝除對永定門的城門和城牆進行過多次修葺沒有再做改變。